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3张PPT)
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
第四章 地球上的大气
类图通法5 等温线图的判读
(图中t1> t2> t3 >t4)
(1)确定南北半球: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如图为北半球;南半球等温线数值由北向南递减。
(2)判断海陆位置:冬季(或夜晚)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夏季(或白天)陆地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海洋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如图,假设为7月份,西部同纬度气温高于东部,则西部是陆地,东部是海洋。
(3)判断月份:北半球1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北弯曲;北半球7月份陆地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如图,同纬度地区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向北凸,则为北半球7月份(夏季)。
(4)判断寒暖流:“洋流向凸”,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一般而言,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度弯曲,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度弯曲。如图中洋流为暖流。
(5)判断地势高低:地势高处等温线数值比同纬度要低;地势低处等温线数值比同纬度要高。如图中虚线气温低,地势高。
(6)判断地形类型:在等温线中低周高的闭合处或小于小值的闭合区为山地,在等温线中高周低的闭合处或大于大值的闭合区为盆地或谷地。如图中虚线气温低,地势高,可能为山地。
(7)确定温差: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反之温差小。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地区某月等温线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M地气温最有可能是( )
A.15 ℃ B.18 ℃
C.22 ℃ D.26 ℃
2.导致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
1.B 2.D [第1题,M地外围等值线未标数值,等温线数值有两种可能性:25 ℃和20 ℃等温线(该等温线与25 ℃和20 ℃等温线相邻),但因为南美洲的西海岸是安第斯山脉,海拔越高,气温越低,M地应形成低温区,因此M地外围等值线应为20 ℃等温线,根据等值线“大于大值,小于小值”的规律可推知,M地气温应大于15 ℃而小于20 ℃,在此温度范围内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8 ℃符合。
第2题,甲地气温介于25~30 ℃,乙地气温介于15~20 ℃,甲地的气温更高。图中25 ℃等温线在陆地上向南凸出,应为南半球夏季(根据口诀:1陆南——1月份在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甲地更靠近内陆,升温更快,乙地更靠近海洋,受海洋的调节作用明显,升温较慢,所以两地气温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D正确;两地均位于拉普拉塔平原,地形差异不大,A错误;两地纬度相当,B错误;此季节两地大气环流形式相同,C错误。]
(2024·广西二模)如图示意非洲北部某年1月平均气温分布。读图,完成3~5题。
3.甲、乙两地的1月平均气温最大相差( )
A.9 ℃ B.14 ℃
C.19 ℃ D.24 ℃
4.影响M地1月平均气温比N地高的因素主要是( )
①盛行西风 ②海洋 ③纬度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与7月相比,此时尼罗河入海口附近海域( )
A.降水少,盐度高 B.降水少,盐度低
C.降水多,盐度低 D.降水多,盐度高
√
√
√
3.B 4.A 5.D [第3题,乙地位于尼日尔河发源地附近,地势较高,气温偏低,故闭合曲线取值为两侧等值线的小值,即20 ℃等值线,其内部不会比闭合等值线数值大,因此乙地1月平均气温范围为15~20 ℃,甲地 1 月平均气温范围为 5~10 ℃,两地 1 月平均气温差范围为 5~15 ℃。第4题,比较两地位置,M、N两地位于同一纬度,地处西风带,③错误;M地位于盛行西风的迎风坡地带,受海风的影响比N地更大,且距离海洋较近,空气中水汽多,比热容大,1月平均气温更高,①②正确;该海域分布有加那利寒流,但两地均距离洋流较远,受洋流影响小,④错误。第5题,尼罗河入海口附近海域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但尼罗河流量主要受上游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影响,北半球冬季为尼罗河枯水期,对海水稀释作用弱,盐度较高。]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