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和苏轼的《定风波》外在表现形式不同,一首是通过吟咏桂花来托物言志,一首是从词人在自然风雨中的表现,生发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其精神实质则是相通的。通过分析两首词的文本,来寻找两者的共通点,也就是在被人冷落的情况下,应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文人的自珍和自信。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探讨,中国古代不乏这样的文人,如李白、陶渊明等,在面对不公平处境的情况下,却依然能够自珍、自信,据此让学生讨论:文人的自信由何而来,以及这种文人的自信在当今社会有何意义。从而引导学生把握这种人生态度对于从古到今文人的一脉相承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
三中的学生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局限于研习诗歌的字词,很少能够从文化的角度上深入研讨诗词背后的内涵。通过这类课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如何全方面的掌握一类诗词。
学生要在一节课面面俱到学习两首词,有一定难度。因此,本节课侧重在对文人的人生态度进行分析。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两首词的词句意义并无困难。从桂花的特点分析李清照的人格志趣、从词人在风雨中的表现归纳出苏轼的人生态度也比较顺理成章。重点在如何分析文人自信由何而来以及在当今社会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两首词的词句意义。从桂花的特点分析李清照的人格志趣、从词人在风雨中的表现归纳出苏轼的人生态度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分析苏轼和李清照两者的人生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溯源自珍、自信的人生态度,以及如何看待当代人的自我文化认同。
四、教学设想:
本节课主要分成三大部分。导入之后赏析《鹧鸪天·桂花》和《定风波》,并在理解字词、逐步感知诗意的情况下,导入对两位词人面对人生挫折、不被人赏识情况下的人生态度:自珍、自信。这种自珍、自信的人生态度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寻找这种人生态度的来源则是一个重要的方向。而这种人生态度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则体现出其一脉相承的文化价值。最后一部分则针对《东坡》诗进行文化解读。
五、教学过程:
导入:由余秋雨《苏东坡突围》中的句子导入:古代文人在面对人生中的苦难和挫折时,在不被周围人赏识的时候,应是怎样一种人生态度。
第一部分:文本赏析。
(一)赏析《鹧鸪天·桂花》。
学生在预习学案中解决重点词以及用诗意的语言串解词。
教师引领学生分析:
人们对桂花是怎样的情感?(情疏)
2、人们为何对桂花“情疏”?
颜色“暗淡轻黄”,(2)体态“体性柔”(3)足迹幽远
3、既然桂花如此平凡,为何词人李清照对桂花情有独钟?(桂花的哪些特征与词人的品质相印合?)
结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得不到世人的理解、被人冷落的情况下,通过吟咏桂花来表现自己不同俗人的处世态度:自珍、自信。而豪放派的词人苏轼又是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呢?他又是怎样的人生态度呢?
(二)赏析《定风波》
学生在预习学案中解决重点词以及用诗意的语言串解词。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词中哪些词或者句子表现当时自然环境和条件的恶劣?
对于恶劣的条件,词人是怎样对待他们的?(找出原句并分析)
表现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通过赏析文本,分析两位词人内在品质上的共通点:
经历种种挫折、被命运冷落应如何自处:自珍、自信。
第二部分:文化探讨。
在经历种种挫折、被命运冷落的情况下,为什么古代的文人依然能够自珍、自信?请根据所提供的诗句和文人的点评,小组讨论并回答。
文人自信、自珍的名句
材料链接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唐·李白《将进酒》)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唐·李白《行路难》)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唐·刘禹锡《陋室铭》)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6.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滕王阁序》)
7.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宋·周敦颐·《爱莲说》)
8.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明·洪应明·《菜根谭》)
9.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咏竹》)
“大家”的点评:
林语堂先生这样看苏轼:“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梁衡先生这样看李清照:“作为女人,她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
”
——————————————————————————————————
2.
材料链接:
材料1:
2013年3月9日下午,藤县第一中学名16岁的男生写下遗书,称自己学习成绩差愧对家长和老师,随后从教学楼5楼跃下。
材料2:
李天一
著名歌唱家李双江和知名歌唱家梦鸽之子。
4岁选入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8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先生;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
2009年入选为最年少的海淀区书法协会会员。
2011年9月6日,因与人斗殴被拘留教养1年。2012年9月19日,李天一被解除教养。2013年2月22日,因涉嫌轮奸案被刑事拘留。
请阅读这两则材料,并以“我想对**说”的格式写一段话,要求引用诗句。
—————————————————————————————————
教学反思:
设计本堂课之初,预设学生是可以比较准确的理解到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和苏轼的《定风波》基本层面-----重点词和情感。但实际在上课过程中,所花时间超出预想,大约用时30分钟。原因在于:
1、背景是指向诗词的重要媒介,若将背景跟诗词联系的更加紧密,将有助于学生更迅速的准确理解。
2、问题设置可更加细化,便于学生第一时间反应并做出合理阐释。
由于在理解诗词方面所占时间较多,导致第二部分文化探讨的时间较少,但在理解前两首词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比较直接的答出文人自珍、自信的原因,并能联系两则材料谈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