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2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程标准
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 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四层考查
【必备知识】 常见地貌的主要特点;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褶皱、断层、风化、侵蚀、堆积作用等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关键能力】 通过阅读地貌景观图,描述地貌特点;分析背斜、向斜、断层、外力作用等地质过程,阐释和探讨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四层考查
【学科素养】 认识不同区域的地貌类型与特点,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能够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力与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培养综合思维能力;通过野外观察地貌形态及地质构造,培养地理实践力。
【核心价值】 能够从“地对人的影响”视角,认识地形与人类活动关系,人类活动要遵循自然规律,趋利避害;认识我国的地貌,培养爱国情怀。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12 岩石圈物质循环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认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1.简答:什么是矿物?
提示: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一般为结晶态的天然化合物或单质。
2.连线:不同岩石类型特点连线。
3.填表: 将不同的岩石代号填入对应的岩石类型表格中。
①花岗岩 ②片麻岩 ③石英岩 ④玄武岩 ⑤页岩 ⑥大理岩 ⑦安山岩 ⑧砾岩 ⑨砂岩 ⑩石灰岩
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提示:
岩浆岩 ①④⑦
沉积岩 ⑤⑧⑨⑩
变质岩 ②③⑥
任务2——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读图填空:岩石转化。
(1)岩石类型: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地质作用:形成A、B的作用为______,形成C的为______作用,形成D的为______作用,各类岩石形成新岩浆的作用是______。
2.判断
(1)三大类岩石都可直接相互转化。 ( )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 ( )
(3)三大类岩石在一定条件下都可形成岩浆。 ( )
(4)岩石圈物质循环能形成丰富矿产。 ( )
(5)岩石圈物质循环能改变地表形态。 ( )
喷出岩
侵入岩
变质岩
沉积岩
冷凝
变质
外力
熔融
×
×
√
√
√
衔接一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山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岩石最可能是( )
A.石灰岩 B.大理岩
C.玄武岩 D.花岗岩
2.该地岩石主要由( )
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
B.岩浆喷出冷却凝固形成
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
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
√
√
1.C 2.B [第1题,图中岩体多为火山岩,火山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最可能是玄武岩,C正确;石灰岩是沉积岩,大理岩是变质岩,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A、B、D错误。第2题,火山岩是岩浆向上喷出地表冷却凝结形成的,B正确;泥沙固结形成的是沉积岩,风化物沉积形成的是沉积物,A、D错误;海陆变迁是指由海变为陆或由陆变为海,C错误。]
衔接二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
桥楼殿坐落在太行山东部一处坚硬的石英岩悬崖之间,因其建在一座石拱桥上而得名。如图为桥楼殿景观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数字代表岩浆、三大类岩石和沉积物)。据此完成3~5题。
3.石英岩可以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其形成的过程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石英岩的主要特征之一是( )
A.表面有大量气孔
B.具有明显层理构造
C.含有动植物化石
D.矿物颗粒定向排列
√
√
5.崖壁的稳固对石拱桥长期保存有重要作用,该处崖壁变化小是因为( )
①气候冷而干 ②坡面水流急 ③岩石抗蚀力强 ④生物风化作用弱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
3.B 4.D 5.C [第3题,石英岩可以由在岩浆附近的硅质沉积岩形成,表明石英岩是由沉积岩在岩浆影响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属于变质岩。三大类岩石在风化作用下都可以产生风化物,所以图中②③⑤代表三大类岩石;图中①由风化物形成,表明①为沉积物;沉积物①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②,A错误;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形成,图中③⑤中,指向⑤的箭头只有一个,表明⑤为岩浆岩,则④为岩浆,所以④→⑤表示岩浆经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D错误;图中③为变质岩,③→④表示变质岩经过重熔再生形成岩浆,C错误;图中②→③表示沉积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B正确。
