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永遇乐(落日熔金)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永遇乐(落日熔金)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21:08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永遇乐 · 元宵 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 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李清照(1084-1155)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秀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乱世中的美神 永遇乐 · 元宵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 元宵 1、这首词写在元宵节的黄昏,写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
2、试着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并从这种心境推测这首词的写作时期。合作探究: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乐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拓展延伸:? 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添字采桑子
?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拓展延伸:? 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添字采桑子
?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拓展延伸:? 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合作探究:2、在这不同的元宵节上分别能读出怎样的李清照?请大家按如下形式展开思路,组织语言。
我读出了??????????的李清照,是通过词中的??????? ???(句)看出来的。尤其是此句中的??????(字、词)更能表现她的心境,因为??????????2、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①内容:?辛词只写了且正面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
李词间接写了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②表现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推荐阅读
梁衡的 《乱世中的美神》永遇乐(落日熔金)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把握情感。
2、鉴赏词句,体会词中的乐景写哀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丰满李清照这一人物形象。
2学情分析
李清照的词在初中和高一阶段均已学过几首,学生对李清照婉约的词风以及她南渡前后的经历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于“易安体”的特点、以及词中所体现的人性人情美恐了解较少,另外,对课标中所要求的“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的能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能否借助想象入情入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和作者产生共鸣,也还是个问题。
3重点难点
1、对比手法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2、领会词人独特的志趣,感受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
4教学用具
多媒体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展示李清照的图片
“漱玉泉”——大约1000年前,有一位奇女子经常在这里梳妆打扮。宝玉说:女人是水作的骨肉,而她就是济南泉水的精灵,更是山东人的骄傲和自豪。
“故居图片”——这里是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风景这边独好,雅致宜人。
“纪念祠图片”——时隔多年,人们仍然在纪念她。郭沫若也曾题词: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她就是李清照。
李清照,一如她的名字所昭示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她有着如花的容颜;“秀面芙蓉一笑开”她有着似水的柔情;“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她文采上有着后主遗风;她还有着不让须眉的豪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但晚年的她更像一叶孤舟,在南宋那个乱世风浪中无助的飘摇,任点点滴滴的细雨肆意地敲打着她那颗孤独的心。
古语有云:“识其人,学其文”,今天,我们就共同诵读她的《永遇乐》体会她的情感,走进她的内心世界。
活动2【活动】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并背诵,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词句,体会词中的乐景写哀情及对比的表现手法
3、了解李词的艺术风格。
4、领会词人独特的志趣,感受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
重点难点:
1、对比手法对表现主旨的作用。
2、领会词人独特的志趣,感受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
活动3【活动】合作探究:
三、自主学习:
1、解释词语:闺门三五怕见次第铺翠冠儿捻金雪柳风鬟霜鬓簇带济楚
2、熟读成诵:①指名诵读②教师范读。
四、合作探究:
1、这首词写在元宵节的黄昏,写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大家再读全词,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元宵节。(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明确:两个。昔日的元宵节;今日的元宵节。
2、阅读并讨论:试着把透露词人心理的句子找出来,说说透露出来的是怎样一种心境,并从这种心境推测这首词的写作时期。
憔悴、孤寂、充满忧愁、为国忧伤的李清照。
3、问:昔日的元宵节词人是什么感受?
明确:欢乐的、幸福的、充满生活热情的。
年轻的、无忧无虑的、家庭美满幸福、爱情甜蜜、其父为官于朝、国泰民安等等。
(请同学们带着欢快的心情再次诵读这几句。)
4、这个欢乐、幸福的李清照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只能存在于回忆中了。词人为什么这样写呢?什么手法?
5、为什么会有这种情绪?
写作背景介绍
1127年,金人灭宋,俘徽、钦二宗北去。1129年8月,李清照之夫赵明诚又病卒。时金兵渡江南侵,李清照避乱流离于浙东西各地。1136年始回临安(现今杭州)。这十年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就使得她后期的作品渗透了深沉的故国之思。《永遇乐》便是其中颇负盛名的一首。
具体表现在:(上阕)
1、“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而全词表现的又是怎样的基调,开篇这两句是否与全词的意境一致,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面对元宵佳节无限美好的情景,本应纵情欢乐,情理之中的事情却与下面写谢绝那些驾着香车宝马来相召的酒朋诗侣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更好的表现了词人内心的伤感。接下来的一声"人在何处"蕴含了多少欲说还休的悲愤和哀痛啊!
