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4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18 第一部分 第三章 课时14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课件《高考快车道》2026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7 18: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3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三章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课时14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夯实·基础知识
任务1——解释褶皱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读图填表
形态 岩层状况 常见地貌 倒置地貌
A______ __________ ______ 谷地
B______ __________ ______、盆地 山岭
背斜
向上拱起
山岭
向斜
向下弯曲
谷地
2.判断
(1)内力作用都会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  )
(2)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是褶皱山。 (  )
(3)背斜成山、背斜成谷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
(4)向斜槽部的岩层比两侧的岩层新。 (  )
×

×

任务2——解释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读图填空
(1)A处构造为______,岩块相对下降,常形成狭长的__________。
(2)B处构造为______,岩块相对上升,常形成______山。
地堑
凹陷地带
地垒
断块
2.连线
衔接 选择性必修1活动变式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岩层及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
C.③④①② D.④②①③
2.在野外考察时,判断甲褶曲类型的主要依据是(  )
A.利用RS获取褶曲形状
B.两翼岩层新老关系
C.利用GPS测定岩层走向
D.岩层中的化石种类


1.A 2.B [第1题,③岩层位于②岩层上方,③形成晚于②;②③岩层被④断层切断,说明④晚于②③;①穿过②③,说明①晚于②③,综上所述,结合选项,图中岩层及地质构造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③④①,A正确。第2题,判断背斜和向斜最可靠的依据是岩层的新老关系,若中心岩层年代较老而两翼岩层年代较新则为背斜,反之,则为向斜,B正确;RS只能获取地表影像,无法获取剖面图,无法判断褶曲类型,A错误;GPS可以测定岩层走向,无法判断褶曲类型,C错误;岩层中的化石种类可以判断岩层形成时间早晚,无法判断褶曲类型,D错误。]
提升·核心素养
1.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项目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方法 依据岩层弯曲状况判断 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
图示
项目 剖面图中 平面图中
背斜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如图中①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向斜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如图中②处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2.岩层新老关系规律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规律总结]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1.地层层序规律
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生物进化规律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岩层接触关系规律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4.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规律
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培养·思维能力
(2023·广东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音河流域位于盛行西风的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地区。巴音河在宗务隆山以南形成了大面积的冲洪积扇;2015年12月,当地对该区域巴音河出山口长约4千米的河道进行了硬化。图1示意巴音河冲洪积扇及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图2示意图1中P1、P2两点之间的水文地质剖面。
(1)分析图1中布赫特山西南麓山前区域发育较大面积沙丘的主要成因。
(2)如图2所示,巴音河河道所在区域地下水含水层明显较厚,且在河道以南出现地下水溢出。请从地质构造角度,分析形成这两种现象的原因。
【解题导引】
(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冲积平原广布→细粒碎屑物质丰富,提供沙源;该地处于盛行西风带,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最后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风力挟带沉积物过程中不断减速,堆积在山前
(2)向下凹陷的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周围的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堆积厚度→地下水淤积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向上凸起的背斜可以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水位;地下水运动至地下河道南侧断层处→通过断层形成的通道溢出地表
【尝试解答】(1)布赫特山以西地区细粒碎屑物质丰富;受盛行西风搬运,形成风沙流;受西北—东南走向的布赫特山脉阻挡,叠加沙丘北侧局部地形影响,有利于沙丘发育和存续。
(2)此区域属于向斜构造,利于冲洪积物堆积;断层加剧凹陷,进一步增加冲洪积物的厚度,导致含水层明显增厚;德南隆起是背斜构造,阻挡地下水水平运动,抬升地下水水位;地下水通过河道两侧断层处的通道,溢出地表。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推测该区域的地质演化过程。
提示:河流水挟带泥沙等在湖泊堆积,其间经过干湿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形成巨厚的沉积岩层;岩层发生褶皱隆起,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最后发生断层运动,形成现在的地质构造地貌。
视角一 褶皱与地表形态
(2024·金华三模)湖北宜昌市区附近的潮水河流域面积仅4.05平方千米,属岩溶槽谷地貌,出露的地层①~⑤(由新到老)形成于寒武纪,呈小角度单向倾斜分布。潮水洞属岩溶间歇泉,是流域内最主要的地下水排泄点,也是当地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下图为潮水河流域出露地层及岩溶水系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最有可能是隔水岩层的地层序号为(  )
A.②   B.③
C.④ D.⑤
2.推测杨家溪流经区域的地质构造及图示判断依据是(  )
A.向斜,河流流经地区地势较低
B.背斜,岩层张裂易受流水溶蚀
C.向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D.背斜,两侧对称分布有⑤地层