第4题,石英岩属于变质岩,主要特征是矿物颗粒定向排列,D正确;表面有大量气孔属于喷出型岩浆岩的特征,A错误;具有明显层理构造和含有动植物化石属于沉积岩的特征,B、C错误。第5题,崖壁位于太行山东部,夏季气温较高,降水多,①错误;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流速快,对崖壁冲刷强,会导致崖壁变化大,与崖壁变化小不吻合,②错误;据材料可知,崖壁为坚硬的石英岩,岩石抗蚀力强,不易被外力侵蚀,所以变化小,③正确;崖壁坡度陡,坡面水流急且崖壁坚硬,使得崖壁上水难以下渗,水分条件差,植被生长困难,所以植被稀少,生物风化作用弱,对崖壁破坏小,崖壁变化小,④正确。故C正确。]
提升·核心素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技巧
1.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代码 地质作用 原物质 生成物质
① 侵入作用、 喷出作用 岩浆 岩浆岩
② 崩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成岩作用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 沉积岩
③ 变质作用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岩 变质岩
④ 熔融 各类岩石 岩浆
2.常见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变式图判读
[规律总结]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流程
培养·思维能力
(2024·甘肃卷)科考队考察某冰川时,发现一块巨石覆于小块冰体上。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矿物晶体清晰可辨。下图示意该现象场景。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为( )
A.玄武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石灰岩
(2)图中覆于小块冰体上的巨石来自( )
A.侧坡上部,岩体风化后崩落
B.冰川上游,冰川搬运后堆积
C.冰川基底,冰川发育时顶出
D.冰川内部,冰川融化后出露
√
√
(3)开展该区域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的最佳方法为( )
A.实地调查 B.仪器监测
C.遥感解译 D.数据模拟
√
【解题导引】
(1)巨石整体颜色偏浅,质地均匀,棱角分明,无纹理和层理→排除沉积岩;矿物晶体清晰可辨→岩浆岩的矿物结晶→花岗岩
(2)巨石覆盖于小块冰体上→外来的岩体→位于侧坡上部,受风化作用→花岗岩岩体风化崩落于此;冰川搬运后堆积→应该位于冰川的底部
(3)过去30年冰川面积变化研究→地理事物面积变化→遥感技术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花岗岩是侵入作用形成的,为什么会出现在地表?
提示:地壳上升后受到剥蚀作用出露地表。
视角一 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024·景德镇一模)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人工“固碳”成为世界各国的热门研究方向。奥卡碳捕集工厂位于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由瑞士空气技术公司和冰岛碳封存技术公司合作建立,其工作机制是通过风扇“捕捉”大气中的CO2,加热到80~100 ℃后提纯,再将其与水混合后用泵送入地下约1 000米的洞穴深处,使之与地下多孔岩石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永久储存在地下。下图示意奥卡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固碳前奥卡地下洞穴深处的岩石类型为( )
A.玄武岩 B.石灰岩
C.花岗岩 D.大理岩
2.下列属于奥卡建设碳捕集工厂的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
B.地热资源丰富
C.土地面积广大
D.周边市场广阔
√
√
1.A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下洞穴深处岩石多孔,且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图示可知,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活动,可推测此洞穴深处的岩石是岩浆岩,多孔是玄武岩的典型特征,A正确。第2题,冰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多火山活动,地热资源丰富,B正确;冰岛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且碳捕集工厂对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小,A错误;碳捕集工厂工作机制是通过风扇“捕捉”大气中的CO2,加热到80~100 ℃后提纯,再将其与水混合后用泵送入地下约1 000米的洞穴深处,占地面积小,且冰岛纬度高,冰原面积广布,C错误;人工“固碳”非商品交易,市场对其影响小,D错误。]
视角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
(2025·赤峰模拟)冰壶运动起源于苏格兰,冰壶石来自苏格兰南部海域某岛屿的一个花岗岩采石场。图1为冰壶,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字母表示各种地质作用,数字符号表示岩石类型。据此完成3~4题。
3.据图2判断,制作冰壶的岩石所属类型及其形成的地质作用是( )
A.①、c B.②、a
C.①、d D.②、b
4.上图中有关数字符号和字母所反映的内容,正确的是( )
A.①是沉积岩,b是外力作用
B.②是沉积岩,d是变质作用
C.①是岩浆岩,c是重熔再生
D.②是岩浆岩,a是冷却凝固
√
√
3.B 4.D [第3题,由材料可知,冰壶石来自一个花岗岩采石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是岩浆侵入到岩石圈中,慢慢冷却凝结而形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②由岩浆形成,是岩浆岩,则①为沉积岩;a为冷却凝固,b为重熔再生,c为变质作用,d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B正确。第4题,①为沉积岩,②为岩浆岩,a为冷却凝固,b为重熔再生,c为变质作用,d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D正确。]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51分)
