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12:34

文档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教学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2、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初步鉴赏诗词。
2学情分析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了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经历,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
3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反复吟诵,整体感知词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激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作者在风雨中的潇洒、平静和超脱。
3、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所学过的苏轼的生活经历,深刻把握词的思想内涵以及“风雨”的一语双关。
难点:教给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得与失,功与败,逆与顺,荣与辱,总是交相伴随,在所难免,那么应该如何面对、处理其中的不幸际遇呢?被贬黄州的苏轼后,所作的这首词,能给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
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定风波》。(板书:定风波 苏轼)
活动2【讲授】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
表。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千年一遇的旷世奇才”。
词:首开豪放派词风 诗:提高了宋诗的质量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擅长行书、草书 绘画:文人画的开创者
但是他仕途坎坷,频遭贬谪,历典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惠州—儋州八州,我们比较熟悉的就是他被贬黄州,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至此。苏轼到黄州的心情可想而知了。经由这首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到这里的新的人生态度。
注: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既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活动3【讲授】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把握节奏)
同行(xíng)一蓑(suō)料峭(qiào)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3、请同学们看教材注释以及小序,了解《定风波》的写作背景。
元丰五年(1082年),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沙湖道中遇雨,没有雨具,说明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雨,让人猝不及防的雨,同行都极为狼狈,或躲雨,或埋怨,窘迫不堪,一天的心情可能就被破坏,这时候我们可以看出同行之人已经被雨所左右了,被雨所牵绊了,被外物所束缚了,而苏轼并不觉得狼狈,那他会是一种怎样的心境呢?
小序作用: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作者心情、写作缘由。
活动4【讲授】重点探究
(一)上阕:看雨中苏轼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闲适、坦然的心态。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怕什么!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走路,比起骑马,何难何易,这是不言自明的,更
何况又是在雨天的泥泞地上走。可是作者说“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得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超旷达观之状可掬。
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3.总结人物形象: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板书)
引用: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二)下阕:识雨后苏轼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风雨,天晴,我无谓。
2.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词?(抓住“斜阳”“迎”)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犹如菩提本无树,明月非镜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不以物伤性”;“得失随缘,心无增减。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养。风雨改变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5.总结人物形象: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思想内容
这首词借对自然风雨的应对态度来表达苏轼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
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坦荡的心胸和泰然自处的生活态度。
(四)艺术手法
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他的人生态度的呢?
1.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2.一语双关,将自然界的风雨何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活动5【活动】拓展延伸
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
回到宁静的精神家园,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
面对人生的种种风雨阴晴,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自由讨论)
活动6【讲授】结语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看天边云卷云舒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