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4张PPT。细雨是拦住你不走的借口 肥了一池水湿了一宿
花在一声春雷后睁开双眸 恋人的肩头变成石头
回首 一江春水向东流 等候 覆水难收
莫愁 拥抱能止住泪流 三杯 两盏 淡酒
有个女子站在闺房的窗口 明月正经过她的竹楼
帘卷西风只见人比黄花瘦 才下了眉头却上心头
你看 今夜明月又如钩 寂寞 难锁清秋
我有 今生满怀的温柔 干了 前世的存酒
谁都说抽刀断水水会更流 说举杯浇愁愁会更愁
不如纵身人海里我逍遥游 一笑过街头唱个不休
寂寞的深处最美丽 可怎敌他晚来风急
孤独的人不怕空虚 却见满地黄花堆积
白云让雨快告诉鱼 哪一条河流叫忧郁
我用一滴泪告诉你 结束思念要用相聚
思念是爱情最爱玩的游戏走近李清照李清照词二首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天真 活泼 可爱
---少年不识愁滋味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伤时念旧、怀乡悼亡、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著名的金石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其词以南渡为界,前期多写闺情相思,风格:格调清新、妩媚秀丽;后期则多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风格:凄清深沉、苍凉悲楚。鹧鸪天·桂花
暗淡轻黄体性柔,
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
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
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
何事当年不见收。色:暗淡、轻黄;体性:柔香:“情疏迹远”,并没有什么荣耀和宠幸,却香留天地。“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拟人、衬托:肯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借屈原对桂花的不理解,不给予褒扬,来反衬作者对桂花的关注,对桂花的珍重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背景材料,知人论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招,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落日像融化了的金那样鲜红,
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
我如今在哪里呢?(我在流
浪漂泊。)意接开头两句,描写今年
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意承“人在何处”,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因此眼前的良辰美景引不起她的兴趣。她婉言谢绝贵妇人们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因为她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中州盛日,闺门多暇,
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
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
听人笑语。生活安定自在,
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的兴致多浓啊!一个蓬头霜鬓,内心充满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自惭形秽,不想见人。
内心的悲凉背景材料,知人论世(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用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这是一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
本词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后人评李清照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辛弃疾)称首。 ——王士祯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
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
李清照被当代散文大家梁衡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以沧桑的生命之躯连接了北宋和南宋。谢谢指导
祝大家
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永遇乐(落日熔金)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李清照及其作品
2、了解李词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朗读、品析,把握婉约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清照词中对国破家亡的伤痛
2、感受李清照词中追求自身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的品格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鉴赏,体会作者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3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听歌手安雯的《月满西楼》(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
活动2【讲授】《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
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宋)张端义《贵耳集》: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活动3【活动】品读
朗读、品味,并思考:
1、词的上阙写的是什么景象?作者的感受怎样?
提示:“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写夕阳骄艳,晚云瑰丽。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染柳烟浓……融和天气”意接开头两句,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易安曾是喜欢游春赏景的,而今何以竟然“谢他酒朋诗侣”?其中“人在何处”是根本原因,“人在何处”,大意是说我如今在哪里?我在流离漂泊!元宵节日,日暮之时,不仅引人思念亲人,也使人产生怀念故国家乡之情。这是南宋都城临安的元宵节,自然引起作者对“中州盛日”元夕的回忆,引发了下阕。 “次第岂无风雨”,意承“人在何处”,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因此眼前的良辰美景,自然引不起她的兴趣,所以下接“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就非常顺理成章了。
2、下阙写的是什么景象?作者现实的感受又是怎样的?
提示: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当时几乎每年的元宵都是那样的开心。“闺门多暇”,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惭形秽,不想见人。这些句子表现了词人对现实浓浓的感伤和对未来命运深深的忧虑。
3、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永遇乐》开篇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两句描写的是一幅夕阳娇艳,晚云瑰丽,“夕阳无限好”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却是李清照在国破家亡夫死之后的无限伤感,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不一致,为什么?
提示:这首词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对比,拿“中州盛日”的三五之夜与流寓江南的元宵佳节进行对比,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感人至深。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
活动4【讲授】小结
这是一首慢词,通过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两个都城元宵节有关情景的描写和对比,反映出作者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于抚今追昔中流露出对故国的眷念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