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4·辽阳二模)云台山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地形复杂,以雄、险、秀、幽、奇为特色。其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如图为云台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景观图及红石峡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十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
1.与云台山主体岩石类型相同的是( )
A.花岗岩 B.玄武岩
C.片麻岩 D.石灰岩
√
2.图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 )
A.沉积作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
B.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侵蚀
C.沉积作用—剥蚀出露—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剥蚀出露—流水侵蚀
√
1.D 2.B [第1题,云台山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属于沉积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片麻岩属于变质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第2题,据材料“山体主体为浅海相红色砂岩,周边有出露的花岗岩地貌,花岗岩峰林地貌时有发育”可知,红色砂岩是沉积作用形成的,往往在地壳深处,需要地壳抬升至较高处;花岗岩为侵入岩,出露地表需要剥蚀出露;花岗岩峰林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故图示红石峡地貌的形成过程是沉积作用—地壳抬升—剥蚀出露—流水侵蚀。]
(2025·杭州模拟)图1所示景观是位于内蒙古中部的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其形成过程与冰川有密切关系,亦被称为冰川石林。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图1石林景观的岩石属于图2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4.冰川石林形成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冰川侵蚀→石林←流水沉积←大气降水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冰川侵蚀→石林←流水侵蚀←冰川融水
C.岩浆喷出→地壳抬升→冰川侵蚀→石林←流水侵蚀←冰川融水
D.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冰川沉积→石林←流水沉积←大气降水
√
√
3.C 4.B [第3题,图1石林景观的岩石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有三个箭头指向①,①为岩浆,③由岩浆冷却形成,为岩浆岩。②④可以相互转化,为沉积岩和变质岩(无明确对应关系)。第4题,花岗岩由岩浆侵入形成,与岩浆喷出无关,C错误;花岗岩形成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接受冰川侵蚀,与冰川沉积无关,D错误;由材料“其形成过程与冰川有密切关系”可知,受冰川融水影响,流水侵蚀进一步塑造了石林地貌的形成,而与流水沉积关系较小,A错误,B正确。]
(2025·徐州模拟)辣椒峰位于湘西南新宁县良山风景区,因形似辣椒而得名,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岩石是红色砾岩与砂砾岩。图1示意辣椒峰景观,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据此完成5~6题。
5.辣椒峰所属岩石类型对应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6.辣椒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沉积作用—流水侵蚀—地壳抬升
B.流水侵蚀—沉积作用—地壳抬升
C.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D.地壳抬升—沉积作用—流水侵蚀
√
√
5.C 6.C [第5题,辣椒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岩石是红色砾岩与砂砾岩,可知辣椒峰所属岩石类型为沉积岩,图2中丙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说明丙为沉积岩,C正确;指向乙的箭头只有一个,说明乙为岩浆岩,因为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则甲为岩浆,丁为变质岩。第6题,辣椒峰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先形成沉积岩,然后经过地壳抬升作用,出露地表,最后受到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辣椒峰,地质过程为沉积作用—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目前,全世界常用的冰壶石主要来自苏格兰的艾尔萨克雷格岛。研究显示,艾尔萨克雷格岛冰壶石形成于6 200万年前,是一种碱性花岗岩。图1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2为艾尔萨克雷格岛景观图。据此完成7~8题。
7.艾尔萨克雷格岛形成的地质作用对应图1的相关数字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艾尔萨克雷格岛岩石出露的地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B.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堆积
