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和答题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咏物类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2、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鹧鸪天·桂花》的语言,探究这首词桂花形象与词人情感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培养“一草一木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2、把握“物”虽为一,而情各有别的道理。
2学情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的第三单元第15课,该单元收录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多位宋代著名词人的代表作品。本课《李清照词二首:鹧鸪天·桂花》,属于“基本阅读”篇目。《鹧鸪天·桂花》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这首诗歌既表现了李清照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词人的某种精神追求。
(二)学生情况分析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这本教材的第一和第二两个单元分别为“唐诗之旅(上)”和“唐诗之旅(下)”,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特点和技巧已有一定的了解。在小学、初中阶段,学生们接触了不少李清照的诗词作品,具备一定程度的鉴赏能力。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词)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在描摹事物时所寄托的感情与志向。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猜一猜下面三首诗所咏之物:
1、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3、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全班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柳》,唐·五代诗人罗隐的作品。
2、《不第后赋菊》,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的作品
3、《风》,唐代诗人李峤的作品。
古人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融入了对物象的理解和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咏物类诗歌的殿堂。
二、明确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方法。
3、品读《鹧鸪天·桂花》,把握诗歌的形象与理解词人的情感。
三、介绍咏物类诗歌的特点。
引导学生回顾所学的咏物诗,并:
1、描摹传神:“体物肖形,传神写意”
如:贺知章《咏柳》、王安石《梅花》
特点:绘声绘色、形神兼备
2、别有寄托:“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如: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竹石》
特点: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四、咏物诗歌的鉴赏思路
学生结合刚学过的刘禹锡《赏牡丹》,归纳咏物诗歌鉴赏的基本思路。
物的特点——艺术手法——寄托的情与志
五、一读诗歌
播放诗歌音频朗读,全体学生齐读课文
六、背景介绍:
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党争的连累,李清照便和赵明诚回到了青州(今山东益都)赵氏的故里,大概在此居住了十多年。青州十年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愉快的十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属于李清照的早期作品。
七、合作探究
交流讨论
1、回顾课前预习要求:
各学习小组自读诗歌,合作探究,并分别提出有关这首词的两个问题。
2、各学习小组向其它小组提问:
小组①:这首词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桂花的?表现了桂花的什么特点?
小组②:人为什么认为桂花是“花中第一流”呢?
小组③:“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三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小组④:在《离骚》中屈原咏叹过多种名花,为什么唯独没有提到桂花呢?
小组⑤: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3、全班进行交流谈论。
4、教师点拨:
(1)桂花的特点:
桂花:色淡香浓,迹远品高,体性温柔。
(2)艺术手法:
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拟人;
用典,托物言志;
以议论入词。
(3)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词人不仅赞美推崇桂花,而且托物言志,词中品格高洁的桂花形象,正是词人自我理想人格的艺术再现。
八、三读诗歌
1、男生、女生各一名朗读诗歌。
2、全体学生再次朗读诗歌。
教师强调朗读的基本技巧:语速、声调、重音等。
九、归纳咏物诗歌的鉴赏步骤
(1)整体感知,“读清”全诗。
(2)关注有效信息:标题、注释等。
(3)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声音、色泽、香味等)、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4)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5)体会诗歌艺术手法(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托物言志、用典等)的妙处。
十、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添字采桑子 芭蕉
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注]该词作于作者南渡之初。
(1)请简要概括上片中芭蕉树的形象特点。
(2)词人在下片是如何抒发思想感情的?
全班思考并请个别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1)芭蕉树的形象特点是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
十一、总结咏物诗歌的答题技巧
1、一般提问方式:
这首诗(词)刻画了什么形象?
某物具有什么特点?
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答题三步到位:
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
第2步:分析艺术手法
第3步:体会所言之“情”与“志”
十二、课堂总结
中国是一个诗词大国,先贤留下的诗词篇章浩如烟海,内容丰富。一首好的咏物诗(词),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根据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及观察角度,仔细品味,才能做出准确解读,不致牵强附会,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
十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
2、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赵令畤①
春风试手先梅蕊,頩②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
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③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作者与苏东坡极友善,东坡爱其才,曾荐其于朝。东坡因政争遭贬谪时,作者亦受牵累。②頩:pīng,光润美好的样子。③燕,同“宴”。
(1)结合词句分析,词中如何体现梅花是“人间第一枝”?
(2)词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板书设计:
咏物诗鉴赏
鹧鸪天·桂花
物的特点
色淡香浓,迹远品高,体性温柔
正面描写、侧面衬托
艺术手法
拟人、用典
托物言志
寄托的情
赞美、推崇桂花
志
追求超凡脱俗、高洁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