1.C 2.D [第1题,潮水河位于②③地层区域,且②③地层均有河流及地下暗河入口分布,说明②③地层为透水的可溶性岩层,A、B错误;由岩层新老关系可知④地层比③地层老,位于③地层下方,且潮水河与杨家溪分属不同流域,故④地层最可能是隔水岩层,C正确;而⑤地层比④地层老,位于④地层下方,是否为隔水层难以直接据图判断,D错误。第2题,以杨家溪为轴,其西北和东南对称分布有较老的⑤地层,其西北部其他岩层未显示,但其东南部是从轴线开始岩层渐新,即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故判断其为背斜构造,D正确,A、C错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反而形成谷地是背斜构造的特点,但不应用作背斜判断的依据,B错误。]
视角二 断层与地表形态
(2024·池州三模)下图示意科特迪瓦盆地东部两个油气田剖面,图中F断裂活动的开启和停止对当地油气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据此完成3~4题。
3.推断图中F断裂形成于(  )
A.前阿尔布阶之前 B.马斯特里赫特阶
C.古新统—中新统后 D.康尼亚克—坎潘阶前
4.图中F断裂在马斯特里赫特阶后期活动停止对该地区两大油气田的形成来说(  )
A.利于油气运移 B.利于油气生成
C.利于油气分离 D.利于油气聚藏


3.B 4.D [第3题,图中F断裂最后切断的地层是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的地层,其上的古新统—中新统地层没有被切断,所以F断裂形成于马斯特里赫特阶,B正确。第4题,图中F断裂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马斯特里赫特阶时期,但到后期断裂活动停止,此后上部开始先后覆盖古新统—中新统和上新统—全新统两大地层,对断裂处油气的运移起到了封堵作用,使得生成的油气物质无法排出,利于油气聚藏,D正确;而此时断裂活动停止,不利于油气运移,A错误;油气生成主要与地质条件和有机物质等有关,与断裂后期活动停止关系不大,B错误;油气分离与断裂活动停止没有直接关联,C错误。]
(建议用时:30分钟,分值:65分)
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5·佳木斯模拟)下图示意某地地质构造。据此完成1~2题。
课时数智作业(十四)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1.图示甲、乙、丙、丁岩层中,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若图示区域缺少有效的降水,则①②③④四地中最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D 2.B [第1题,首先根据地层层序律可知,未发生明显构造运动的地区岩层一般下老上新,结合断层情况可知,甲、乙、丙岩层的形成顺序是丙、乙、甲,再根据侵入切割律可知,侵入的岩层形成晚,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故丁形成最晚,侵入原先的地层之中,所以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丙、乙、甲、丁。第2题,②处在向斜一侧,靠近断层,且海拔相对较低,最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③④两地海拔较高且岩层向下倾斜,地下水易向较低处迁移;①地为花岗岩,岩石硬度大,孔隙度低,不是储水构造,不适宜钻井开采地下水。]
(2024·青岛二模)某地区位于华北板块中部,出露地层为寒武纪—奥陶纪石灰岩、石炭纪—二叠纪砂岩、粉砂岩和页岩、侏罗纪各类喷出岩。下图示意该地区不同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在地表出露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
A.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
B.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水平挤压
C.下降沉积—水平挤压—抬升侵蚀
D.抬升侵蚀—下降沉积—抬升侵蚀
4.图中花岗岩(  )
①切穿了背斜核部 ②切穿了向斜核部 ③晚于侏罗纪形成 ④晚于二叠纪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A 4.B [第3题,根据材料“出露地层”可知,当地首先要有岩层沉积,后经过抬升侵蚀才会有出露地层。图示沉积间断面位于奥陶纪和石炭纪之间,缺失志留纪、泥盆纪地层,说明此地质时期可能有抬升侵蚀作用,因此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为下降沉积作用,而泥盆纪至石炭纪发生了抬升侵蚀作用,导致志留纪、泥盆纪地层缺失;此后该地区又继续下降,接受沉积物的沉积,因此地质作用为下降沉积—抬升侵蚀—下降沉积。第4题,该地区中间岩层老,两边岩层新,可判断为背斜,图中花岗岩切穿了背斜核部,①正确,②错误;图示二叠纪地层表面有变质岩,说明花岗岩侵入了二叠纪地层,地层表面受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因此花岗岩形成时间晚于二叠纪,④正确;侏罗纪地层无变质岩分布,可判断花岗岩早于侏罗纪形成,③错误。]
(2024·天津一模)地层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下图为某地地形地质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甲处(  )
A.因流水堆积成山 B.因地壳抬升成山
C.因流水下蚀成谷 D.因地壳陷落成谷
6.该地区最后一次地壳抬升可能出现在(  )
A.晚白垩纪 B.晚侏罗纪
C.早侏罗纪 D.中三叠纪


