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课时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02 第一部分 第一章 课时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7 18: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地球与地图
课时2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连线
2.填表
等高线的主要特征
同线等高 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______
同图同距 同一幅地图上________一致
闭合,不相交 等高线是______的曲线(由于图幅的限制,等高线在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等高线一般不相交(陡崖处除外)
密陡疏缓 等高线密集,坡____;等高线稀疏,坡____
凸低为脊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低处凸出,为______
凸高为谷 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为______
相同
等高距
闭合


山脊
山谷
任务2——学会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基本地形
1.填表
字母 地形部位 等高线特点
A ______ 闭合,数值由四周向中间变大
B ______ 凸向高处,一般为______
C ______ 凸向低处,一般为________
D ______ 等高线重合
E ______ 两个山峰或两个山谷等高线之间的区域
山顶
山谷
河谷
山脊
分水岭
陡崖
鞍部
2.填图
梯田的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相对特殊,请在下图横线处填绘等高线的数值。
衔接 初中教材内容拓展迁移变式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地形部位判断正确的是(  )
A.①处为山峰  B.②处为山脊
C.③处为山脊 D.④处为鞍部
2.下列地段中坡度最缓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B 2.A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①处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凸向高处,为山谷;②处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凸向低处,为山脊;③处为山谷,④处为宽谷。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①处位于等高线最稀疏处,坡度最缓,A正确。]
3.与下面山体素描图相匹配的等高线地形图是(  )

A    B     C     D
D [在山体素描图中有两个山顶,且有一个明显的山谷,所以对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应该是D。]
结合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6题。
4.量得甲、乙两桥图上直线距离是 1.2 厘米,则实地距离是(  )
A.1 000米 B.500米
C.600米 D.1 200米
5.图中四条登山路线,坡度最陡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是(  )
A.以丘陵、山地为主
B.典型的盆地地形
C.广阔的平原地形
D.高峻的高原地形



4.C 5.B 6.A [第4题,观察图中比例尺,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0米,则图上1.2厘米代表实地距离600米。第5题,路线②处等高线最密集,说明坡度最陡。第6题,读图可知,有的地方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大,为丘陵;有的地方海拔在500米以上,山坡陡峭,为山地,故图示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
提升·核心素养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读图内容 具体内容
数值范围 区域地势起伏大小;区域海拔极值
延伸方向 区域等高线整体大致凸出方向
疏密程度 坡度陡缓——密陡疏缓;坡面凹凸:高疏低密——凸坡,高密低疏——凹坡
读图内容 具体内容
弯曲状况 山脊:凸向低处;山谷:凸向高处;鞍部:正对的两山峰等高线之间的部位
局部闭合 山峰:中高周低;盆地、洼地:周高中低;表示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判读规律:“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2.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计算
(1)计算两点相对高度和温差的方法
从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高度(海拔),根据公式H相=H高-H低计算出两点的相对高度,再根据对流层气温平均垂直递减率(0.6 ℃/100 m)进一步求出它们的温度差。
(2)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则这两点间的相对高度H可用公式求算:(n-1)×d②例证: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 m(3)计算陡崖高度的方法
陡崖高度 公式
陡崖相 对高度 (n-1)×d≤ΔH<(n+1)×d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
陡崖绝 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H大指重合的等高线中数值最大的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H小指重合的等高线中数值最小的
(4)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中心区域海拔的确定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如果局部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数值较大的一条相同,则局部闭合等高线内部的数值一定比周围等高线数值大,简称为“大于大的”;如果局部闭合等高线的数值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数值较小的一条相同,则局部闭合等高线内部的数值一定比周围等高线数值小,简称为“小于小的”。例如,图中有两处等高线闭合区域,其中A处
海拔小于100 m、大于0,为低地;B处海拔大于200 m、
小于300 m,为高地。
(5)地下水埋藏深度(打井深度)的计算
通过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计算至少打多深的井才能出水。计算公式为h=a-b,其中h为井深,a为等高线值,b为等潜水位线值。
培养·思维能力
   (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某区域地形。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瀑布的落差为72 m。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
A.90 m B.230 m
C.340 m D.420 m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
A.260 m B.310 m
C.360 m D.410 m


