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小松 咏物诗第一学时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小松 咏物诗第一学时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1:25:08

文档简介

课件28张PPT。咏物诗 第一学时3. 阅读韩愈《葡萄》一诗,一二句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诗人于元和元年(806)五月在江陵(今属湖北)写给他的好朋友张署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其中之一。诗人于贞元十九年(803)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亦被贬至临武(今属湖南)。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舍中写下此诗与张署共勉。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写旅舍中的葡萄树经过人们的照顾后正待逢时生长之状。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支离”,指葡萄枝条杂乱的攀络状。
答案:
(1)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
(2)杂乱攀附,需要照顾。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诗人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的果实。
“添竹”,指在架子上多加竹条,将葡萄的枝蔓引好。
“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此诗托物言志,表面描绘葡萄生长之态,实际是表达自己谪后的希冀,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荐举、提拔)的心情。1、阅读顾况《子规》,
然后回答问题。
杜宇冤亡积有时,
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
何树何山著子规?
这首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寄寓诗人怎样的情志?
《子规》运用了托物寄情、反问、用典、联想等表现手法,表面写鸟,实际是由鸟及人,托子规以抒情,将人间的冤屈之多且无处消解的现实尽收笔端,暗含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2、阅读刘禹锡《赏牡丹》,然后回答问题。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有人认为“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动”字用得妙,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同意。一个“动”字,把人们为了赏牡丹而出现的万人空巷的景象描绘出来,足见牡丹之美妙动人。通过侧面烘托让人感受到花的美,所以“动”字用得妙。
诗人为什么用一半篇幅先写芍药和荷花?这是什么描写方法?你还能举出更多的例子吗?
(1)诗人先写出芍药和芙蕖不如牡丹之处(无格、少情),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
(2)《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准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二首均是采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前者先从周边的山、潮水、月入手,写出“石头城”这一“故国”的荒凉与衰败;后者通过写“乌衣巷”周边的野草花,表明其荒凉意味,烘托王谢等世家大族已经没落的历史兴亡之感。通过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
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的活动景象。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首诗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自己遭受多次沉浮后依然对为官抱有追求和渴望 。素蝶与群蜂共同盘旋在绿草中,又忽而被飞来的鸟雀冲散,躲避在青青的花叶之中 。群蝶一会儿在阳光下翩翩起舞,互相追逐,一会儿又与突然吹来的风共舞于花草之中 。素蝶时而出没于百花之中,时而穿行于密叶之间 。百花千万不要凋谢啊,这美好的树木乃是欲相依起舞之处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 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 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诗歌也可通,你觉得哪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浩然之态。“秋后”与“清霜”重复。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 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艺术形象。
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物咏怀。
托物言志,作者借物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兴趣、爱好、追求等,强调的是志趣。
借物喻人,借物的目的是借助事物与人的相似性,以刻画事物为手段,实现对核心人物的褒或贬。
借物咏怀,作者表达的是自己的思想、观点、态度、看法、感受等,不包括兴趣、爱好、志向。
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补充练习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白 鹭 图
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花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问题:这是一首题画咏物诗,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白鹭是一个孤独、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悲剧形象。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1、这两首诗中的菊花分别是怎样的形象?
2、诗人托物言志,各表达什么情感?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危救急;爱读书,参加进士考试,不中。 ??画 菊 郑思肖(南宋)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元兵南下,郑思肖 上疏直谏,痛陈抗敌 之策,被拒不纳。 1、事物特征:
不与百花同时开放,孤芳自赏。宁愿枯死枝头,决不被北风吹落。
2、所言之志:
赞美菊花傲然不屈,清高脱俗。表达自己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忠贞爱国的情怀。
??不第后赋菊???黄巢(唐)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长于骑射,爱扶
危救急; 爱读书,参加进
士考试,不中。 1、事物特征:
在百花凋谢后,菊花盛开,香透长安。
2、所言之志:
抒发了自己的凌云壮志,不甘为人下的远大抱负。?? 
