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25: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领会本词主人公所抒发夫亡家破、饱经忧患和乱离的哀愁
技能目标:
1.了解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以及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2.了解李清照后期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式。
2学情分析
“先试后学、先学后教、调动潜能、注重感悟”是生本理念的重要体现。这是我教学设计的理念。学生想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等等都由学生说了算,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后,学生仍有疑难也还可以得到同学或老师的帮助,本班的学生比较活跃,基础较好,对于李清照的词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把握。故在课堂上,诵读,品读,悟读部分师生、生生可充分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
3重点难点
1.重点及落实:
明确以乐景写哀情的含义,并加以拓展练习来巩固
2.难点及突破:
让学生在品读中结合具体诗句,体会作者隐含其中的心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学生歌唱《月满西楼》,带领同学渐入情境
请一名学生演唱《月满西楼》,(PPT2)意在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诗情气氛,自然而然引出课题。
首先请同学给我们演唱一首轻盈曼妙的相思曲,这铭刻着一位被誉为“婉约词之词宗”的女词人的情感经历-----从歌词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谁的一首词?(板书:李清照),这是一首表现她早年闺中闲愁的一首词。现在,我们乘着这美妙的歌声,继续走进她晚年所写的一首词:《永遇乐》(板书)。我们一起来品读一下这首词到底浓缩了她一生怎样的痛楚,以致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读之而为之涕下。
活动2【活动】诵读
我们在学习诗词的时候要注意一种方式,那就是读。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讲过: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所以现在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首词。
(1)学生个别读
(2)学生齐读
(3)老师范读
(PPT3)
现在,我给大家背一遍,同学们要边听边把不懂的诗句标出来
活动3【活动】品读
质疑
听完后,同学们把预习中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了吗?现在我们走进质疑环节。(学生就文本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提出了很多质疑,我们一起把问题整理,梳理一下,大概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字词,二是内容。
鉴赏
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很有见地,现在老师也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探究思考。
宋代的元宵节,其豪华繁盛真到了极点啊,那么本词上阙描绘了哪些景色,诗人感受如何?请同学们就其中你喜欢的某一句来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
乐景
哀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
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
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
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招,香车宝马
谢他酒朋诗侣
直击重点:
※古诗词常常借助外在的景物来表达感情,融情于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与景的关系如何呢?(PPT4)
情与景的关系在古诗词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一致,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是为正衬;还有一种是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与自身的情感相反,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是为反衬。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一倍增其哀乐。”
※景情关系提问的方式有:(PPT5)
(1)
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或请从“景”
和“情”的角度赏析
(2)这句诗(这首诗)是怎样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的?
(3)这句诗(这首诗)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或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赏析。

解题指导(PPT6)
(1)回答出某一种关系
(2)借什么景(抓住意象,概括画面特点),抒什么情/
融什么情于什么景/以什么景结什么情(有反衬关系的强调)
2.面对当前的良辰美景赏心悦事,作者为何生发如此之感?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知人论世品诗词。(PPT7)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祸不单行孤苦飘零
3、词的下阙由写今转入忆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让学生再次品味,体会其中的细微的对比)
总结出:
(1)今昔对比: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对比。
(2)乐与悲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3)他人与我对比: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活动4【讲授】悟读
我们学习到这个环节的时候,李清照的哀愁已不仅仅是停留在文字上了,应该说是进入了我们心里。下面我们就要把这种感情带出来,再好好地读一遍这首词,怎么读呢?有声有色有情有味地把感受读出来。
活动5【练习】拓展阅读
高考题例析
2005年全国卷1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绝句二首(其二)(
PPT9)
杜甫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