【解题导引】
(1)图中等高线分布→Q地西侧的等高线数值为400 m→Q地的海拔为400~500 m
(2)瀑布落差为72 m→瀑布底部海拔为200~228 m→与山峰的高差为352~380 m;桥梁在瀑布的下游→桥梁的海拔比瀑布底部海拔要低→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为352~380 m
试推算图示河流源头段的最高海拔范围及从最高源头到桥梁段的落差。
提示:图示河流源头段的最高海拔范围为300~400 m。从最高源头到桥梁段的河流落差应为72~200 m。
视角一 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判读
(2020·浙江7月卷改编)下图中的主峰由古老的片麻岩构成,第四纪冰期时该地雪线高度为3 500~3 600米。图1为该主峰附近地形图,图2为图1中某地的谷地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四地海拔最高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谷地景观图可见于等高线地形图中(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1.A 2.B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海拔为3 680~
3 760 m,乙地海拔为3 440~3 520 m,丙地海拔为3 600~3 680 m,丁地海拔为3 600~3 680 m,因此图中四地海拔最高的是甲地。第2题,由图1可知,乙地等高线最大弯曲部分凸向海拔较高处,为山谷,符合图2景观的地形特征,B正确。]
视角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计算与判读
(2024·海口模拟)下图是我国东南海滨某地略图,该地地形复杂,适合漂流运动,且瀑布较多,目前已发展成为著名的旅游观光地。图中三个瀑布中,甲瀑布落差最大,丙瀑布落差最小,丙瀑布落差为35米。据此完成3~4题。
3.乙瀑布的落差与a等高线数值的差值绝对值可能是(  )
A.35米  B.47米 C.50米  D.65米
4.图示漂流河段平均流速由慢到快的排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①② D.③②①


3.B 4.A [第3题,图中等高距为100米,根据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河流干流大致自西向东流,图中0米等高线应为海岸线,其右侧为海域,a等高线位于海上,可能为海上凸出的一个小岛,所以a闭合区域内应大于0米,a等高线为该小岛的海岸线,其数值也应为0。由材料可知丙瀑布落差最小,甲瀑布落差最大,丙瀑布落差为35米,乙瀑布的落差应大于35米,A错误。但由于甲、乙瀑布位于两条相邻的等高线之间,两瀑布落差的和应小于100米,所以乙瀑布的落差一定小于50米,否则乙瀑布的落差将大于甲瀑布,C、
D错误。所以乙瀑布的落差与a等高线数值的差值绝对值可能是47米,B正确。第4题,读图可知,①②③三段河流长度相似,起点与终点的高差大小决定平均流速快慢。①②段相比,终点相同,但②段起点为100米,而①段起点低于100米,因此②段高差大于①段,②段平均流速快于①段;②③段起点海拔相同,但③段终点比②段低,因此③段高差大于②段,③段平均流速快于②段。由此判断,该河段平均流速由慢到快的排序是①②③。A正确。]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46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南昌期中)下图为江西某山区等高线示意图和坡面上设计的甲、乙两种小区房屋排列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二)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与计算
1.图中M、N两地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25米 B.375米
C.475米 D.525米

2.地形因素对建筑物布局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若只考虑日照,为保证山坡上的建筑物底层有充足阳光照射,下列组合对应正确的是
(  )
A.②④ 甲 B.②③ 甲
C.②④ 乙 D.③④ 乙

1.B 2.A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50米,M地海拔为600~650米,N地位于河谷另一侧,海拔是250米,所以两地相对高度为350~400米,选项中375米符合此范围,B正确。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江西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山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正午太阳常年从正南方照射而来,为保证光照,房屋建筑要南低北高。读图,图中既无经纬网也无指向标,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断方向,由此可知①③位于北坡阴坡,光照条件差;②④位于南坡阳坡,建筑物应上(北)高下(南)矮,适用甲设计。A正确。]
(2025·平谷期中)读我国西南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回答3~4题。
3.图中瀑布(  )
A.落差最大可达80米以上
B.形成与流水侵蚀作用密切相关
C.在甲处观赏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
D.为保证水量稳定需上游水库在夏季放水
4.图示地区(  )
A.总体地势南高北低
B.地形类型以丘陵为主
C.最低处海拔不足900米
D.河流两岸的坡度平缓


