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1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学习本词的表达技巧。 2.感悟苏轼达观的处世态度。 3.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
2重点难点
理解内容,感悟形象,熟读成诵。 理解“归”向何处,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3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关于雨的诗句”。(师生交流) 2、过渡:历代文人和雨似乎有着不解之缘,悠悠细雨波动了几多情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那么,在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身上遭遇了哪些风雨,他又是如何面对这些风雨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定风波》。(教师板书:定风波 苏轼)
 二、音读课文,初步感知:  
先找两个同学朗诵,再进行点评,然后听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轻重缓急。再大家一起齐读全词。  
1、翻译序中内容?     
2、让学生说说这首词作的大意。 明确:不要去听雨点子穿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不妨一边舒适地吟诗、长啸,一边慢慢地走去。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乘马还要来得轻便。这雨有甚么可怕?虽只有一件蓑衣,任凭一生风雨都不在意。     
带着寒气的春风将我的醉意吹醒了,微微感到点冷。 雨后放晴,前面山头上的夕阳普照, 好似在招手欢迎我。回头望望刚才遇雨的地方,真是晴雨无常!回去吧,不管风吹雨打也好,阳光四照也好(却可过着平静安定的生活)。 
3、简单概括词的内容。     
明确: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景物和心境,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象和感受。 (教师板书:雨中 雨后)    
三、问题研讨,探究体会: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大部分同学可能认为雨势比较大,因为可以听到风穿过树林,雨打击树叶的声音,还有前面序里也提到同行皆狼狈。不过有可能有同学从三月七日和料峭春风的角度出发认为雨势小,如果像夏天的狂风暴雨刮的人站都站不住,怎么可能徐行呢?一般都解读为是风急雨骤,因为这样更容易突出苏轼淡定、超脱的形象,其实我觉得有点脱离实际。可以引导学生从“莫听”二字入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     
“轻”,并不是他行走的“轻快”,而是他的心情“轻松”,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的。     
3、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 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 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乐观自信、飘逸豁达的态度,也体现出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春风是“料峭”的,而作者却是“微冷”,怎么理解?苏轼喝没喝酒,为何喝酒?此词是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料峭”是写实,“微冷”是写感受,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个差距表现了作者乐观的精神状态。“斜照”有没有深刻的含义? 苏轼爱喝酒,他的诗也可以为证,从《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的“欢饮达旦”“把酒问青天”到《赤壁赋》的“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从《临江仙 夜归临皋》的“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到《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一尊还酹江月”,可以看出,酒是苏轼生活中的一样必需品,甚至经常喝醉,但他的醉和一般人的酩酊大醉不同,他更多的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这正是他豁达性格的体现,所以说此词并不是他酒后的自我宽慰。 前面的“烟雨”既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政治上的风雨,同样这的“斜照”也是既指自然界中阳光也指生活中的希望和顺境。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前面明明说“道中遇雨”,“已而遂晴”,可这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呀?     
明确:这是涉及到诗词中“风雨”的理解。共有三层意思,一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二指苏轼遭遇的“政治风雨”,三指作者“心中的风雨”,“也无风雨也无晴”,是指苏轼的内心没有风雨阴晴的差别,他不因天晴而喜,不因雨天而悲。他怀着一颗超然物外的心,按照自己预定的人生道路悠然前行。     6、“归去”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的“归去”是否相同?苏轼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归向何处?     
(1)归朝廷。苏轼年少时接受的主要是儒家思想,这一点从他父亲给他们兄弟二人取名上就可以看出来。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因此在苏轼的一生中,都信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使在被贬之地,他也是兴修水利,造福百姓。     
(2)归田园。他自己比较喜欢老庄的作品,不自觉也会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所以他每到一处,都能敞开胸怀,尽情走进深山,寻找一种解脱,在山水间淡泊名利,皈依心灵。     
(3)归佛门。自己取名东坡居士,和佛印等人的交往较密,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也非常大,佛家的静达圆通,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4)“归去”——回归自我精神家园。     他汲取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能够以儒家思想担纲,以道家思想养气,以佛教思想超脱。使得他在顺境与逆境的变更中,在入世和出世的交互中,在儒道佛的碰撞中,得到了融汇、统一,达到天趣洋溢,生机浩然,超然无景,自足完满的人生境界,以一种赏爱的态度去应对人生的风雨。     
陶渊明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所归之处是一个使他敏感复杂的灵魂得以安宁的精神家园。   
四、把握形象,再赏《定风波》:       
1、尝试背诵并思考: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超然物外    镇定自若    不惧风雨    潇洒闲适    旷达乐观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豁达)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超脱)   
五、归纳主旨:     
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豁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    
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豁达、超脱,这就是《定风波》,这就是苏轼。 
六、知人论世 
“东坡的风雨”:少年东坡是顺利的是春风得意的,二十出头就考取进士,获得欧阳修的欣赏,得到朝廷的重用。但在现实面前,坚持真理的他总是显得那么“天真”,因为在对新法废立的态度上,在无情的政治斗争中,他一再被排挤,先后被贬谪十次,然而,这些政治风雨并没有摧垮东坡,相反,他总能豁达的面对人生的苦难,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用东坡自己的话来说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我们可以从一些诗词中窥探他的心境。 风雨中的东坡”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东坡说: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东坡依然踌躇满志,老当益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东坡如此重情重义,令人感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如此豁达从容,超然脱俗) (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东坡的这首词,感受他那豁达、超脱的情怀!) 
七、拓展延伸:有人说,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事。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在你的人生中有没有遇到过“风雨”,你是如何面对的?学习了苏轼的《定风波》后,你打算如何面对将来的“风雨”呢? (学生回答) 让我们心怀苏轼的豁达、乐观去面对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下面欣赏歌曲。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板书设计: 《定风波》 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豁达) 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超脱)  教学反思: 这首词的教学切入点是“风雨”,并且以“风雨”为线索,贯穿各教学环节。导入中让“学生回忆关于雨的诗句”,使学生意识到历代文人与雨的不解之缘,进而引入苏轼所遭受的“风雨”,进入《定风波》的理解和赏析。通过问题的设置让学生逐步感受词人形象。后通过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苏轼所遭受之风雨,以及在面对风雨时,苏轼的豁达、乐观。通过其相关诗句,让学生有相应的体会。能够以点到面,不拘泥于一首词,增加了课堂的容量。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我们的风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遇到怎样的风雨及面对风雨应该有怎样的心态,促使本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