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落日熔金)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生平及其创作;
2、感受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及浓厚的家国哀思;
3、掌握诗词鉴赏中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4、学习词人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作为高二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诗词鉴赏方法,而且李清照也是大家熟悉的词人,学生在初中及高一阶段已学过李清照不少的作品。不过,诗词鉴赏向来是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版块,学生在分析诗歌内容及诗歌艺术特色上,能力还有待提高
3重点难点:感受作品中词人凄苦的身世之感和浓厚的故国哀思;学习词人“乐景衬哀情”的写法及通过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通过已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导入新课)
活动2【讲授】介绍作者
李清照(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靖康之变,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其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反映战乱痛苦生活,感时伤怀,怀旧思乡,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郁凄凉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注意停顿及情感
2、给这首词拟一个标题(学生讨论)
3、介绍背景
词的具体写作时间、地点,难以准确考定。但从作品所写的内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却可以断定是靖康之变以后,词人流落江南所写。
(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
4、疏通字词
⑴暮云合璧:晚霞在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
⑵染柳烟浓:柳色宛如烟云因而更浓。
⑶吹梅笛怨:笛吹奏出《梅花落》的凄凉悲怨的曲调。《乐府杂录》:笛者羌乐也,古有《梅花落》曲。
⑷次第:转眼。
⑸怕见:懒得。
(6)向:在
四、诗词赏析、问题探究
赏析词的上片
上片写今年元宵的情景。开头两句,用浓墨重彩描绘元夕傍晚的景象。落日像熔化了的金那样鲜红,晚霞像合围的璧玉那样艳丽。这晴朗的暮景,预示着今晚的元宵将有一番繁华热闹的景象。但是,“我”面对着这乐景,所产生的是悲情。“人在何处”,大意是说我如今在哪里 我在流离漂泊!这是一声充满着迷惘和痛苦的长叹。“染柳烟浓……融和天气”意接开头两句,描写今年元宵春意盎然的佳景。“次第岂无风雨”,意承“人在何处”,这似乎是无端的忧虑,正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南渡以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因此眼前的良辰美景,自然引不起她的兴趣,所以下接“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就非常顺理成章了。词人此时虽然潦倒落拓,但由于她的才名世家,城里的贵妇人们自然要乘着宝马香车去邀请她参加元宵盛会的。她婉言谢绝了,因为她无论如何也乐不起来。整个上片,所有乐景的描写,都是为表现哀情而存在的。
思考:上阕的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对突显词人心情有何作用?
赏析词的下片
下片着重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情景。所谓“中州盛日”,就是指靖康之变之前在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太平日子。“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当时几乎每年的元宵都是那样的开心。“闺门多暇”,生活安定自在,无忧无虑,每到元宵,都要精心打扮,尽态极妍,和人家斗美,那时游赏的兴致多浓啊!在这些美好的回忆中,从词人的心态和她的行为,可以看出丧乱之前,社会生活是多么的繁华安定。但是这些繁华和快乐,早已成为幻梦,因而,作者的心路,又从忆昔,转为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一个蓬头霜鬓的内心充满着忧患的老妇人,哪有赏灯游乐的兴趣呢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自惭形秽,不想见人。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刺,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
思考探究:1、请简要分析“簇带争济楚”一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争”在此是争相之意,写出了当时女宾们精心打扮、争相比美的热闹欢乐场面。以此表现昔日汴京元宵佳节的繁盛景象。
知识补充:诗歌鉴赏中炼字题型的答题技巧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如今憔悴,风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此句写出来词人历经灾难,容颜憔悴,早已没有了装扮、游玩的心情。体现了词人自惭形秽、心灰意冷、孤独失落的悲苦心境。
3、“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中“笑语”二字有何深意?
明确:这既是真实写照,又语带讥讽。人们“只把杭州作汴州”,词人怎能与之同乐,怎能乐得起来呢?由此可见词人在历经忧患之后深沉的家国哀思!
五、艺术手法探究
掌握词中①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活动3【导入】作业
运用对比手法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