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2)、了解艺术手法,品味意境。
(3)、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杜甫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2重点难点
二、重点、难点
1、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2、体会杜甫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
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3.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哀江头》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杜甫的诗,你们还记得他的诗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什么吗?
明确:忧国忧民
师:对了,忧国忧民!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杜甫的诗中能反映其忧国忧民情怀的标题或是句子?
(学生例举所知诗句或标题)
师:看来大家对杜甫的诗知道的还是挺多的,今天我们来学另一首能反映杜甫忧国忧民的诗——《哀江头》。
师:既然大家之前学过那么多杜甫的诗,相信对他也有一定的了解,哪位同学能为我们介绍一个你所了解的杜甫?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他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风沉郁顿挫、雄浑有力,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
活动3【讲授】背景介绍
三、背景介绍:
师: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时期写的,请同学们结合注释①了解一下写作背景。看完注释后你可以提取到哪些信息?
明确:①长安沦陷;②皇帝逃跑;③曲江曾是皇帝游乐之地。
活动4【讲授】分析
四、一读: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路(粗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齐读全诗,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路。
1、齐读
2、感情基调
师:通过读,你们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明确:哀
3、理思路:
师:感情基调是“哀”,那么诗人的思路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生们分组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并试概括每部分的大意。(学生合作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明确:将诗歌分为三部分,
第一层为前四句:行曲江所见景象 (现实)
第二层为接下来八句:忆往昔繁华盛况(回忆)
第三层为后八句:发物是人非感慨(现实)
五、二读:领悟、研习(精读)
1、男同学齐读
师:通过第一次读,我们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思路,下面就请男同学为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时大家探讨一下这几个问题:
2、合作探讨 (PPT课件显示以下问题)
(1)、诗人哀什么?
(2)、今日的曲江是什么景象的?
(3)、昔日的曲江是什么景象的呢?
(4)、诗人有何感受?
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
(1)、诗人哀什么?
明确:哀今
(2)、今日的曲江是什么景象的?
明确:“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以乐景衬哀情。(萧条)
(3)、昔日的曲江是什么景象的呢?
明确:“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总写往日繁华。诗人想起当年御驾游苑时,霓彩旗帜飘扬,车驾豪华奢侈,珠光宝气映得花木也五光十色,绚丽无比。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这几句具体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游苑的情景。宫中女官身着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带着精美的弓箭,翻身仰天射中比翼双飞的鸟儿,就是为了博得杨贵妃嫣然“一笑”。(奢侈、放纵)
(4)、昔日是如此的繁华,今日却是这般萧条,诗人有何感受?
明确:“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这几句写对李杨二人自食恶果而酿成悲剧的感慨。“明眸皓齿”既是写“一笑”的情态,又引出了杨贵妃那令人感慨万千的悲剧。杨贵妃在马嵬坡遭兵变而缢死,长安已沦入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杨贵妃死后埋葬在渭水之滨的马嵬,唐玄宗入川,走的是崎岖难行的剑阁古道,生死别离,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人生总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泪水夺眶而出;而大自然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它们不管人世多少沧海桑田,亘古如此,未有终极。这里以无情衬有情,更见伤痛之情深。此时天已黄昏,胡骑出动,扬起了满天灰尘,诗人心烦意乱竟辨不清南北方向,用行为动作描写来体现诗人感慨的深沉和思绪的迷惘烦乱,揭示了内心的巨大哀痛。总括全篇,感慨世事沧桑的变化。
六、三读:鉴赏与探究(意境)
1、意境
师:通过前面的读,我们对这首诗的感情领悟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了,下面就请女同学来为我们朗读,同时思考一下,此情此景,诗人是否只停留在个人命运中?
明确:不是,诗人有这样的感受就是因为他忧国忧民,他已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
2、艺术手法分析
师:诗人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他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所以看到现在萧条的曲江会想到以前繁华的曲江,诗人用什么方法让我们知道现在的曲江与过去的曲江完全不同了?
思考:<<哀江头>>采用什么方法表现今昔情景?请找出有关诗句并略加分析。(PPT课件显示)
明确:(1)、今昔对比
①、江头宫殿锁千门:
“千门”,说明宫殿之多,可以想象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
②、“同辇随君侍君侧”与“去住彼此无消息”:
昔日与君同辇,形影不离,现在却阴阳相隔,彼此之间音容渺茫,难通消息。
③“一笑正坠双飞翼”与“血污游魂归不得”
昔日与君同游,“才人”精湛的技艺仅仅是为了搏美人一笑,多么骄纵得意,今日长安已沦入敌手,血污的游魂也难以回京了。
(2)、反衬手法
①、“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细柳新蒲”,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只见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以乐景衬哀情。
②、“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
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情,泪洒胸襟;大自然是无情的,花自开谢水自流,永无尽期,以无情衬有情。
活动5【活动】小结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首诗写了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反衬,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开篇第一句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八、拓展:
学生例举像杜甫一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诗人,并说说自己的根据。
师:前面我们说过,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哀”,他“哀”是因为他忧国忧民,其实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诗人在古代还有很多,你还能记起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