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者:苏轼
授课班级:高二年级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第三单元
授课时数:1课时
本课时教学内容分析
《定风波》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1第三单元的第14课《苏轼词二首》中的第二首,为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学习这首宋词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词悟词中,体会宋词的意境,感受诗人旷达的情感,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深深体味词中的人生哲理;
2、抓住重要意象及关键词语,分析思想内涵;
3、利用小序的相关信息,结合背景理解词人情感;
4、了解有关宋词的相关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
1、导引法:带着问题读词,深入体会主旨;
2、诵读法:大声诵读本词,学会赏析方法。
3、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了解苏轼的人生观,树立积极的人生取向,培养宋词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学过苏轼黄州时期所写的诗词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基本能够自主阅读借助注释读懂诗词的大意,但对结合宋词意象进行加工、想象的能力就相对薄弱,特别是融入词人情感的意象把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
词所抒发的感情及抒情特点,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通过反复地朗诵起来,并由教师加以引导,创造相应语境把握意象,让学生发挥想象,感悟其中的情怀。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感悟经典和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疑,并演示与苏轼有关的诗歌,让学生有意识地去积累,产生对经典文化的崇敬。
教学环境设计
课前预习:布置学生课前朗读预习,结合注释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平台(ppt课件展示)、日常教学黑板。
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示意图展示苏轼坎坷一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说明“黄州”在苏轼生命遭遇中的独特意义。苏轼一生中政治上最黑暗的岁月,也是文学上最辉煌的时刻。
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创设作者黄州诗词创作的文化语境,为学生创造与苏轼交流对话的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
2、设问:面对人生最为黑暗的岁月,苏轼是如何面对的呢?
出示黄州时期创作的词,并让学生朗读。
《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朗读多媒体播放的诗句,体会词人的豪放气息。
3、苏轼拥有过人的学识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词人行至黄州东南三十里处,途中遇雨,心有所感,又将他得超脱旷达寄托给了新的事物。邀请学生一起朗读小序,以苏轼的视觉感知《定风波》写作的缘由。
诵读小序内容,把握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一读诗词,读准字音
朗读的注意事项: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一蓑 suō?烟雨?
2. 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3.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
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词的味道,整体感受词的情绪。
让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诗词的内容和情感。
二读诗词,整体感知
问:1、这首词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小序里找信息
2、雨中、雨后
让学生快速筛选信息
三读诗词,解读文本
(一)鉴赏上片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
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结合以下问题①将烟雨和人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
(二)赏析下片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2、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作者要归去哪呢?
(对比陶渊明的“归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
(抓住关键词 )
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吟啸”、“徐行”、“轻” 相比之下:诗人显得从容洒脱
3、任凭之意,任各种风吹雨打,也无所畏惧,依然如故,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1、酒醒: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冷: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不算什么了。
斜照:驱散寒意,带来温暖。
2、归于心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
通过解读意象,进一步感受词的整体情绪,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感情地投入。
从文本中提炼出主要问题,通过探讨“归”,让学生感受领悟超然,以达到把握整体和思想内容的目的。
归纳
作品主题: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藐视祸难、 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写作特色: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
梳理全词,总结课堂
拓展思维
读完苏轼的词之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苏轼:旷达的襟怀,
淡定乐观,
从容洒脱。
作业设计
学生背诵《定风波》。
课件15张PPT。苏轼词二首定
风
波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课文
朗读的注意事项:
1. 读准字音如:同行xíng???吟啸xiào???一蓑
suō?烟雨?
2. 读出节奏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
3. 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二)思考问题
2、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1、这首词交代的时间、地点、事件分别是什么?二、具体赏析 (一)鉴赏上片 1、上片从哪个角度写雨的?
听觉,写出雨势很急 2、苏轼在雨中是怎样一种表现呢? (抓住关键词 )“吟啸”、“徐行”、“轻”
相比之下:诗人显得从容洒脱3.怎样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 ①将烟雨和人生联系起来,“烟雨”指什么?
②那么,我们来看看苏轼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③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任”字呢? 王安石变法,苏轼发现新法弊端,反对新法,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说他作诗讽刺新法,御史台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定其罪,使其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苏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任,任凭之意,任各种风吹雨打,也无所畏惧,依然如故,凸显性格中的无畏,洒脱,坚强。(有毛泽东“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胸怀气度。) (二)赏析下片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我们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
微,表程度,一切苦难在作者这里已经
不算什么了。驱散寒意,带来温暖。酒醒:微冷:斜照:2.理解“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句,作者要归去哪呢?归于心
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一种精神的解脱。 (对比陶渊明的“归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做了83天的彭泽县令,就挂印而去,是真正的隐者。)苏轼: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职位团练副使(自卫队副队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节度使副使,别驾。三、归纳作品主题: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
生活中的小事,表现出作者藐视
祸难、 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
写作特色:1、以小见大,于简朴中见深意,
于寻常处生波澜。
四、拓展思维 读完苏轼的词之后,最大的感悟是什么?
(苏轼:旷达的襟怀,淡定乐观,从容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