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借助词中的意象、重点词语来分析词中的主人公形象
3.理解作者旷达自适的情怀。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且对苏轼其人其事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必要作出过多的讲解说明。但由于他们一向对古典诗歌具有畏惧心理,总不明白古人为什么很简单的一种情感却要说得那么不好理解,带着这样的一种感觉,学生在阅读古典诗歌的时候往往难以和作者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鉴赏也就只停留在浅表层次。
3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旷达自适的情怀。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导入:
(出示课件“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给朝廷写的《湖州谢上表》中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其中有一段讥讽新法之辞。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并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罔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入狱,被贬谪到黄州。由于这起案件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乌台即指御史台,因此称“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了结了。你的政敌为你在黄州画定了一方窄窄的水土,判你一个“监视居住”,然后窃笑。看你不羁的灵魂如何沉默,看你傲岸的头颅如何低垂。
那么,经历过乌台诗案之后的苏轼,不羁的灵魂是否就此沉默了呢,傲岸的头颅是否低垂了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定风波,找一下答案。(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活动2【讲授】讲授
(二)、整体感知1.师:“三分诗词,七分读”,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语打上标记,一会大家来共同解决。”
字面疏通,有无不会读的字,不会解释的词语 (有谁可以替他解决)
找一同学读,(找同学评价)节奏方面,找一同学示范一句,如: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听录音再一次整体感受作品(放录音)
(强调诵读要求)
A读准字音。B、读出节奏。C、读出情感。
全班齐读(及时评价)
2. 词序结合,把握内容,寻找缝隙,进入文本内涵
问:词前小序说了一件什么事?(围绕序了解了词的大意)
明确:上片着重写风雨中的情景,下片写雨后情景
3.寻找缝隙
问:我们已看了序,也读了词,下面来看一下词与序存在什么缝隙,这个缝隙就是什么啊?词与序之间内容的差异
提示:词序有差异明确:一处自相矛盾:一蓑烟雨任平生/雨具先去蓑衣从何而来?一处序无词有:料峭春风吹酒醒 苏轼为何喝酒?
提示:在苏轼以前的作品中苏轼为什么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孤独)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忧愁)问:在这首词中,苏轼忧愁什么?注意序中日期,结合注释思考。明确:酒:被贬的惆怅 (板书: 被贬) 风雨——人生风雨 政治风雨
蓑衣:心中有蓑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板书: 乐观豁达)
下面来看一下在面对风雨时,苏轼如何体现他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的
(三)、看苏轼人生风雨,思苏轼人生态度
问:我们看到苏轼在沙湖道中遇到了一场雨,而他面对风雨时吟唱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我们看这场雨仅仅是自然界中的风雨吗,当然不是,回顾我们以往已经了解关于苏轼的史实(课件出示)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铛月向低。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明确: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道中风雨——人生的风雨 ,政治的风雨
乌台诗案对于苏轼来说不仅仅是贬官这么简单,而是命悬一线,九死一生的打击,
(课件出示)
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叫知人论世
总结:苏轼面对的不是和风细雨,而是狂风暴雨,因此他的这种豁达就更加难能可贵。
(读上片)阅读上片,(齐读)
问:苏轼靠什么来抵抗人生的狂风暴雨?词的上片如何体现的?(插入提示:“吟啸”典故/“竹杖芒鞋”与“马”的意象)明确:“莫听”从容, 何妨:泰然自若
竹杖芒鞋:失意潦倒,穷困下贱 马: 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积极面对、泰然自若的态度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安贫乐道无所畏惧的襟怀
问:在这样的狂风暴雨中,风雨中的苏东坡是如何的一种情形,我们用语言来描述一下
明确: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
问:那么我们据此想象在风雨中的苏轼应该是怎样的表情?
明确:“醉”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板书)(四)、看风雨后的苏轼,感悟苏轼的思想内涵问: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读下片 (齐读)注意节奏情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风雨过后,必将迎来人生的希望(抓住“斜阳”“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于“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里列出两种,大家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
有人认为这一句透露出苏轼认为“政治场合的晴雨表是升沉不定的,不如归去,作一个老百姓”的思想。有人认为这句透露出苏轼经得起挫折,不计较地位得失的暗示。
问:你的看法又如何?
请同学们思考后,小组交流,集思广益后小组派代表发言。明确:道家思想的影响归隐 归向何处?内心的安宁,顺逆都无所谓,
儒家思想的影响,用睿智的思辨,保持内心的平衡,对功名利禄不过于耿耿于怀,不消极颓废,不是盲目乐观,而是创造一个弹性的人生,不放弃人生的理想,一个智者一个达者。
回首往事,人生顺逆心中已无分别(抓住“萧瑟处”“风雨”“晴”)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醒”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了解了苏轼的乐观豁达之后,我们带着感情再来诵读全词,试齐背
(五)、联系自身,思考评价问:回首人生的风风雨雨,苏轼悟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真谛,他决心从此“归去”,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去抵抗纷扰的世界。你怎么看待苏轼的这种人生思想?面对人生的风雨,你会怎么做?
明确:面对祸难,处之若常,做达观超脱之人。
(六)、勾勒形象,总结全词
综观全词,我们可以用一幅画面来作结:
一位老人(其实只有四十五岁),在料峭的春风和微冷的细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时而低吟,时而高歌,缓缓地走在泥泞地沙湖道中!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这世上原本就没有风雨。如果有,那么他也更愿意醉卧芳草听风雨。
活动3【练习】练习
1)这首词在表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