“人在何处”指什么?
——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昔日思念的人在哪里;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自己”现在这是在哪里?身边至亲至爱的人,风云般聚散,自己身在异乡,孤苦无依,眼睁睁看着国土沦丧,存在的意识也在丧失,此身何处?面对如此壮丽美好的自然景色,幽幽地叹了一句“人在何处?”,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的元宵节,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如此惨淡地一问,问出了化不开的漂泊异乡的愁怀,问出了孤身流落的凄凉。
2、“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分析:只影对晚景,纵是春色正好,这其中又有多少春意?
虽然春色正浓,心中却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啊?”看似对春色尚浅有一丝失落,但不管多少春意,自己还能欣赏吗?其中有移情入景之意。“闻说双溪春尚好,载不动许多愁”正是她垂暮之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3、“元宵佳节,融合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分析明确: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倘若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李清照正是在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大的劫难之后,才会有这般惊弓之鸟的心态,才会有好景不长,世事难测的忧患。
阶段小结:以上三个问句,字数迭增,每一个问句前两句都写得花团锦簇,奇美无比,但是又都被最后一个疑问句否定了。通过鲜明的反差表现了此人忧郁难遣的情怀。这种写法叫做“乐景写哀情”。
补充类似的诗句:
(1)“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2)“蜀江水碧蜀山清,圣主朝朝暮暮情。”
(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下阕分析: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明确:“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惜时”“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时,李清照憔悴的不仅仅是容颜,更是她那孤寂的心境。所以她谢绝了朋友们的热情相邀,“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那么,此时的她又在做什么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这对孤寂的人来说不更是一种刺痛吗?
3、比较结尾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和“借月光,陋室窗下,把盏自语。”哪个更好?
阶段总结:我们读出了一个心灰意懒的李清照,不,她还有一颗渴望的心。隔帘听笑语,听出来对往昔的怀念,听出来对火热生活的渴望,听出来因怀念而不得的无奈,更听出了因渴望而带来的更深沉的痛楚,听出了别人欢笑背后那颗孤寂的心,也听出了压在一个女子瘦弱肩头的那种为国家而担忧的深情。
(背诵全词)
活动4【练习】拓展延伸
五、拓展延伸:
1、以下作品是李清照什么时期的,是怎样的李清照?
点绛唇
蹴(cù)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ǎn)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明确:这是一个天真、活泼、娇羞的少女李清照。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明确:这是一个有着甜蜜的忧愁的少妇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明确:这是一个凄苦、哀伤、为国而愁的老年李清照。
2、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
至此,李清照已经渐渐走进我们的内心。她把早年的欢乐、中年的幽怨、晚年的沦落都化入词中,她的生命就从字里行间汩汩流出。
请同学们拿起我们的笔,描绘出“我们心中的李清照”。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颜色,我会选择———— ,因为———————— 。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花,我会选择 ———— ,因为 ———————— 。
如果让我选择一种音乐,我会选择————,因为 ———————— 。
(学生展示)
小结:如果她泉下有知,应该会感到欣慰了,今天还拥有这么多知音。这首《永遇乐》中的两个元宵节可以看做是时代的缩影,今与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接下来,我们再尝试赏析南宋词人辛弃疾类似的一首词《青玉案·元夕》比较与李清照的《永遇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讨论明确:
相同之处:
①内容——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
②手法——对比
不同之处:
①内容:辛词只写了且正面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李词间接写了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
②表现手法: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结束语:
人生总会留下些许遗憾,李清照亦然。她也曾经为自己没有子嗣而深深哀伤,但是,现在,当我们在她优秀的词作面前被深深打动时,当我们在她墓前为她深深叹息时,我们会有一种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以及她的文学并没有绝嗣,而是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
在今天的喧嚣与浮躁中,当我们向层层叠叠的文字中去寻找生命的纯真时,总能看到那个立于乱世的秋风、黄花中的美神。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1、推荐阅读:梁衡《乱世中的美神》
2、课外收集李清照的词,进一步领会词人独特的志趣,感受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