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永遇乐(落日熔金)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永遇乐(落日熔金)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21:53

文档简介

课件17张PPT。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李清照《永遇乐》辛弃疾《青玉案》比较鉴赏 唐 诗 宋 词 元 散 曲 选 读千古才女李易安
万古 心李清照愁 李清照现存词近50首,从愁情角度分析: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家愁、情愁

后期词:国破家亡之忧
颠沛流离之苦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浓愁、哀愁--沉郁凄凉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辛弃疾爱国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宋金对峙,南宋统治者无意进取,辛弃疾报国无门,只是在各地任转运使、安抚使等职,其间还两次落职,闲居乡间达二十年之久,最终抱疾辞世。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
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
第岂无风雨?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青玉案
元 夕 ?????????????????????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
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
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诵读感知。
2、结合注解理解。
3、小组合作,解疑答惑。理解词意比较两位词人笔下的元夕特点是否相同? 初 步 感 知《永遇乐》中绚丽的落日、灿烂的晚霞、如烟的绿柳、融合的天气营造出了一个春意融融的元宵佳节。《青玉案》中词人借助如花竞放的灯火,星星雨一般的烟花、悠扬的箫声、精美的彩灯、舞动的鱼龙以及盛装浓抹、笑语盈盈的观灯女子,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璀璨绚丽、繁华热闹的狂欢景象。寂寞怕见夜间出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谢他酒朋诗侣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繁华知人论世
《永遇乐》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时的作品。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她同丈夫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赵明诚因病逝世,她只身流亡,既遭国破家亡之痛,又受颠沛流离之苦。
《青玉案》
这首词写作之时,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而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一心报国,却恨无路请缨。比较探讨两位词人寂寞的原因是否相同? 情 感 探 究《永遇乐》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沉痛和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青玉案》借“那人”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表现了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立场。一样的繁华
不一样的寂寞物是人非心境异众人皆醉我独醒比较这两首词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手法相同?《永遇乐》《青玉案》以乐景写哀,倍显其哀 乐景衬哀情手 法 辨 析对比《永遇乐》中绚丽的落日、灿烂的晚霞、如烟的绿柳、融合的天气营造出了一个春意融融的元宵佳节,而在这融融的春意,热闹的节日中,深重的国难家愁、颠沛流离的境遇,却使女词人产生了“物是人非”、“好景不常”之感,在淡淡的春意中掺进了浓浓的隐忧,景与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青玉案》中词人借助如花竞放的灯火,星星雨一般的烟花、悠扬的箫声、精美的彩灯、舞动的鱼龙以及盛装浓抹、笑语盈盈的观灯女子,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璀璨绚丽、繁华热闹的狂欢景象。但热闹非凡的场景,只是为了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而那一群笑语欢快的观灯者,也只是为了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两首词都着力描写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以此来衬托繁华背后的寂寞,而寂寞也因繁华显得更加刻骨。情感体验1、抓情感句。
2、知人论世。
3、辨明景与情的关系。课堂小结1、比较鉴赏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2、比较鉴赏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与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课后探究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永遇乐(落日熔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理解词作内容上,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进一步理解词作的情感内涵。
2、引导学生在鉴赏中比较,掌握对比、反衬等表现情感的主要手法。 3、通过比较鉴赏,使学生掌握诗歌比较的角度和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一的学习中已积累了诗歌鉴赏的相关知识,了解诗歌的一般表达技巧,具备了比较鉴赏的能力。
3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词作内容进行比较鉴赏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一位是在秋风秋雨中低吟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长叹着“这次第,怎
一个愁字了得”的婉约女子,一位是在“千古江山”“斜阳草树”中寻觅着过往英雄,在回忆中遥想“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放男儿,当这两位风格截然不同的词人,同处元宵佳节,共同选择执笔写下各自心情时,他们会给我们展现一个不同的内心世界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他们的同题材作品——《永遇乐》和《青玉案》。
二、诵读感知。
1、男女同学分别朗读两首作品。
2、自由诵读。
要求:①大声朗读,读准字音。②参照课文注释了解两首词的基本含义。③结合“资料信息”体会两首词作传达的情感。
3、解疑答惑。
学生交流词作理解上的疑点,学生解决不了的老师明确。
比较鉴赏。
1、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对诗歌进行比较鉴赏?
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语言特色、人物形象、景物描写、诗歌意境
2、引导学生从描写内容、情感内涵、手法几个角度对两首诗词进行比较。
①比较一:两位词人笔下的元夕特点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元夕的词句,体会其特点)
《永遇乐》中绚丽的落日、灿烂的晚霞、如烟的绿柳、融合的天气营造出了一个春意融融的元宵佳节。
《青玉案》中词人借助如花竞放的灯火,星星雨一般的烟花、悠扬的箫声、精美的彩灯、舞动的鱼龙以及盛装浓抹、笑语盈盈的观灯女子,极力渲染了元宵节璀璨绚丽、繁华热闹的狂欢景象。
②比较二:你认为词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词人情感,并探讨词人的情感内涵。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结合词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两首词的情感内涵。
《永遇乐》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时的作品。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她同丈夫赵明诚一起仓皇南逃,不久赵明诚因病逝世,她只身流亡,既遭到国破家亡之痛,又身受颠沛流离之苦。
《青玉案》背景
这首词写作之时,南宋强敌压境,国势日衰,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粉饰太平。南宋朝廷始终存在着对金妥协屈服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主和派长期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而辛弃疾是坚定的主战派,一心报国,却恨无路请缨。
明确:《永遇乐》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沉痛和忧患余生的孤寂心情。
《青玉案》借“那人”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了词人的理想人格——不同流俗,志怀高远,表现了词人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立场。
在繁华热闹欢乐的元宵节,两位词人却不约而同地感到了寂寞,但由于各自的身世遭遇不同,李清照的寂寞是写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与痛苦,而辛弃疾的寂寞则蕴含的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与忧愤。
③比较三:这两首词在表现情感时所用的手法是否相同?
两首词作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
但《永遇乐》的对比形式更多样化。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比中有衬,突出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
而《青玉案》则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作比,以此突出“那人”的不同流俗。
《永遇乐》是以乐景衬哀情
《青玉案》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永遇乐》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设置三个写心理活动的问句,与前面的景物描写形成巨大落差,来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逝所带来的伤痛。
《青玉案》的特色是采用托寓手法,借词中的“那人”寄托自己的理想人格。
两首词都着力描写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欢乐,以此来衬托繁华背后的寂寞,而寂寞也因繁华显得更加刻骨。
四、美读诗歌。
1、朗读词中最令你动情的句子。
2、朗读全词,读出情感。
五、学生小结。
如何把握诗歌的情感?
1、抓情感句。
2、知人论世。
3、辨明景与情的关系。
六、课后探究。
1、比较鉴赏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比较鉴赏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与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