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牡丹
1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理解《赏牡丹》和《小松》所言之志。
3、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二(5)班,是文科B班,基础比较薄弱,女生占绝大部分,性格普遍内向,课堂不喜欢参与发言。因此,我选取这个难度较低的专题设计成一节活动课,尝试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在课堂上交流自学的情况,从而掌握咏物诗鉴赏的方法,以期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诗歌的热情。
3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走进唐诗之旅,下面请大家看一首诗。
青松
林中自有长青松,
益寿延年萃常驻。
冰地雪地我独尊,
千磨百炼终成才。
这首诗是我写的,其中前三句的开头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我先生的姓名“林益冰”,这是一首咏物诗,那究竟我们该如何鉴赏一首咏物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用PPT展示活动的内容环节及课前抽签负责的小组,并请出语文科代表作为主持人。
活动2【测试】课前检测
由第3小组出测试题,检查学生们的预习情况。班里其他小组成员抢答。
题型主要是考察《赏牡丹》和《小松》的背诵情况,还有以前学过的咏物诗的名句,再加上一道猜诗谜。
活动3【活动】咏物诗定义
由第5小组负责讲解。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活动4【活动】咏物诗鉴赏
小组比赛讲解。由第1小组PK第9小组,第1组负责讲解《赏牡丹》,第9小组负责《小松》。其他小组看哪个小组讲得更好,对讲解的内容可以提出疑问。
1、《赏牡丹》
一个小组有6个学生。第一,先由4个学生逐句讲解,第二,再由第5个学生讲解主旨,第三,由第6个学生讲解手法。
2、《小松》以此类推。
活动5【讲授】教师中场点评
大家总体的表现,我比较满意,上台的同学声音都比较洪亮。负责课前检测的同学要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并对大家回答的答案对与错要评价。讲解咏物诗定义的同学要解释一下陌生概念“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某一个方面特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讲解两首咏物诗的小组都讲得不错,第1组的课件做得很漂亮而且细致实用,但由一个同学包办讲解不太好。第9组充分发挥组内的成员团结合作精神,每位同学都上台讲解一部分,这个很好。两组都存在的不足就是缺乏和同学们的互动。怎么互动呢?比如诗歌可以让同学们读一读,一些段落可以让全班读,加深大家的印象,可以让同学来回答问题,问大家有没有疑问,听懂了没,如此等等。希望接下来的小组能吸取经验,讲解得更好。
活动6【活动】作者及背景
由第6小组PK第2小组,第6组负责《赏牡丹》,第2组负责《小松》。
1、《赏牡丹》
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富于理想,前半生积极参加政治革新,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后来失败被贬谪数次,仕途坎坷。后作为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属于晚年得志。在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涯中,他不仅写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等佳句,还在地方官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使后人感受到一种积极的力量。(牡丹既有外在姿态,又有内在气质,可见牡丹象征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人格,从诗人被贬的生涯中,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正是对这一人格的追求和实践。)
背景:唐代自武则天以后,牡丹逐渐受到世人喜爱,而原来盛行的芍药等渐渐衰落。《爱莲说》中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之说。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2、《小松》
作者:杜荀鹤,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
背景:作者就是在这种苦闷之下,用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此来写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
活动7【活动】特点及方法总结
这一环节由第7小组PK第8小组。
(一)特点:(第8组)
1、形似。实写物的形态、色泽等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
2、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3、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用典等。
(二)方法:(第7组)
1、分析物象。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分析情感。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至。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
3、分析手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衬托、拟人、用典等。
答题技巧:
一般提问方式:说出诗中所咏之物的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模式:通过什么(特征的事物)+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活动8【讲授】教师点评小结
讲解作者和背景的同学要抓住里面和诗歌主旨有关联的部分重点讲解,而不是没有目的没有重点地讲解。第7小组的佳纯同学要重点表扬,参与的热情特别高,而且学以致用,有跟同学们互动,还有板书,出乎我的意料。我再重点强调咏物诗的鉴赏方法。教师补充完整并写出板书。
活动9【作业】巩固提升
由第4小组出题。学生把题目抄下来,作为课后作业。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⑴前两句描写了画眉鸟的什么形象?
前两句描绘了林间画眉自由自在的美好形象:鸟声宛转,鸟影翩翩,山花绚丽,树阴浓密,自由的飞翔。
⑵后两句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对摆脱束缚、冲出牢笼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