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4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18:38

文档简介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是苏轼词中豪放风格的代表作品,这首词被选入粤教版选修一《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第14课《苏轼词二首》中,一般而言,教学上安排在高二学期进行教学。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古诗词的阅读基础仅仅依靠粤教版必修二、必修四的四个古诗词单元内容,诗词阅读视野还十分狭窄,解读诗词的能力还十分薄弱,对于古诗词名篇的理解还显得生涩,因此,如何引领他们学会疏通、理解、感悟一首诗词的方法在这一阶段显得十分重要。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就是将“诗词鉴赏五读法”(以下简称“五读法”)置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初步学会使用这一方法来学会疏通、理解、感悟一首对他们而言较为生疏的诗词。
“五读法”具体指在阅读一首诗词时,通过读作者,读注释,读意象,读情语和读结句这五个步骤对诗歌进行鉴赏,读者从以上的五个步骤迅速抓住一首诗词的有效信息疏通、理解该词,进而达到理解诗歌内容及情感的效果。
在本节课中,我试图编写导学案,通过启发法、探究法让学生自主掌握、归纳“五读法”的步骤,初步学会理解诗词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适度延展,用苏轼的另一首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进行迁移运用,并通过评测练习加以课后巩固。希望学生们在学完本节课后能在解读诗词上有所收获和突破。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诗词鉴赏五读法”理解并感悟一首诗词。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品阔达高远的意境。
3、感悟词人“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豁达情怀。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诗词鉴赏五读法”理解并感悟诗词的能力。
【教学难点】
1、对“孤鸿”及“白头翁”意象的理解。
2、对苏轼“浩然气”在情感表达上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启发法;3、探究法;4、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这个学期开始接触唐诗宋词元散曲,可是,我们会发现每当考试时,我们看到的诗词总不是我们在课堂学过的内容,于是很多同学,甚至到了高三后半段,都不知道如何读懂一首陌生的诗词。这节课,老师将带领大家通过研读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掌握一点读懂诗词的方法,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二、诗词鉴赏五读法——品读《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一)知作者,明风格
【回顾】
本文作者苏轼,请你联系初中、高中读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资料补充】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突围》)
他(苏轼)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总结】
通过读诗词的作者,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对于熟悉的作者我们应该勾连过往的知识积累,感知作者的诗歌风格。
(二)看注释,知手法,通文意
1、自由朗读词作(ppt展示),扫除字音障碍。
欹枕(qī) 杳(yǎo) 一千顷(qǐnɡ) 掀舞(xiān)
2、初读全词。
【交流】
(1)结合注释,对译全词。
(2)结合注释,指出这首词所用的手法,并概括上下片的内容。
【手法】上片:以虚衬实、引用;
下片:动静结合、用典、对比。
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盛景,并由此回忆平山堂的江南美景。
下片:描写亭前波澜壮阔、动心骇目的的场面,并借对宋玉《风赋》的评价抒发作者豪迈的情怀。
3、再读全词
【总结】
从诗词的注释中有时候不仅可以获取作者信息及写作背景,还可能有助于疏通大意,掌握手法,因此,诗词中的注释不可不看。
(三)找情语,定基调
【讨论】
1、这首词里,有哪些词语可以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
【明确】快哉
2、如何理解这个词的意思?它提示我们这首词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基调?
快哉:快意,直抒作者内心的快意情怀。词人在此处直接点出彼时彼地的风是让人快意的雄风,让人不禁产生对词人临风而傲,遇逆则刚形象的联想。从而确定这首词豪放的基调。
【总结】通过寻找诗词的情语,可以直接感悟诗歌的情感1进而确定诗词的基调。
(四)品行象,知情感
【练笔】
请从词中“孤鸿”和“白头翁”这两个形象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写几句话,注意突出事物在词中特定场景下的主要特征。
【孤鸿】水天相接,天地茫茫,那一只孤独的鸿雁啊,正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着,这快乐的精灵,一边向天地嘶鸣,一边渐渐地隐没于天际之间。
【白头翁】这位在风浪中尽力搏击的老者,他驾着一叶扁舟,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在惊涛骇浪中时而跃出,时而隐没。
【思考】
、“孤鸿”翱翔于天地间,“白头翁”出没于风浪中,苏轼想通过这两个形象传递什么信息呢?
