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赏牡丹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赏牡丹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2:23:47

文档简介

赏牡丹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诵、归纳、自主、合作、探究 。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
2学情分析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③抓住物与“志”(“情”)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3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咏物诗鉴赏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本课的墨梅,指只用水墨不用颜色画成的梅花,看上去十分的高雅大方。本诗作者王冕是元末明初人,被称为“画梅圣手”。这是一首作者自己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诗中所描写的墨梅劲秀芬芳、卓然不群。 石灰吟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诗今译]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若等闲。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题竹石画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学生背诵,温习旧知,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启发:根据你所背诵的这几首诗,请说说你对咏物诗有什么理解?咏物诗具有什么特点?) 三、掀起你的盖头来—明确咏物诗概念(教师讲解) 1定义: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重点) 3主要表现手法:托物言志、托物言情、托物喻人 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4其它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四、让我轻轻地告诉你——如何鉴赏咏物诗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猜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趣味活动,学生自由表达“形似”与“神似”)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蜜蜂罗隐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不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芳香如故。)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提示:以物喻人,隐喻了作者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3)试分析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手法。(提示:(1)托物言志,(2)环境烘托。) (对比赏析: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赏析】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履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五、总结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4.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六、实践演练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注]据《唐溪诗话》记载,此诗的前两句为黄檗禅师所出,后两句为唐宣宗李忱所对。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赏析】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铺平的艺术形象。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物以活生生的性格,“不辞劳”,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充溢着赞美之情;第二句着重表现瀑布气象的高远,寓有人的凌云壮志,又含有慧眼识英雄的意味;第三句在诗情上是小小的回旋,小小溪涧式的安乐并不能使瀑布满足,它心向大海,不断开辟前程;末句更有冲决的力量,表现出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瀑布的性格至此得到完成。 答案: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七、板书: 1、概念:物——寄情 2、特点: 形似 追求由物到人,由实到虚 神似 3、手法:托物言志(情) 4、鉴赏方法: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由形而神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课件20张PPT。咏物诗四首
赏牡丹
小 松 ?????赏牡丹刘禹锡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贞元九年进士,官至察御史。王叔文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刺史,官至检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有《刘宾客集》,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刘禹锡讲究书本上的古老出典,同时又对口头文学的民间歌谣发生了新鲜事物感。他不但学会了唱民歌,还受了民歌的启发,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等耐人吟咏的好诗,创造一种新体载。终为一代大师。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牡丹?芍药 妖无格
芙蕖 净少情拟人牡丹 真国色
对烘
比托作者先评芍药和荷花。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芍药的艳丽、妩媚之态。荷花的洁净。但通过芍药妖艳而格调不高,荷花洁而寡情,孤芳自赏对比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牡丹,表现了牡丹什么特点?
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从正面描写牡丹。
“国色”诗人把牡丹比喻为国中最美丽的女子,写出了牡丹的姿色远在其他诸花之上。烘托出牡丹的高贵富丽。
“唯有”写出牡丹在诸花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动京城”写出了时人对牡丹痴狂般的态度,反映了牡丹独特的艺术魅力。拓展阅读:
牡 丹
唐 王睿
牡丹妖艳乱人心,
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
果成无语自成阴?
此诗立意恰与刘禹锡〈〈赏牡丹〉〉相反,请就此发表看法,并有条理的陈述你的理由。小松
杜荀鹤 作者: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登第时自编其诗为《唐风集》3卷,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 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山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前提。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
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忽略
了小松。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去端。高耸入云后才称赞。长成后的松树高高
凌驾云端的姿态。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1、 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红豆:男女爱情的信物,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莲:表达爱情 纯洁清高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
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霜:人生易老 环境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