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能源安全》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⑴学生能够准确阐述中国能源供需的特点,包括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供给与消费的空间配置情况。
⑵清晰分析石油供需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如石油对外依存度、石油运输安全等问题。 ⑶深入理解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掌握煤炭资源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地位、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应对措施。
⑷正确解读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趋势,如能源消费总量的变化、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方向等,并提出相应的保障能源安全的策略。
2.思想方法目标
⑴通过对各类能源数据图表的分析,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运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⑵借助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归纳总结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⑶在探讨能源安全保障措施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3.素养成长目标(核心素养)
人地协调观:让学生认识到能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树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理解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能源供需特点、石油和煤炭与能源安全的关系以及未来能源需求等多方面内容,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看待地理问题,将不同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能力。
区域认知:使学生了解我国不同区域能源资源的分布差异以及能源供需的区域特点,认识到区域之间的能源联系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地理实践力:鼓励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能源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标教材
1.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说明能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以及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
2.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 2020 年版 2022 年 7 月第 3 次印刷版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教材三第二章第二节。教材首先介绍了中国能源供需特点,让学生对我国能源的总体状况有初步认识。接着重点阐述了石油供需、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最后探讨了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引导学生思考未来能源发展方向及保障能源安全的策略。教材内容紧密围绕能源安全这一主题,层层递进,逻辑性强,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教学重难点
⑴教学重点
①中国能源供需特点,包括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油气资源相对短缺,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等。
②石油供需对我国能源安全的影响,如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带来的风险、石油运输通道的安全问题等。
③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系,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以及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④我国未来能源需求的趋势及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
⑵教学难点
①理解石油供需变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及国家安全的多方面影响,以及如何从多个角度保障石油安全。
②分析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
③预测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并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保障能源安全的策略,需要学生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能源问题也有一定的生活感知,但对于能源安全这样较为复杂且宏观的问题,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能够初步分析一些简单的地理图表,但对于数据背后深层次的含义以及如何将能源问题与国家安全等多方面联系起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同时,学生在地理思维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方面还有待提高,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3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一段关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场景的视频,如大型煤矿的开采、石油化工厂的运作、城市夜晚灯火辉煌的景象等,视频中穿插一些能源数据的字幕展示,如我国每年的能源生产总量、消费总量等。
播放结束后,提出问题:“从视频中大家看到了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一些场景,那大家思考一下,能源对于我们国家的发展有多重要呢?我们日常的生活又离不开哪些能源呢?”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结合自身生活经验,举手回答问题,列举出如电能、石油、天然气等生活中常见的能源,并尝试阐述能源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如能源是工业生产的动力,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等。
设计意图
通过直观生动的视频展示,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能源生产和消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同时,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能源与国家、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接下来学习中国能源安全相关知识做好铺垫,顺利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问题导学(5 分钟)
教师活动
在 PPT 上展示以下问题:
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在总量和增长速度上有什么特点?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是怎样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何差异?
石油在我国能源安全中占据怎样的地位,目前我国石油供需存在哪些问题?
煤炭开发利用对我国能源安全有何重要意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面临哪些挑战?
未来我国能源需求会呈现怎样的趋势,我们该如何保障能源安全?
向学生说明这些问题将贯穿本节课的学习,鼓励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寻找答案。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 PPT 上的问题,对每个问题进行初步思考,在教材中标记出与问题相关的内容,为后续深入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
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方向,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这些问题涵盖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助于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中国能源安全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
3.新知探究(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8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变化图(近几十年)”,引导学生观察图表中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变化趋势。
提问:“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在过去几十年有怎样的变化?增长速度如何?” 接着展示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饼状图(当前)” 和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饼状图(当前)”,对比两者。
提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哪些显著差异?”
再展示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示意图” 和 “中国能源核心消费区域”资料,引导学生分析能源资源分布与消费区域的关系。
核心消费区域
东部沿海经济带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0%以上
工业密集、人口集中,电力与油气消费需求旺盛,依赖跨区域能源输入
中部工业枢纽
河南、湖北等制造业大省煤炭消费占比高,钢铁、化工产业驱动能源需求
提问:“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在空间配置上存在什么问题?”