C.岩浆喷出—地壳下沉—外力侵蚀
D.岩浆喷出—地壳下沉—外力堆积
√
√
7.B 8.A [第7题,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结合图1,根据“三进一出是岩浆”的原则可判断出,丙为岩浆,则丁为岩浆岩。甲由沉积物经外力作用形成,为沉积岩,乙为变质岩。岩浆岩是由地质作用②冷凝作用形成的,B正确;①为外力作用,A错误;③为重熔再生作用,C错误;④为变质作用,D错误。第8题,艾尔萨克雷格岛冰壶石形成于6 200万年前,是一种碱性花岗岩。该地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浆侵入海底沉积岩,经冷凝作用形成致密坚硬、透水性弱的花岗岩,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受外力侵蚀、搬运等作用影响,花岗岩裸露地表,故形成过程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外力侵蚀。]
(2025·扬州模拟)美国犹他州有一座拱门国家公园,三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图1为拱形石门景观图,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形成拱形石门的岩石是( )
A.甲 B. 乙 C.丙 D.丁
10.形成拱形石门景观的地质作用有( )
A.①③⑥ B.②⑤⑦
C.④⑤⑥ D.③④⑦
√
√
9.A 10.D [第9题,该地在三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再结合图1拱形石门有层理结构可知,形成拱形石门的岩石是沉积岩,读图2可知,甲为沉积物固结成岩后形成的沉积岩,丙、丁为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型岩浆岩与喷出型岩浆岩,乙为变质岩。第10题,读图2可知,①②由岩浆指向岩浆岩,为冷却凝固作用,③由岩浆岩指向沉积物,为外力作用,④由沉积物指向沉积岩,为固结成岩作用,甲沉积岩通过⑤指向乙,⑤为变质作用,⑥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⑦为甲沉积岩指向高处,为地壳抬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拱形石门景观的地质作用有沉积物通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在地壳抬升的作用下,出露地表,再经过外力作用,形成现在的形态,③④⑦正确。]
某研学团队暑假对我国青藏高原上的某山脉进行了考察,发现该山脉的岩性复杂,多大理岩出露。图1为该山地景观,图2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山地出露的大理岩,对应图2中的( )
A.甲 B.乙 C.丙 D.丁
12.图2中,能够表示变质作用是( )
A.①② B.②④
C.④⑤ D.③⑤
13.推测目前该山地主要经受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堆积
C.冰川侵蚀 D.海浪堆积
√
√
√
11.D 12.B 13.C [第11题,大理岩是石灰岩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在图2中,甲为岩浆,乙为喷出岩,丙为沉积岩,丁为变质岩,所以该山地出露的大理岩对应图2中的丁。第12题,①为冷却凝固,②为变质作用,③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④为变质作用,⑤为重熔再生。第13题,青藏高原上的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多冰川发育,主要经受冰川侵蚀等外力作用,C正确;流水侵蚀在该地区不是主要外力作用,A错误;风力堆积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较常见,B错误;该地区远离海洋,不存在海浪堆积,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1小题,共12分)
1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图1)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图2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判断图2中数字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类型。(4分)
(2)运用岩石圈物质循环原理解释“猴子”的形成过程。(4分)
(3)与A、C两类岩石相比,B岩石的突出特点有哪些?(4分)
[解析] 第(1)题,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可以判断,①由岩浆指出,并指向A,则①为岩浆的冷却凝固作用,A为岩浆岩;②为其他岩石指向沉积物,为外力作用,沉积物指向B,则B为沉积岩,C为变质岩;③为其他岩石指向C(变质岩),为变质作用,④由三类岩石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第(2)题,“猴子”由花岗岩组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因此“猴子”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先是岩浆侵入冷却后形成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在外力作用的不断风化和机械性崩塌的作用下,最终形成“猴子”。第(3)题, 据分析可知,A是岩浆岩、B是沉积岩、C是变质岩,据此可知是回答沉积岩的特征。沉积岩为沉积物堆积后,受重力逐层固结形成的岩石,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而岩浆岩、变质岩的形成都与岩浆有关,化石容易受到破坏,不可能含有化石。
[答案] (1)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外力作用,③为变质作用,④为重熔再生(熔融)作用。
(2)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地壳不断抬升,花岗岩出露地表→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受外力作用(风化作用)棱角不断崩解破碎,形成“猴子”。
(3)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