垂绥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
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饮着清露。它伏在树枝上,鸣声响亮,声音飘出树外。蝉声悦耳远传
但并非借助秋风。
注:虞世南
原是隋旧臣,
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受到唐太宗的器重,
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虞世南原是陈隋旧臣,入唐后以文才和德行
受到唐太宗的器重,他生性耿直孤傲,不合于世。
诗人借蝉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蝉?????虞世南
诗中描绘一只在梧桐树上鸣叫的蝉。它的头部的触须像下垂的冠缨,它饮着清露,蝉声悦耳远传,但并非借助秋风。
诗人写蝉是托物自比,寓意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比喻、象征、
对比、烘托
拟人等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
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
讨论:
如何鉴赏咏物诗?三步到位: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指出作者寄寓的情志
第3步:分析表现手法 鉴赏步骤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
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
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讽刺时世,或流露人生态度,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
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等手法。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鉴赏咏物诗要注意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1、 树木类:
  黄叶:凋零 成熟 美人迟暮 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 希望 活力   竹:气节 积极向上   柳:送别 留恋 伤感 春天的美好
折柳: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往事如烟,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 傲岸 坚强 生命力 
梧桐: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2、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 失意 人生、事业的挫折
惜春 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 美好   草: 生命力强 生生不息 希望 荒凉
偏僻 离恨 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   红豆:男女爱情的信物,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 高洁 脱俗
梅:傲雪 坚强 不屈不挠 逆境
莲:表达爱情 纯洁清高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3、动物类   猿猴:哀伤 凄厉
 鸿鸽::理想 追求   鱼:自由 惬意   鹰:刚劲 自由 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狗、鸡:生活气息 田园生活   (瘦)马: 奔腾 追求 漂泊   乌鸦:小人 俗客庸夫 哀伤   沙鸥:飘零 伤感   鸟:象征自由   莼[chún]羹鲈脍:指家乡风味,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代指书信。
 (孤)雁:孤独 思乡 思亲 音信 消息
鸿雁:书信 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鹧鸪鸟: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寒蝉:悲凉   鸳鸯,指恩爱的夫妇,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4、风霜雨雪水云类:
  海:辽阔 力量 深邃 气势   海浪:人生的起伏   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 江湖的诡谲   江水:时光的流逝 岁月的短暂 绵长的愁苦。历史发展   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 前途的迷惘、
渺茫 理想的落空、幻灭   小雨:春景 希望 生机 活力 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暴雨:残酷 热情 政治斗争 扫荡恶势力的力量
荡涤污秽的力量   春风:旷达 欢愉 希望   东风:春天 美好   西风:落寞,惆怅 衰败 游子思归   狂风:作乱 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霜:人生易老 环境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人生坎坷、挫折 雪:纯洁 美好 环境的恶劣 恶势力的猖狂 露:人生的短促 生命的易逝 云:游子 飘泊
天阴:压抑 愁苦 寂寞 天晴:欢愉 光明 金风:秋风 水: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5、器物类   玉:高洁 地重游 脱俗   珍珠:美丽 无瑕   簪缨 (冠):官位 名望   捣衣砧:妇女对丈夫的思念。   西楼小楼:闺怨之情;
丝竹:音乐;
汗青:史册;
须眉:男子;
巾帼:妇女;
桑梓:故乡;
轩辕:祖国;
三尺:法律;
寸管:笔;
青鸟:信使   吴钩:泛指宝刀、利剑。   昆山玉:比喻杰出的人才。 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课件17张PPT。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咏物诗鉴赏猜一猜下面诗歌所咏为何物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
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爆竹 画菊 郑思肖(南宋爱国诗人)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2、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探究、方法点拨、练习巩固
三、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概念理解:
(1)咏物诗:
借描写 的________________
表达 。
(2)主要的写作技巧 。客观的“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特点 (形态、色泽、所处的环境)诗人理想、志向、情怀托物言志咏物诗的思想内容: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第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咏物诗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③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咏物诗常用的写作手法有,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拟人、比喻、双关、借代、对比衬托、环境烘托、象征。课前练习:08广东高考诗歌比较鉴赏
《木芙蓉》、《窗前木芙蓉》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它还比那些繁多、常见的桃李好多了,因为它不随春风来去、花谢又花开 。
冒着秋日的微寒,孤单的木芙蓉努力盛开着 。它们心中的酸楚应当与客居他乡的游子是相同的吧 。但任凭风霜连续不断地摧残 ,木芙蓉也决不会像那些凋零败落的花草一般愁怨不已 。在人生低潮苦难之中,还能努力地展现自己的风华,没有沮丧、畏缩,生命依旧亮丽。用“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形容桃李怯懦软弱,听任东风摆布、没有骨气和勇气,衬托木芙蓉英勇气概。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
都在秋天霜前开放,它们冒着微寒展示着属于自己的灿烂红色。都运用了比拟(或对比)的修辞手法。
两首诗的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第一首诗木芙蓉开在小池南畔,不像桃李非得依靠东风才能开落,它在雨后或者霜前都能绽放鲜艳的红色。它是不依附权势独立潇洒的形象,描绘出一种傲然独立、努力迎接生活挑战,不屑于阿谀逢迎他人,追求独立精神和高洁人格的形象;
第二首诗的木芙蓉开在窗前,冒着严寒,开得很辛苦,但是它能面对严寒之境不作孤苦怨态,是面对困境乐观坚强的形象。描绘出一种孤独地历经生活艰辛折磨,能够坦然面对生活的苦难,没有忧怨,没有郁闷,坚忍镇定的形象。小松
杜荀鹤 作者: 杜荀鹤(846~907),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出众,但由于出身寒微,以至屡试不中,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后朱温取唐建梁,任以翰林学士,遇疾,旬日而卒。   杜荀鹤一生以诗为业,自说"乍可百年无称意,难教一日不吟诗"(《秋日闲居寄先达》)。存诗300多首,都是律诗和绝句。本诗一、二句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小松虽小,就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将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第一二句生动地刻画出小松由小而大,发展变化的情景。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它未来“凌云”的前提。
由于诗人观察敏锐,体验深切,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练传神,描写和议论,抒情和哲理,达到了有机统一。诗歌赏析: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
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忽略
了小松。未长成的小松,其内在品格尚未显现,被人小看。高耸入云后才称赞。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 小松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说明什么道理?诗人出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于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