【明确】此处的“孤鸿”、“白头翁”是词人的自身写照,词人将自己遭受贬谪面对逆境却又泰然处之,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投射在这两个形象的身上,借助它们传递自己乐观奋起的处世情怀。这种在诗词中能够传递作者情感精神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
【总结】
通过解读诗词的意象,可以感知作者在该诗词中的情感特点。
(五)读结句,悟主旨
【探究】
朗读最后一句,结合课文的注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请从内容和情感等方面加以探究。
【明确】
① “浩然气”引自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一句,孟子对“浩然之气”的解释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是一种气,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用正义来培养它,一点儿都没有危害,它会充满天地之间,无所不在。
② 词人借此表达了旷达的胸襟,体现了他乐观的精神。
③ 词人借助孟子之言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快意的千里雄风。
【总结】一般而言,诗词的结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它们,就能理解整首诗词的主旨,为我们把握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提供切实的依据。
三、再读课文,感受本词魅力。
1、教师范读;
2、生跟读、齐读。
四、课堂小结
读作者:知人论世
感知诗歌内容(表)
读注释:感知大意
读情语:确定基调
读意象:感知情感 品悟诗歌主旨(质)
读结句:领悟主旨
五、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用“五读法”预习《定风波》;
3、完成《导学案》中课后评测的题目。
【板书设计】
作者:苏轼 豪放
内容:上片:写美景忆前事
下片:描壮景抒豪情
情语:快哉 豪放之言
意象:孤鸿、白头翁 作者形象
结语:浩然气 主旨所在
课件21张PPT。粤教版选修一14 苏轼词二首(第一课时)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轼知作者,明风格【回顾】
联系初中、高中读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知作者,明风格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
他(苏轼)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xiān qǐnɡ qī yǎo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看注释,知手法,通文意【交流】
1、结合注释,互译全词。
2、结合注释,指出这首词运用的手法,并概括上下片内容。看注释,知手法上片:以虚衬实、引用;
下片:动静结合、用典、对比。上片:描写快哉亭下及其远处的盛景,并由此回忆平山堂的江南美景。
下片:描写亭前波澜壮阔、动心骇目的的场面,并借对宋玉《风赋》的评价抒发作者豪迈的情怀。看注释,通文意找情语,定基调【讨论】
找出这首词中能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一个词语,并谈谈你的理解。找情语,定基调快哉: 直抒作者内心的快意情怀。词人在此处直接点出彼时彼地的风是让人快意的雄风,让人不禁产生对词人临风而傲,遇逆则刚形象的联想。从而确定这首词豪放的基调。品形象,知情感【练笔】
请从词中“孤鸿”和“白头翁”这两个形象中任选一个,发挥想象,写几句话,注意突出事物在词中特定场景下的主要特征。【孤鸿】水天相接,天地茫茫,那一只孤独的鸿雁啊,正自由自在地上下翻飞着,这快乐的精灵,一边向天地嘶鸣,一边渐渐地隐没于天际之间。
【白头翁】这位在风浪中尽力搏击的老者,他驾着一叶扁舟,从容不迫,无所畏惧,在惊涛骇浪中时而跃出,时而隐没。品形象,知情感品形象,知情感【思考】
“孤鸿”翱翔于天地间,“白头翁”出没于风浪中,苏轼想通过这两个形象传递什么信息呢?品形象,知情感此处的“孤鸿”、“白头翁”是词人的自身写照,词人将自己遭受贬谪面对逆境却又泰然处之,乐观向上的精神境界投射在这两个形象的身上,借助它们传递自己乐观奋起的处世情怀。
这种在诗词中能够传递作者情感精神的事物,我们称之为“意象”。读结句,悟主旨【探究】
朗读最后一句,结合课文的注释,对这句话应如何理解?请从内容和情感方面加以探究。
内容:“浩然气”——正大刚直的精神。
情感:旷达的胸襟,乐观的精神。
主旨: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泰然处之,享受使人快意的千里雄风。小结:诗词鉴赏“五读法”读作者:知人论世读注释:感知大意感知诗歌内容(表)读情语:确定基调读意象:感知情感读结句:领悟主旨品悟诗歌主旨(质)作业1、背诵这首词;
2、用“五读法”预习《定风波》;
3、完成《导学练》中课后评测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