5.C 6.A [第5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处的等高线向高值处凸出,说明该地为山谷,易发育河流。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甲处中间老、两翼新,是背斜,背斜顶部易被侵蚀,从而形成谷地。因此该地最可能是受流水下蚀作用形成的山谷,C正确。第6题,该地地壳抬升会使得该地区海拔升高,岩层较新,结合图中信息可知, K2为晚白垩纪岩层,岩层新、海拔高,因此最后一次地壳抬升可能出现在晚白垩纪。]
(2024·石家庄三模)受挤压力和外力共同影响,常发育由一系列平行的背斜和向斜相间排列的褶皱,其中表面向斜较紧闭而背斜较开阔的称为隔槽式褶皱,反之称为隔档式褶皱。川东地区自西北向东南依次发育隔档式褶皱、隔槽式褶皱。如图示意该区域地层剖面。据此完成7~8题。
7.川东地区发育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两者的差异主要取决于(  )
A.抬升幅度 B.形成时间
C.挤压方向 D.侵蚀强度
8.该区域隔档式褶皱与隔槽式褶皱的差异可能影响(  )
①地震频率 ②油气赋存 ③水系形态 ④土壤类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D 8.C [第7题,该区域隔档式褶皱出现的高度较低,本质上是高处的隔槽式褶皱被侵蚀,下部形态出露为隔档式,D正确。两者应为同期抬升,抬升幅度相似,挤压方向相同。第8题,地震频率与向斜或背斜的排列没有直接关系,①错误;油气赋存在背斜顶部,隔档式褶皱背斜顶部空间小,不利于油气赋存,隔槽式褶皱反之,②正确;向斜、背斜不同的岩层倾斜方向影响地表起伏方向,进而影响水系形态,③正确;土壤类型主要与气候、植被相关,与地质构造关系不大,④错误。]
(2025·辽阳模拟)如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字母代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据此完成9~11题。
9.图示甲、乙两地构造地貌类型分别是(  )
A.背斜山 向斜山脊 B.背斜山 向斜山谷
C.向斜山 背斜山谷 D.向斜山 背斜山脊
10.丙断层(  )
A.形成在泥盆纪之后 B.两侧地层宽度差异大
C.东侧地层相对南移 D.大致呈东—西走向
11.图中丁处构造(  )
A.是良好储水构造 B.可能发育河流
C.受地壳抬升而成 D.可能含有煤层