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及时给予肯定和补充,引导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
学生活动
仔细观察 “中国能源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变化图”,回答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较快。
对比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饼状图” 和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饼状图”,指出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石油、天然气占比相对较低,非化石能源占比也有待提高。
观察 “中国能源资源分布示意图” 和 “中国能源消费区域分布图”,分析得出我国能源资源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地区,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东部和南部经济发达地区,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丰富的图表资料,培养学生读取图表信息、分析地理数据的能力。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我国能源供需在总量、结构和空间配置上的特点,为后续深入探讨能源安全问题奠定基础,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能源供需特点对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影响,提升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4.新知探究(二):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10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相关数据,说明我国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而国内石油产量增长缓慢,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一、石油消费:总量高位趋稳,结构加速转型
⑴消费总量接近峰值
2024年石油表观消费量达7.56亿吨,但成品油消费总量3.9亿吨,同比下降1.7%,首次出现“由升转降”。这一转变主要源于新能源汽车普及(2024年渗透率48%)和LNG重卡替代传统柴油车。
2025年预计消费达峰,成品油需求进一步降至3.82亿吨(同比降1.9%),航空煤油和化工用油成为主要增长点。
⑵长期驱动因素转变
交通领域:电动汽车替代汽油消费(2025年预计替代2600万吨);
工业领域:化工原料用油需求上升,预计2060年占比将达55%(2024年仅22%)。
二、国内产量:稳中有增,但增幅远低于消费需求
⑴产量缓慢回升
2024年原油产量2.13亿吨,连续三年保持增长(2022年重回2亿吨,2023年2.08亿吨)。
2025年前5个月产量9028万吨,同比增1.3%,政策目标为“长期稳定2亿吨”。
⑵增产依赖技术突破与新区块开发
海上油田:贡献近年60%以上增量(如2024年流花油田二次开发延长寿命30年);
页岩油:2023年产量突破400万吨,2025年目标600万吨,但开发成本较高(部分项目盈亏平衡点超50美元/桶);
深水/深地领域:尚处开发初期,资源潜力大但技术挑战显著。
三、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运行,近期微幅改善
⑴依存度维持70%以上
2024年原油进口量5.53亿吨(同比降1.9%),对外依存度71.9%(同比降0.5个百分点)。
历史对比:2018年依存度突破70%,2023年仍处70%-77%区间。
⑵进口结构风险与应对
来源集中:中东占比超40%,地缘冲突(如霍尔木兹海峡风险)推高供应不确定性;
多元化进展:自亚太、南美进口量提升,但非洲、北美占比仍低。
四、核心矛盾:消费降速≠依存度显著下降
尽管消费增速放缓,但国内产量增长有限(年均增幅约1%-2%),且新增产能经济性承压(国际油价若跌破70美元/桶,部分页岩油项目将亏损)。因此,对外依存度短期内难以下降,需通过三方面破局:
增产技术:加速深海、页岩油商业化开发,降低开采成本;
需求替代:扩大电动车覆盖,发展生物航煤等绿色燃料;
战略储备:增强应急储备能力,对冲进口中断风险。
五、数据对比表:中国石油供需核心指标(2024年)
指标 数值 同比变化 趋势与挑战
石油消费量 7.56亿吨 ≈持平 成品油消费下降,化工用油增长
原油产量 2.13亿吨 +1.3% (2025前5月) 增长缓慢,依赖新区块开发
原油进口量 5.53亿吨 -1.9% 中东依赖度高,地缘风险显著
对外依存度 71.9% -0.5个百分点 仍处高位,短期难大幅下降
提出问题:“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会给我国能源安全带来哪些风险?”
展示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重点标注我国石油进口的主要运输通道,如马六甲海峡等,讲解石油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隐患,提问:“如果这些石油运输通道出现问题,对我国能源安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石油运输安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供的数据和讲解,思考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的风险,如国际石油市场价格波动会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石油供应可能因国际政治局势等因素中断等。
回忆世界石油运输路线图,分析石油运输通道的重要性,认识到运输通道受阻可能导致我国石油供应短缺,影响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如开辟多元化的石油运输路线、加强海军护航保障运输通道安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等保障石油运输安全的措施。
设计意图
通过数据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石油供需问题对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能源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5.深度学习: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10 分钟)
教师活动
强调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展示数据说明煤炭在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占比。
2024年煤炭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3.2%,较2023年(54.8%)下降1.6个百分点,延续连续五年下滑趋势。
消费总量:2024年煤炭消费量达28.6亿吨标准煤(约合48亿吨原煤),同比增长1.7%,但增速低于整体能源消费增速(4.3%)提出问题:“煤炭为什么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
展示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的图片,如煤炭开采导致的地表塌陷、煤炭燃烧排放的废气等。
引导学生分析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提问:“这些环境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有哪些危害?我们应该如何实现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利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保护环境?”
