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教案(3)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件+教案(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11:30

文档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人格。
2学情分析
《定风波》是苏轼豪放词的名篇,学习本词重点是体会苏轼在面对人生挫折时的旷达的胸襟,从而来把握全词的主题。这一点非常重要,体现了北宋词的以理入词的特色,而苏轼则是这一方面的开拓者。把握好了以上两点:对于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人格。对于从理的角度去理解北宋词,有重要的意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教学难点】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定风波
一、新课导入:苏轼--——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
1、“此心安处是吾家”。
2、“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3、“载歌载舞,深得其乐”。二、解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 (小序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三、欣赏诵读,整体感知:
朗读(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
思考:本词围绕哪种景象写的?围绕这一景象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词人在这首词中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本词围绕“雨”这一景象写的。
围绕雨写词人一次遇雨的经历及其雨后的感悟。
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四、赏析探究:
(一)学习上片
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他怎样的个性?
“莫听” → 毫不在乎、超然物外
“何妨、谁怕” → 向风雨挑战
“吟啸且徐行” → 悠然信步、泰然自若
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竹杖芒鞋 ” → 闲散江湖
“马” → 奔波官场
“轻” → 无官一身轻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
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任”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风雨” → 自然界的风雨、政治上的风雨
“任” → 自若、自信的胸襟小结:上片写冒雨徐行的情景和心境
情景: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竹杖芒鞋
心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了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
(二)学习下片
4、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料峭春风” → 人生的逆境、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 → 人生的希望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风雨”和“晴” →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官职的降和升小结:下片写雨后天晴的情景和心境
情景:山头斜照
心境:也无风雨也无晴
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
五、探究式阅读: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手法)
1、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
2、以小见大,言外无穷。六、读后寄意:文章千古,精神千古!
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七、布置作业:
1、写小短文《东坡对你说》 2、背诵《定风波》


波苏 轼附:板书设计
景:穿林打叶 —— 山头斜照
人:吟啸徐行 —— 无风无雨 生活小事:道中遇雨
理:一蓑 烟雨 任平生
[左箭头:] (以小见大)
(一语双关)
①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②在宦海风波中泰然处之
课件26张PPT。定 风 波苏 轼 苏轼,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
“载歌载舞,深得其乐”。 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自适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 一、新课导入:
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
二、解读小序,了解写作背景 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小序作用:交代写作缘由
诗词吟诵本词围绕哪种景象写的?
这首词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表现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三、诵读欣赏,整体感知:明确:本词围绕“雨”这一景象写的。
写词人一次遇雨的经历及其雨后感悟。
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小序:上片:下片:交代写作缘由四、赏析探究?上片: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四、赏析探究:朗读指导:
节拍:不温不火、不急不躁
调子:不扬不抑1、面对穿林打叶的大雨,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个性?赏析探究:“莫听”毫不在乎超然物外“何妨”
“谁怕”向风雨挑战“吟啸且徐行”悠然信步
泰然自若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 ? “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 赏析探究:无官一身轻竹杖芒鞋失意潦倒
闲散江湖马达官贵人
奔波官场竹杖芒鞋
轻胜马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轻3、“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
“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赏析探究:“风雨”自然界的风雨
政治上的风雨“任”自若、自信的胸襟 上片小结上片:写冒雨徐行的情景和心境
情景:穿林打叶、吟啸徐行、竹杖芒鞋
心境: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借写自然界的风雨以象征政治场上的风雨,表现作者履险如夷,不为忧患所动摇的修养。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赏析探究诵读时要注意
语速、语调、停顿、重音。 4、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怎样的自然景象?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 明确: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赏析探究:“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5、“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明确:词人认为无论是雨还是晴都无所谓。人生也是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好;窘困也好,通达也好,都无所谓。这是词人面对仕途失意的旷达胸襟。赏析探究:“风雨”和“晴”人生的逆境和顺境
名利的失和得
官职的降和升
…… ……相关链接五祖欲求法嗣,令诸僧各出一偈。上座神秀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时惠能正在厨房舂米,听了道:“美则美矣,了则未了。”因自念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五祖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本无风雨,何来晴明!下片小结下片:写雨后天晴的情景和心境
情景:山头斜照
心境:也无风雨也无晴
进一步深化主题,在表现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础上进而写其对人生经验的深刻体会,表现自己忧乐两忘的胸怀。归纳总结 旷达,是苏轼调整自己与社会之间矛盾的主要手段。
旷达不是山野豪气,山野豪气可能是放大的个人主义。旷达不是玩世不恭,玩世不恭可能是盲目有害的举动。旷达不是醉生梦死,醉生梦死是对生命的自我贬值。旷达不是看破红尘,看破红尘是人生的沉沦。
旷达,指豁达通脱、疏狂不羁、潇洒超俗、乐观开朗的个性。旷达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
“心 涤 荡 而 无 累,志 离 俗 而 飘 然。”五、探究式阅读
作者在词中又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表现手法)
写法一:隐喻寄托(象征)雨失意(困境)晴得意(顺境)乍雨还晴人生的变幻无常萧瑟处人生危难处 《定风波》以生活中遇雨这一小事,生发出明智、深刻的人生哲理,塑造了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宦海风波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一个乐观、旷达的词人形象。写法二:以小见大写法三:对比 雨——晴
竹杖芒鞋——马
同行狼狈——余独不觉相关链接: (黄州)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无论人生有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了一片晴空。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心 涤 荡 而 无 累,志 离 俗 而 飘 然。” 导 评: 文章千古,精神千古!六、读后寄语现在,很多同学面对高考的压力而无所适从,请你运用苏轼的人生观以《东坡对你说》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短文鼓励一下他们。 1、以《东坡对你说》为题,写一篇
200字左右的小短文。作 业2、背诵《定风波》。①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一语双关)人生哲理:乐观旷达(以小见大)景:穿林打叶 ——生活小事:途中遇雨人:吟啸徐行 ——
山头斜照无风无雨理:一蓑 烟雨 任平生
②在宦海风波中泰然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