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涵咏词句,把握词境。
2、分析并理解诗人形象,品味词中哲理。
二、过程与方法:
合作分析法;导引法;诵读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感悟作者旷达从容、笑对风雨的智慧与人生境界。
2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文科班,学生语文基础尚可,文字表达能力不错,只是可惜古诗文素养并不太突出。本课重点在于体味词境及哲理,但需要在词句的理解上多下功夫。
3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品味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初步探究苏轼的精神世界及文化人格,诗性熏陶。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1、投影本班术科生(美术)所作的苏轼画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问:你心目中的苏轼是怎样的?创 作过程中,你寄寓了怎样的想法?
2、投影以下文字,了解评论家对苏轼的看法: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 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飞天抚琴的神韵,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 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 患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这段评价苏轼的文字中,自有一种宏大、深刻的意味。其实,苏轼的人生,复杂也不复杂,他的 思想,深邃也不深邃。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小词,尝试着走近苏东坡,请看苏轼的《定风波》。
活动2【讲授】整体解读
1、朗读全词,注意字音与节奏。
2、听范读,感悟揣摩。
3、把握小序中的信息要点。
事:山道遇雨;
象:风雨大作,春风斜照,竹杖芒鞋,烟雨平生;
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
手法:以小见大,隐喻象征。
4、以一“雨”字,串起全词。
活动3【活动】涵泳词句,分析形象
请生抓住“竹杖芒鞋”、“一蓑烟雨”等物象,以及“莫听”、“何妨”、“徐”、“轻”、“谁怕”、“任”等关键词语,分析词中诗人的形象,用最能表现诗人人格、气度的词语填空。
他不听穿林打叶,何妨吟啸徐行,气定神闲,泰然自若。他竹杖芒鞋,跋涉泥泞,闲庭信步,超然洒脱。他一蓑烟雨任平生,豪迈无畏,逍遥江湖。
明确:1、“莫听”、“何妨”、“徐”:面对风雨,不慌不忙,徐行啸歌,表面诗人在政治风波后泰然自若,从容潇洒的姿态。2、“轻”、“谁怕”、“任”:“轻”,指诗人自嘲“无官一身轻”,展示轻松自如的心态。3、“谁怕”与“任”,自有一种直面命运,履险如夷的勇毅刚健。4、“竹杖芒鞋”指布衣装束,也指代闲散江湖,有隐逸意。5、“一蓑烟雨”,蓑,指蓑衣,烟雨,指烟气茫茫,细雨蒙蒙,与前文有矛盾。前文明明是穿林打叶的狂风暴雨,此处为何又用“烟雨”?序言云“雨具先去”,此处为何又有蓑衣?此处非实指,乃想象之景。可参照张志和《渔歌子》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之意,指出蓑衣风雨,与渔父意象及隐逸情怀有关。将先前的狂风暴雨看作轻柔缥缈的烟雨,既表明了轻视政治风雨、不以外物萦怀之态,也表明了诗人对以“一蓑烟雨”为代表的江湖生活的向往,自有一种逍遥自由之念。
活动4【活动】品味哲理
以轻松生活小事来表现严肃的人生命题,是苏轼词的一大特色。请细读本词,抓住“雨”意象的变化及象征意义,谈谈词中蕴含的哲理。
分析:“山头斜照却相迎”:夕阳温暖,驱散寒意。柳暗花明又一村,阳光总在风雨后,苦难后会有新的希望。此乃对未来际遇的一种乐观的预测。“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指逆境,晴指顺境。世事变幻,风雨莫测,但只要心胸旷达,超乎物外,遭逢的是风雨还是晴日,都是无所谓的。如此,顺和逆,福与祸,穷和通,也都自然可以看破,获得心灵的平静。
活动5【练习】拓展升华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学者指出,苏词之中,一个“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归隐之意甚浓。然而苏轼从未真的归隐,他的归,只是心灵的归隐;心灵的归向,是“吾心安处是故乡”,一片安宁、平静的精神家园,这片家园里有明月、大江、赤壁之夜、快哉亭、一场黄昏的雨、一个竹杖芒鞋、烟雨平生的背影、一只翱翔夜空的鹤……如果让你从苏轼的人生及诗词里选一个意象,用来描绘并丰富你的精神家园,你会选什么?为什么?请仿造以下语句造一个句子。
我愿意在那片精神园田里引入一轮苏子的明月,因为那是智慧的象征。明月澄澈我心灵的山水,照亮荒凉背后的小路,助我安然度过世间的每一处崎岖坎坷。
活动6【作业】补充资料
附:
1、供学生参考阅读的资料信息:董敬民《乌台诗案与苏东坡》、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李泽厚《苏轼的意义》。
2、补充资料:苏轼、乌台诗案及黄州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又由于他当时是文坛的领袖,任由苏轼的诗词在社会上传播对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许下,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抓进乌台,一关就是4个月。李定等人曲解了苏轼以前写的诗词,并对苏轼严刑拷打,“诟辱通宵不忍闻”。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由于王安石的求情,苏轼虽免于一死,但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仍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案发后,前途险恶,生死未卜,苏轼一度相当悲观。在押往汴京的途中,他曾想跃入江中自尽。入狱后,他将许多青金丹埋在土内,准备一旦得知自己将被处死,就先行自杀。下狱后,未卜生死,他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诀别诗两首。一百三十天的监狱生活结束后,苏轼又获得了自由。当他一路跌跌撞撞、狼狈不堪地抵达黄州、住进一所破庙之时,我们几乎要洒下同情的泪水。但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又怎知,似乎是冥冥苍天特意安排了这位汉民族的杰出子民在蒙受了巨大冤屈之后,去完成一项开辟宋代文学新纪元的伟大创举——因为,他的才情和黄州土地的相互融合,他的胸襟和赤壁之水的相互激荡,意味着《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的诞生,意味着宋代文学走向一段新的里程。1079年7月,苏轼在湖州任上,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黄州。诗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来,苏轼历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绩卓著。其诗词作品在整体风格上是大漠长天挥洒自如,内容上则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诗案之后,虽然有一段时间官至翰林学士,但其作品中却少有致君尧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却越来越转向大自然、转向人生体悟。至于晚年谪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旷达的心境就更加显露出来,一承黄州时期作品的风格,收敛平生心,运物自闲,以达豁然恬淡之境。以乌台诗案为界,苏轼的诗词作品在创作上有继承也有明显的差异。在贯穿始终的“归去”情结背后,我们看到诗人的笔触由少年般的无端喟叹,渐渐转向中年的无奈和老年的旷达——渐老渐熟,乃造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