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1教学目标
1.体会大量使用偶句的所谓赋体笔法的特点。2.理解“春愁”的含义,理解“伫倚危楼”、“对酒当歌”的抒情涵义。
2学情分析
《蝶恋花》是柳永的代表作,属于婉约词,表现作者内心细婉幽约的一面,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在诗词中找到与自己心情的契合点,学生比较感兴趣,且理解起来不难。
3 重难点
1.春愁的表达方式。
2.曲婉而深挚的抒情。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人说,似乎中国人的每一种心态和情感都已经被唐诗和宋词吟咏过了,随手翻开唐诗宋词,都会遇到一些词语,触动心中最柔软、最脆弱的地方,让你为之动容。而宋词比起我们先前学过的唐诗,少了几分豪情壮志,多了几分婉转缠绵,宋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了一代文学之胜,被后世学者称为:“一代之文学”。二:介绍词的有关知识提到宋词,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在高一的时候,我们已经接触过宋词了,有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也有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那么,什么是词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次的相关知识:
< >“诗余 ”、“曲子词 ”、 “ 长短句 ”等< >“ 豪放派”和“ 婉约派 ”两大风格流派。< >“ 小令”(58字以内)、“ 中调 ”(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 > 哀伤< >< >< ><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指名朗读)
1,面对春愁的孤寂无奈,作者想用什么方法来排解,结果如何?
明确:“拟把疏狂图一醉”写出了作者的打算,他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春愁”的深沉,无处排遣,只能是借酒消愁,目的仅仅是为了“图一醉”,为了“一醉”,他“疏狂”不拘形迹,只要一醉,可见愁有多深,不但要醉,还要“对酒当歌”,借放声高歌来抒发愁怀,但结果却是“强乐还无味”,也就是词人无法抑制住“春愁”,更说明“春愁”的缠绵执着。
2,“春愁”令人如此的痛苦难熬,作者后悔了吗?(不后悔),词中哪些句子点明了这个问题?(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3,词眼: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源自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的“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词人一语破的,所谓“春愁”不外是相思。
2不悔:点出了作者对爱情的坚贞、执着、矢志不移。
憔悴:体现相思之苦。
3采用的是什么抒情手法?
抒情可分为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情从景生、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直接抒情:毫不掩饰,我手写我口
如上阕,采用的就是间接抒情的手法,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与憔悴的痴情男子形象。
六、扩展思考
1,我们做一个假设,如果“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伊”不指人,联系生活,你认为可以指什么?
伊:事业、理想、目标、追求、学问等一切梦寐以求的事或物。
2,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到,成就人生大事业,大学问有三大境界,是哪三大境界呢?如何理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立志,是下决心,确定远大的奋斗目标。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奋斗,为实现目标而不顾一切的艰苦奋斗。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经过千百度的求索和奋斗,成功水到渠成,目标就在眼前,前途豁然开朗。
七、课堂小结
八、布置作业4.1.2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