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松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小松 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1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松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2学情分析
从教材看,选修1的课文编排基本阅读是按诗人分类,拓展阅读是按类型分类。《咏物诗四首》是高二选修1的第二单元中拓展阅读的课文。所以把教学的重点定在让学生总结探究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从学生分析,我所教的班是理科班,学生很活跃,喜欢谈论和自我展示,所以我尝试让学生创作并修改诗歌来提高学生对咏物诗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从教学的理念上,这节课我力图体现生成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理念。
3重点难点
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请同学们齐读11课《咏物诗四首》。  
二、明确咏物诗的概念和特征 
(一)明确咏物诗的概念。 
1、学生齐读四首咏物诗。 
2、提问:这四首诗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所写的对象是物,借物抒情。 
3、导出并投影咏物诗的概念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二)了解咏物诗的特点。 
投影: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  
三、探究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一)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小组合作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学生交流发言,解读诗歌的大意。  
(三)学生齐读诗歌,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这四首咏物诗分别写了哪些事物?诗人抓住了事物的哪些特征? 
2、诗人借所写之物抒发了个人什么情感,你从哪些具体的诗句看出来? 
3、作者如何抒发他的情感,诗中用于了哪些艺术手法? 
4、教师提示:在探究问题的时候注意课本上所提供的资料信息。  
(五)学生交流发言。  
(六)师生共同总结归纳赏析咏物诗物诗的方法。 
投影: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人的咏物诗写作手法的高妙。  
(七)总结归纳咏物诗常用的艺术手法。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    象征     
对比、衬托    拟人  用典   
四、学以致用,修改所写的咏物诗。 
(一)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咏物诗。  
(二)他山之石——佳作欣赏 
1、名家作品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事物特征:清高。 
2、所言之志: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画 菊 南宋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事物特征:独立孤芳,自甘寂寞,铮铮铁骨,坚持节操。 
2、所言之志:咏菊写人,赞美菊花傲然不屈,表达自己心声。 补充注释:“百花”影射屈节仕元故宋臣属。带香枯死枝头,决不向北风屈服,铮铮铁骨,“北风”一语双关,明指大自然凛冽呼啸的北风,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 不第后赋菊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事物特征:菊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抒发了自己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2、学生作品咏月 楚楚心皎洁, 盈盈清如晶。 纤柔光似泉, 斜移树影倾。  菊 清风徐来送黄花,秋娘巧手枝上缝。 蛾眉淡扫妆非浓,雅菊不争初春红。  
(三)牛刀小试 
1、小组讨论修改自己的诗作。 
老师提示学生:修改时的注意点: 
a是否抓住事物的特征; 
b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c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2、小组选出最好的一首,用小黑板在课堂上展示。  
3、师生共同用赏析咏物诗的方法,赏析评点小组展示的作品,提出修改的地方,评选出优秀的作品。  
五、总结,学生齐读回顾咏物诗的学习方法。  
六、作业 修改自己的咏物诗,每人上交一首自己写得最好的一首咏物诗,形成班上的咏物诗集。  
七、板书设计  
子规 事物本质——物象的内在品质——诗人经历社会环境  啼血——  积怨、不平    ——蒙冤屈死之人多、社会黑暗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热情。虽然预习的时候安排了学生写一首咏物诗,但心里一直担心着学生会不会写不出来或兴趣不大。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争相要展示自己的诗作。课后不少的要求我对他们的诗作提出修改意见。要改进的地方是:这节课时间太紧了,学生展示的时间显得不够。可能分成两节课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