9.D 10.C 11.B [第9题,从奥陶纪到石炭纪,距今年代越来越短,即岩层年龄越来越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甲处地层年代是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乙处地层为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甲处为山地,故甲为向斜山,乙处等高线凸向低值为山脊,故乙处为背斜山脊。第10题,断层形成晚于被断裂的岩层,断层切断了S1地层、S2地层、S3地层、O3地层,但是未切断D地层,因此可以判断断层形成于晚志留纪地层形成之后,D地层(泥盆纪)之前,A错误;根据图中岩层的位置关系和剖面方向可知,此处岩层以南北方向的水平错动的断层为主,所以两侧高度和侵蚀程度相差不大,故而两侧地层宽度差异不大,B、D错误;根据断层两侧同层岩层看出,东侧向南,西侧向北移动,C正确。
第11题,丁处等高线凸向高值,为山谷,而断层所在位置比丁处高,断层处会有地下水流出,加之谷地易集水,所以丁处可能发育河流,故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丁和乙所在地区为背斜,岩层受挤压向上拱起,并不是地壳抬升,且背斜不易储水,A、C错误;虽然该地岩石以沉积岩为主,但是丁所处岩层为晚奥陶纪,不属于成煤地质时期,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2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吐鲁番盆地是新疆天山东部南坡的一个山间盆地,是我国陆地地势最低(-154.31米)的地方。吐鲁番盆地山麓冲积扇的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形成绿洲农业。火焰山位于吐鲁番盆地北部,岩层以砂岩和泥岩为主。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曲折雄浑,寸草不生。图1为吐鲁番盆地地形地质剖面图,图2为火焰山景观图。
(1)指出觉罗塔格与火焰山岩层的新老关系并分析判断依据。(4分)
(2)指出吐鲁番盆地的类型,分析其形成过程。(6分)
(3)分析火焰山顺坡沟壑的形成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觉罗塔格岩层位于图中火焰山岩层的下部地区,理论上岩层越往下,形成时间越早,因此,火焰山岩层年龄小于觉罗塔格岩层。第(2)题,本地区地壳受水平挤压,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的两侧岩层上升形成高地,中间相对下降形成凹地,即形成中间低四周高的吐鲁番盆地,所以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第(3)题,山体顺坡形成一条条沟壑,主要原因是该地区位于新疆,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物理风化、风力作用较强,使得地表形成疏松的沙质物质;该地区多山地降水,汇集成坡面径流,导致该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较强;火焰山岩石性质差异明显,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极易被侵蚀,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形成顺坡沟壑。
[答案] (1)觉罗塔格岩层年龄大于火焰山岩层。觉罗塔格岩层在下,火焰山岩层在上(或根据图例判读)。
(2)吐鲁番盆地为构造(地堑)盆地。
过程:地壳受水平挤压断裂形成断层;吐鲁番盆地两侧上升形成高地,中部下陷形成低地,四周高中间低形成吐鲁番盆地。
(3)该地风力作用强烈,山地降水也可形成坡面径流,外力侵蚀作用强;构成火焰山的岩性存在差异,岩层顺坡软硬相间分布;在风力和流水的双重作用下,山体坡面较软的岩层容易被风力和流水侵蚀搬运,形成排列紧密的“V”字形冲沟。
13.(2024·资阳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岩溶泉是岩溶水出露地表形成的泉。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地形地质和岩溶泉的分布,A~G代表沉积岩层,其年代依次变老。
(1)结合岩层新老关系,说出图示区域地质构造的类型并描述其特征。(4分)
(2)描述该区域地表水转变为岩溶泉出露的过程。(6分)
(3)与东侧岩溶泉比较,指出该地质构造西侧岩溶泉的特点并解释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A~G代表沉积岩层,其年代依次变老,图示区域岩层中间老两翼新,说明图示区域的地质构造是背斜。第(2)题,图示区域的背斜顶部发育了断层,断层部位岩性破碎,容易被外力侵蚀,地表水沿断层部位大量渗入地下岩层,沿着背斜部位向两侧流动,形成地下径流;该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地下多裂隙或者溶洞,地下径流溶蚀作用强烈,当地下溶洞塌陷或者出露地表时,地下水便出露地表形成岩溶泉。第(3)题,东侧岩溶泉位于断层线东侧,等高线较密集,岩溶泉位于断崖的下部,该处地形坡度较大,且缺失了E、F、G岩层,说明该侧岩层断裂下沉,集水面积较小,岩溶泉流量较小;与东侧岩溶泉比较,该地质构造西侧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且岩溶泉位于山谷,集水面积较大,导致岩溶泉流量较大。
[答案] (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背斜部位发育断层,地表水沿断层大量渗入地下岩层,形成地下径流,流水溶蚀强烈,当地下溶洞塌陷或者出露地表时,地下水便出露地表成岩溶泉。
(3)西侧岩溶泉流量较大。该地质构造西侧岩层断裂抬升,地形坡度较小,且分布于山谷处,集水面积更大,岩溶泉流量较大。
谢 谢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