邀请相关专家通过线上视频的方式,简要介绍我国在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方面的研发成果和应用情况,如煤炭洗选技术、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等。
学生活动
思考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地位的原因,如我国煤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开采成本相对较低等。
观看煤炭开发利用的图片和视频,分析环境问题,如地表塌陷破坏土地资源、废气排放导致大气污染、酸雨等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在教师引导下,讨论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措施,如推广煤炭洗选技术减少煤炭中的杂质、发展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提高煤炭利用效率、加强对煤炭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的环境监管等。认真聆听专家介绍煤炭清洁利用技术,拓宽对煤炭利用的认识。
设计意图
深度学习环节聚焦于煤炭开发利用与能源安全这一重点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通过展示直观的资料和专家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煤炭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人地协调发展,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素养。
6.新知探究(三):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5 分钟)
教师活动
展示相关研究报告和预测数据,介绍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如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等。
一、能源投资结构:清洁能源主导,化石燃料收缩
投资格局逆转
2025年全球能源投资预计达3.3万亿美元,其中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核能、电网等)占2.2万亿美元(66.7%),化石燃料投资降至1.1万亿美元。清洁能源投资为化石能源的2倍,且过去5年几乎翻番。
太阳能为首:光伏投资达4500亿美元,成为最大单项投资领域;配套储能投资飙升至660亿美元(同比增40%)。
化石燃料退潮:石油上游投资同比下降6%,创1996年来最大降幅;全球炼油投资降至十年新低。
区域分化显著
中国引领:占全球清洁能源投资1/3(6250亿美元),相当于美欧总和。
新兴市场崛起:印度、巴西光伏/风电投资激增,印度非化石能源发电占比有望提前达50%目标。
非洲困境:清洁能源投资仅占全球2%,融资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3倍。
二、能源生产转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煤电低碳化
可再生能源装机爆发
中国:2025年预计新增新能源装机5.2亿千瓦(光伏3.8亿千瓦+风电1.4亿千瓦),总装机占比达48.2%;风光合计装机将超火电358。
全球:可再生能源将满足2025–2027年全球电力需求增量的95%,光伏和风电为主要增量来源。
煤电加速低碳转型
中国煤电装机占比降至33%(2025年),但通过技术改造推动降碳:
目标:2027年煤电度电碳排放较2023年降低50%,接近天然气机组水平。
技术路径:生物质掺烧、绿氨掺烧、碳捕集(CCUS)(如泰州电厂50万吨/年CCUS项目)。
燃气电站绿氢替代:阿曼研究显示,用风光+生物质制氢替代25%天然气,氢成本可降至3.56美元/公斤,减排效果显著。
三、储能技术创新:多元化技术突破
电化学储能
钠离子电池:因资源丰富、成本低(较锂电降30%),成为新兴市场主流选择(如印度)。
固态电池:研发加速,预计2028年商业化,能量密度提升50%。
长时储能与混合系统
液流电池: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因可扩展性强,适合风光配套长期储能1。
混合储能:锂电+超级电容器组合提升响应速度,用于电网调频1。
新兴技术应用
压缩空气储能:转换效率达70%(中冶华天技术),推动百兆瓦级项目落地。
AI能源管理:通过深度学习预测负荷与优化调度(如RNN模型预测氢成本误差<0.5%)。
四、能源输送升级:电网智能化与跨区互联
电网投资缺口与挑战
2025年全球电网投资约4000亿美元,但仍不足以匹配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瓶颈包括:审批流程长、变压器短缺、电力公司财务压力。
技术创新与区域协同
中国特高压电网:已建成33条跨区通道,输送容量超2亿千瓦,缓解“三北”新能源东送压力。
数字电网:蒸汽/煤气管网智能诊断技术(如沙钢项目降低损耗8%)。
五、能源需求:总量增速趋缓,结构电气化深化
电力需求增长动力转换
全球:未来三年用电量新增3500TWh(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日本),主要由数据中心、AI、电动汽车驱动。
中国: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计增 6%(达10.4万亿千瓦时),但增速低于2024年(6.8%),高端制造(如数据中心、新能源车)用电增速超30%。
终端电气化率持续提升
中国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34%(2024年为29%),交通电气化率从6%向20%迈进。
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未来能源需求可能受到的影响,提问:“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和世界能源发展趋势,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展示我国近年来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成果图片和数据,如风力发电场、太阳能电站的建设规模等。
提出问题:“为了适应未来能源需求趋势,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学生活动
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我国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如能源消费总量可能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能源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煤炭占比会持续下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将显著提高等。思考保障我国未来能源安全的措施,如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等。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前沿的研究资料和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关注时事和地理前沿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并提出保障能源安全的措施,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7.当堂应用(5 分钟)
教师活动
在 PPT 上展示高考题:2024年,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陕电入皖工程)和安徽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陕电入皖工程是国家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重点工程之一,要求电力资源输送中可再生能源电量占比不低于50%。岳西抽水蓄能电站为日调节纯抽水蓄能电站。下图示意陕皖相关工程概况。据此完成5~7题。
5.陕北地区在陕电入皖工程中的主要优势有( )
①电能储存技术发达 ②风能光能资源充足 ③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④水能资源分布集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陕皖相关工程中火电和抽水蓄能的相同作用是( )
A.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B.调节电力供应
C.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D.减少换流次数
7.陕电入皖工程和岳西抽水蓄能电站可( )
①减少陕北温室气体排放 ②助力陕北经济社会发展 ③降低安徽能源消耗总量 ④提高安徽电力保障能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巡视学生做题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在学生完成后,公布答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详细讲解,强调重点知识点。
第5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陕北地区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安徽落后,因此电能储存技术相对落后,①错误;图中显示陕北的风电和光伏电属于其输入中的新型电力,且陕北属于我国西北地区,晴天多,光照充足,风力较大,因此风能和光能资源丰富,②正确;图中显示火电也是陕北的电力之一,又因为陕北地区有一定丰富的煤炭资源,因此火力发电量大,③正确;陕北地区属于半干旱地区,河流水量较小,且陕北主要地貌是由风沙草滩区、黄土丘陵沟壑区、梁状低山丘陵区三大类组成的,地势落差较小,因此水能资源不丰富,分布也不集中,④错误。故选C。