3.B 4.C [第3题,该瀑布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其形成主要与流水侵蚀作用有关,B正确;读等高线可知,该瀑布处有两条等高线重合,等高距为20米,所以瀑布海拔应是20~60米,故其落差最大可接近60米,A错误;甲处位于瀑布的上游,且其海拔高于瀑布,于此处观赏没有“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效果,C错误;我国西南地区夏季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不需要上游水库放水,D错误。第4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图示等高距为20米,据此推知图示地区最低处海拔低于880米,C正确。该区域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形类型以山地为主;河流两岸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A、B、D错误。]
(2025·湛江模拟)珂楼崮位于山东邹城、泗水、平邑三地交界处,海拔569米。当地某高中户外活动小组在2024年4月的一个周末前往郊外的珂楼崮开展穿越活动。下图示意珂楼崮周边地形。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穿越路线中,最大地势落差可能为(  )
A.100米 B.199米
C.269米 D.349米
6.本次穿越活动中,该小组成员可能观察到(  )
A.平原上小麦长势正旺
B.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
C.陡崖上瀑布飞流而下
D.梯田水稻插秧农事忙


5.C 6.A [第5题,图示穿越路线中,地势最低点为出发点,海拔为200~250米;沿途地势最高点位于珂楼崮主峰东侧,海拔为450~500米,故该穿越路线的地势落差为200~300米。C正确。第6题,4月份华北地区冬小麦长势正旺,A正确;夏半年该地日出东北方向,B错误;图中主峰之外的其他地区没有等高线重合,故看不到陡崖上瀑布飞流而下,C错误;4月份山东省降水稀少,梯田上基本不满足种植水稻的条件,D错误。]
(2024·秦皇岛三模)如图为某年6月底举行的某山地自行车越野赛赛区及周边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区域骑行线路(  )
A.多沿山脊分布 B.高差小于1 000米
C.起止点海拔最高 D.a至b段为上坡赛段
8.骑行线路中补给站和医疗站数量较多的是(  )
A.起点至a段 B.a至b段
C.b至c段 D.c至终点段


7.D 8.C [第7题,由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骑行线路多沿山谷分布,A错误;图中骑行线路的最低点在起止点附近,海拔为
1 200~1 400米,最高处位于b至c段,海拔为2 400~2 600米,高差大于1 000米,B错误;图中骑行线路的起止点附近海拔最低,C错误;骑行线路a处海拔为1 400~1 600米,b处海拔为1 800~2 000米,a至b段为上坡赛段,D正确。第8题,由图中信息可知,骑行线路中,b至c段海拔较高,线路较曲折,路况较复杂,需要较多的补给站和医疗站为运动员服务,C正确;其他路段海拔较低,坡度较小,骑行线路较平直,所需的补给站和医疗站数量少于b至c段,A、B、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22分)
9.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2分)
(2)说明AB河段的河流流向。(2分)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看不到甲、乙、丙、丁中的哪个村镇?请简述理由。(4分)
(4)甲、乙、丙、丁四个村镇中,哪一处发生滑坡的可能性更高,请说明原因。(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等高线的分布变化可判断,该区域中部为海拔在500米以下的平坦地形,四周为海拔较高的山地,所以该区域主体上属于中间低四周高的盆地地形,地势特征为中低周高,起伏较大。第(2)题,结合地势高低起伏状态可知,AB段河流自A流向B。结合指向标可以判断,AB河段水流的方向为先自北向南,再向东南。第(3)题,读图可知,从朝阳峰到丁村镇之间有山脊,受山脊阻挡,视线不通透,所以从朝阳峰看不到丁村镇。与其他村镇间的视线没有障碍物阻挡,均可看到。第(4)题,滑坡发生概率的大小与地势起伏状况有关,坡度越大,发生概率相对越大。由图可知,四地中丁村镇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坡度大,滑坡发生的概率最大。
[答案] (1)盆地地形,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2)先自北向南流,再向东南流。
(3)丁村镇。理由:有山脊阻挡视线。
(4)丁村镇。原因:丁村镇附近等高线密集,该处的山体坡度大。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自行车运动既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观赏路上的风景,还可以到很多汽车无法到达的地方深入考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骑行队伍,渐渐喜欢上骑自行车出游的这种方式。如图是某次山地自行车越野赛的线路分布图。
(1)估算图示范围内自行车越野赛线路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2分)
(2)若车手从A地出发,保持匀速骑行,判断AB、BC、CD路段中骑行最省力的路段并说明理由。(4分)
(3)图中甲、乙两处为观赛台,选择能看到CD路段赛况的观赛台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10~20米。
(2)BC路段。理由:BC路段未穿越图中等高线,且大致与等高线平行,地势起伏小,骑行较省力。AB、CD两路段均有上坡路段,骑行较费力。
(3)甲处。理由:从甲处到CD路段无山峰、山脊等障碍物,视线无遮挡,而乙处与CD路段之间有山峰阻挡视线。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