葡萄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2学情分析
“咏物诗四首”是选修教材中的拓展阅读篇目,本课时挑选课本中的《葡萄》来重点赏析,引导学生掌握咏物诗所咏之物的特点和由这个特点引发的情。学生根据课堂所掌握的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自主学习《小松》以及进行拓展训练
3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艺术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难点:挖掘物象的内在精神品格去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王安石《梅花》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标题及内容上看,属于 。
参考答案:五绝,咏物诗
2、作者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 借梅花来表现 。
参考答案:。在严冬群芳纷谢之时,凌寒开放
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活动2【活动】什么是咏物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情感融于某种具体事物。
活动3【活动】赏析《葡萄》
1、先看题目,你从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设计意图:把握题目的主要信息,判断诗歌的题材类型。)
2、 朗读诗歌,把握物的特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紧扣诗歌关键词来把握物的特点。)
(1)哪些诗句是描写葡萄?
(2)葡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
“半犹枯”: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
“倒”:葡萄枝条倒下
(3)作者希望扶葡萄之人能再干些什么?
韩愈笔下的葡萄刚刚长起,还没爬遍支架就倒了下来,快要枯萎了。这个关键时候,有一个爱惜葡萄之人出手扶起这棵葡萄,希望扶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
3、思考:诗中“葡萄”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设计意图:要学生推断到底当时韩愈是处于什么样的情况。引导学生通过“枯”“倒”等词来猜出韩愈当时郁郁不得志或被贬的情况。)
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歌诗合为情而发”。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抒发出来或暗示自己的志向情操,这就是咏物诗的定义。咏物诗常借物抒怀或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目的不在“物”,而在“情”。“物”只是一个载体?(设计意图: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韩愈当年应该就像这葡萄一样落魄。
那么,扶葡萄的人又象征谁呢?
韩愈当年应该就像这葡萄一样落魄,渴望有贵人相助。而这个扶葡萄的人就是象征韩愈盼望的那个贵人。)
4、思考: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活动4【活动】小结:咏物诗我们应怎样入手鉴赏呢?
三步到位: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
第2步:体会所言之“志” (包括: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第3步:分析表达技巧 (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
活动5【练习】堂练
(一)阅读《小松》,回答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填空:(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 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刺出
(2)二句中“凌云木”是指 ,四句的“凌云”则指 。
凌驾云端的松树 高高凌驾云端
(3)作者借松写人,“不识”和“始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批评时人目光短浅,不把小松看作栋梁之材世俗小人以出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不重视人才的培养)
活动6【练习】拓展训练: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活动7【作业】作业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探究: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课件25张PPT。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wèi有暗香来。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标题及内容上看,属于???? ???????。
2、作者写出了梅花 的特点, 借梅花来表现 。五言绝句 咏物诗凌寒开放 不怕困难、倔强不屈的傲然风骨 一草一木总关情——咏物诗鉴赏专题(一)咏物诗 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托物言志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情感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咏物诗的特点 :
1、 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写出精神品格。
形似神似葡萄 韩愈
新茎jīng未遍半犹枯kū,
高架支离倒dǎo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
1、先看题目,你从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
2、 朗读诗歌,把握物的特点。 新茎未遍半犹枯,
高架支离倒复扶。
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 葡萄枝条杂乱攀附,垂倒下来(1)哪些诗句是描写葡萄?
(2)葡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字眼可以看出?半犹枯支离倒若欲满盘堆马乳,
莫辞添竹引龙须。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不要推辞(忘记)添加竹竿,牵引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3)作者希望扶葡萄之人能再干些什么?思考:1诗中“葡萄”与作者有何相似之处?2扶葡萄的人又象征谁呢?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言志:
通过描绘 ,
表达自己 的心情。一枝一叶总关情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言志:
通过描绘葡萄枝条半枯半荣、垂倒下来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的情况,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步骤:三步到位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
第2步:体会所言之“志” (包括: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第3步:分析表达技巧 (常用的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烘托)如何鉴赏咏物诗小 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
(一)阅读《小松》,回答问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__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__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三句中“凌云木”是指______,四句的“凌云”则指 。
(3)作者借松写人,“不识”和“始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一)阅读《小松》,回答问题
(1).对“小松”形象的塑造,第一句的“刺?”???字显示其蓬勃的生命力,第二句的“出”字写出其锐不可挡的发展势头。
(2)三句中“凌云木”是指凌驾云端的松树 ,四句的“凌云”则指高高凌驾云端。
(3)作者借松写人,“不识”和“始道”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世人目光短浅。
杜荀鹤(846-904),晚唐诗人。出身微贱,早年连败文场。因适逢黄巢起义,时局危乱,未得官职便隐居庐山十年。后以诗取悦朱温,使朱温为其通关节于礼部,大顺二年(891)登进士第,后又经朱温荐其为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遇疾,旬日而卒。 《小松》 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世人目光短浅。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学以致用(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一、 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探究:梅花这一意象有哪些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学以致用答案参考: 意象特点:耐寒、洁白清高、芳香四溢、报春。
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手法: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
散作乾坤万里春。
白梅生长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傲然开放,不与桃李凡花相混同。忽然一夜花开,芳香便传遍天下。学以致用表示坚贞高洁的品质有:松、菊、梅、竹、冰雪、蝉等。
表示爱情的有:莲、红豆等。
表示凄凉悲伤的意象有:梧桐、杜鹃鸟、猿猴等。
表示生命顽强拼搏的意象有:草、鹰等。
《葡萄》1、先看题目,你从中可以得知什么信息
2、朗读诗歌,把握物的特点.
3、思考:诗中“葡萄”象征谁?
4、思考:扶葡萄的人又象征谁呢 ?
5、思考: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葡萄》借物抒怀,表面写葡萄,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渴望得人扶持引荐的希冀。
《赏牡丹》诗人将这二花的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净)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使物性的花具有了人情味,全诗也就有了较强的艺术感染力。(二)《子规》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诗人怎样的情志?
托物言志 ,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