第6题,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相关工程中,火电的发展对环境污染较大,因此其作用并没有优化能源消费结构,A错误;图中显示,陕北作为输出区,其电能中火电的输入可以调节占比,合理地供应安徽,且抽水蓄能可以将电能进一步储存,最终做到调节区域电力供应,B正确;图中显示,抽水蓄能和火电转换过程中都将增加其电力的消耗,因此并不能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且抽水蓄能增加了换流的次数,C、D错误。故选B。
第7题,阅读图文材料可知,陕北电力的大量输出,将增加陕北地区的经济收入,促进陕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增加陕北地区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①错误,②正确;相关工程的建设和使用,将促进安徽省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增加安徽能源消耗总量,③错误;陕北电力不断输入安徽,且安徽采取抽水蓄能,将提高安徽电力保障能力,④正确。故选D。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题目,运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解答。完成后,对照答案进行自我检查,对于做错的题目,认真听取教师讲解,分析错误原因,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
通过当堂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检验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强化。同时,通过做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技巧和答题规范。
8.归纳总结(3 分钟)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从中国能源供需特点、石油供需与能源安全、煤炭开发利用与能源安全到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在黑板上逐步呈现。强调各部分内容之间的逻辑联系,如能源供需特点是基础,影响着石油和煤炭的开发利用以及未来能源需求,而石油和煤炭的状况又直接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则决定了我们保障能源安全的方向和措施。
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给予评价,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和参与,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保持。
学生活动
跟随教师的引导,回顾本节课所学的重点知识,对照黑板上的思维导图,梳理知识体系,完善自己的笔记。认真听取教师的评价,总结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设计意图
归纳总结环节有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加深对本节课重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教师的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9.拓展提升(1 分钟)
教师活动
布置课后拓展任务:“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中与沿线国家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情况,分析这种合作对我国能源安全的意义,下节课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活动
记录拓展任务,明确任务要求,课后积极查阅资料,为小组汇报做准备。
设计意图
拓展提升环节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通过小组汇报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能源安全问题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五、教学板书设计
中国的能源安全
一、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1.总量与增长
2.消费结构
3.空间配置
二、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对外依存度及风险
2.运输安全问题及措施
三、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1.地位
2.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1.需求趋势
2.保障措施
六、分层作业设计
1.基础作业(全体学生必做)
⑴填写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变化、能源消费结构等相关数据表格,加深对能源供需特点的记忆。
⑵简述我国石油供需现状及对能源安全的影响。
⑶列举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的至少三种环境问题。
2.提高作业(中等及以上学生选做)
⑴分析我国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带来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⑵结合所学知识,为我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提出至少三条创新性建议,并说明理由。
3.拓展作业(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⑴撰写一篇关于 “新能源发展对我国能源安全影响” 的小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不少于 800 字。
⑵设计一份关于家庭能源消费情况的调查方案,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并尝试进行小范围调查,分析调查结果。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围绕《中国的能源安全》这一主题,按照预设的教学流程开展了教学活动,总体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反思的地方。
从教学效果来看,通过情景引入环节的视频展示,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在新知探究环节,借助图表、数据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中国能源供需特点、石油和煤炭与能源安全的关系以及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培养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小组讨论和线上专家讲解等环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较为活跃。
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深度学习环节,关于煤炭开发利用的环境问题及清洁高效利用措施的讨论,部分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提出的措施较为局限,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启发。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了解较少,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导致的。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以便在课堂上能更深入地进行讨论。
在时间分配上,新知探究(二)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部分占用的时间稍多,导致新知探究(三)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部分的教学略显仓促,学生对未来能源需求趋势及保障措施的讨论不够充分。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合理地分配各环节的时间,确保每个教学内容都能得到充分的讲解和讨论。
此外,当堂应用环节的练习题难度梯度不够明显,未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设计更多不同难度层次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练习中有所收获,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在教学方法上,虽然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但在引导学生将能源安全问题与实际生活更紧密地联系起来方面还有待加强。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更多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能源安全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成功之处,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