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3张PPT。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 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一剪梅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永遇乐·落日熔金李清照在元宵这样一个良辰佳节,又有美丽的春色,更有好友来邀,为什么李清照谢绝了众人的好意?请从上片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心境的词句并细加体会。人在何处?春意知几许?次第岂无风雨?漂泊异地,物是人非垂暮之年,心无春意世事难料,疑惧横祸思考:阅读下片,比较少女李清照与晚年李清照有什么不同?结合词句略作分析。 少女李清照是一位天真、爱美,好胜心强的花季少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盼望过节。
晚年李清照是一位容貌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不仅容貌老了,连心也老了,此时的她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懒得夜间出去”。 思考:既然没有心情赏玩元宵佳节,那为什么最后词人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句话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心理? 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词人无限的孤寂悲凉。天黑了
孤独又慢慢割着
有人的心又开始疼了
爱很远了,很久没再见了
就这样竟然也能活着
你听寂寞在唱歌……怎一个“怕见”了得? 2、对比手法
(1)今昔对比:
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不同情景对比
(2)乐与悲作对比:
“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他人与“我”对比:
反衬与对比相结合,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1、以乐景写哀愁的手法。上片所写之景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要点小结易安居士,我想对你说……如何安慰李清照从沉重的愁绪里走出来?
在满地落英的樱花林里,作家林清玄感慨道:人间是多么繁华啊,但人间的繁华又是多么容易凋落啊!不管时间是多么短暂,都要把一切的生命用来开放,如果盛开的时刻是美的,凋落时尽管无声,也会留下美的痕迹。推荐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写出你对李清照一生中感触最深的三件事。永遇乐(落日熔金)
1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作品,感知、体验词人李清照的言语世界和情感世界。
2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水平的诗词鉴赏能力。高一时候学习过李清照的作品《声声慢》。
3重点难点
领悟李清照的复杂情感,学会分析作品中的 “对比”、“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温故而知新
(一)听音频《声声慢》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思考:李清照是因为这首著名的声声慢而被人们记住的。尤其是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更是成为她情感的专属,可谓“怎一个愁字了得”。然而,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以前,有过太多太多的欢乐。在这个作品当中,李清照寻寻觅觅,那么她在寻觅什么呢?
活动2【活动】了解李清照
(带着学生一起回忆李清照的爱情故事、婚姻遭遇、家国变故、人格追求以及词作特点)
她曾经寻寻觅觅,寻觅国家民族的前途,寻觅幸福的爱情,寻觅自身的价值。然而结果却是冷冷清清。她曾做过再寻真爱的梦,但碎得更惨。在只有一个人的元宵节,她写下了《永遇乐·落日熔金》这首词。(板书课题,并作简要介绍:永遇乐,词牌名。落日熔金是取作品的第一句为题。)
活动3【讲授】进入文本
(一)师生一起朗读词作,纠正字音,把握节奏。
(二)了解学情:学生代表提出预习时存在疑问。如:李清照心情不好,有朋友来邀请她出去,不正好可以散散心吗,为什么她不去;作品中写那么多景色有什么作用;既然不去,为什么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写这首词时候李清照人在哪里?为什么她好像不知道自己在哪里;究竟“春意有几许”?……
(三)品味与答疑:
1、找出写元宵节景色的语句。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元宵佳节,融合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晚晴。正是度节日的好天气。意境开阔,色彩绚丽。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融融,笛声悠扬。(足以极视听之娱)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朋友们准备出行。节日气氛浓烈。)
2、全班朗读作品,思考问题:在元宵这样一个良辰佳节,又有美丽的春色,更有好友来邀,为什么李清照谢绝了众人的好意?请从上片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心境的词句并细加体会。
明确:
人在何处?漂泊异地,物是人非
春意知几许?垂暮之年,心无春意
次第岂无风雨?世事难料,疑惧横祸
写作特点小结: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上片所写之景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3、一个学生朗读作品,全班听读并思考:阅读下片,比较少女李清照与晚年李清照有什么不同?结合词句略作分析。
明确:
少女李清照是一位天真、爱美,好胜心强的花季少女,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长日无事,最盼望的便是元宵节,到了这一天时,便精心打扮自己,争着和别人斗美。
而晚年李清则变成了一位容貌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不仅容貌老了,连心也老了,此时的她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
写作特点小结:对比手法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的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1)今昔对比:
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不同情景对比
(2)乐与悲作对比:
“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元宵中,他人欢乐,“我”伤悲
过去的“我”乐,现在的“我”悲
4、细节品赏:思考:既然没有心情赏玩元宵佳节,那为什么最后词人又说“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句话表现了词人的什么心理?
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蕴含着词人无限的孤寂悲凉。
链接杜牧作品: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链接李清照作品: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李清照并非对时事还不关切,并非对外界保持冷漠。“北人”是什么样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国之民,李清照正是这其中的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异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难就成了一种历史现象,也成了一种文学现象。“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这是失却家园的人内心的一种不适应,更是一种反抗,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惆怅。
然而在家园破碎之时,人们却在“熏得游人醉”的暖风中,“西湖歌舞几时休”“直把杭州作汴州”,也许这正是李清照爱国情怀的体现,高洁人格的彰显。
5、探究:真的是怕见夜间出去吗?怕见,懒得。什么是懒得?看淡,不感兴趣,抑或是一种托词?实际上是“怕”。
(文学是心灵的活动,凝练的语言背后潜藏着的是睿智的心神。不论是无意中的妙句还是有意的留白,均透露出无尽的情思;读一首词作,就是走进另一个时空,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
这个细节结束得好像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更加沉重了。词人会在那窗口目送,听那马车渐行渐远,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会停留多久啊。也许可用用声声慢当中的词句来填补: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零零一个人,该怎么度过漫漫长夜?
活动4【作业】小结与作业:
(一)易安居士,我想对你说……
如何安慰李清照从沉重的愁绪里走出来?
在满地落英的樱花林里,作家林清玄感慨道:人间是多么繁华啊,但人间的繁华又是多么容易凋落啊!不管时间是多么短暂,都要把一切的生命用来开放,如果盛开的时刻是美的,凋落时尽管无声,也会留下美的痕迹。
(二)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和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写出你对李清照一生中感触最深的三件事。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
人不能没有爱,如花的女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就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艺术之树在爱的汁液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是一懂得爱就被爱所宠,被家所捧的人,现在一下被困在了干涸的河床上,她怎么能不犯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