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2:57: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风格特点,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品读文本,读懂诗歌内容,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
3.能对“点染”手法进行具体的分析。
4.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在必修单元里已初步接触到词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积累,初步了解了诗词的特点及鉴赏诗词的方法,但基本上还停留在对某一具体的诗词的理解上,未能经过归纳总结而上升为鉴赏评价的能力。《望海潮》是“漫步宋词”的第一课,这一课对学生领悟并掌握宋词鉴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重点难点
1.读懂诗歌;2.“点染”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课前预习要求:
(一)熟读《望海潮》,至少读三遍。
(二)思考: 1.本词分为上下两阙,请分析上下阙各写了哪些内容,各有什么特点。
2.结合课后练习二,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
活动2【导入】资料引入(投影)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金主完颜亮读到柳永的一首词后,对“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美景十分倾慕,遂起“投鞭渡江”之意,于1161年大举进攻南宋,虽未成功,但柳永差点成了千古罪人。虽然这件事查无实据,但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柳永这首词影响非常大,这就是著名的《望海潮》。
活动3【活动】初读诗歌,感受诗歌风格特点
1.齐读《望海潮》——(投影)断句,明确节奏、重读音节——再读(形式随机)
2.问:读完诗歌后,感觉诗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豪放)
追问:诗词中比较明显的让你感受到此风格的诗句有?(预设:“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是写钱塘江潮壮观的词句、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涉及海潮之句,引入词牌与题目的关系)
活动4【讲授】解题与背景
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是柳永首创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背景:这首词应是作者在杭州时所作。据说,真宗咸平末年(1002——1003),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今浙江杭州),为了谒见两浙转运使孙何,柳永写了这首词投赠他。
活动5【讲授】再读诗歌,明确诗歌内容与写作目的
1.全班齐读《望海潮》
2.问:此词写的内容是人、事、景、物?(景)
追问:哪里的景?(钱塘)
追问:你怎么知道的?(“钱塘自古繁华”)
追问:课下注释告诉我们,古钱塘就是我们现在的杭州。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此词为我们描绘了人间天堂杭州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形胜、繁华)
追问:词人是如何为我们描绘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试分析。(朗读上阕,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答案预设:“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是主旨句,在结构上总起全文。
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天之势。写出浪涛的力度与气势,对浪花飞溅的情态写的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摧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只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品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披罗着锦。“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诗人笔下的钱塘真是繁华的不得了。
3.齐读下阕,看下阕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杭州风貌?(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答案预设:“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 “三秋”,从时间着眼,点出桂子飘香的季节。“十里”,从空间着眼,渲染荷花的面积之广。这一句牵动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这些意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不同季节的美景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的最美的景致概括出来,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无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西湖都是美的,景美人更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三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官员的美好祝愿。“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
4. 作者如此着力描绘钱塘胜景,目的是什么?(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投影)
主旨: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 (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
资料链接:《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此时任两浙转运使的孙何是布衣之交,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活动6【讲授】“点染”手法
问: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中写道:“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 “点”是抽象的评点(总写), “染”是具体的描述(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达共同的意境。《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分析《望海潮》中哪些是“点”,哪些是“染”,具体描述了钱塘一派怎样的景象?
答:上阙先点“钱塘自古繁华”,然后展开描写,“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即就上句意染之:通过具体的描述让人更直观更鲜明地想像到杭州城的大手笔、大都市的风采。雕梁画栋,装饰一新;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真乃“繁华”也。
下阙同样“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对上句“重湖叠巘清嘉”的意染。上句写湖水盈澈,山峰连绵,清秀无比;下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自然是紧凑而鲜活的一笔。二者紧密相连,水乳相融,珠联璧合,可谓妙笔佳句。
活动7【练习】拓展应用: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染)断肠人在天涯。(点)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望海潮》。2.将此词转化成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