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词人李清照及其作品
2、了解李词的身世之感和故国之思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2、朗读、品析,把握婉约词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李清照词中对国破家亡的伤痛
2、感受李清照词中追求自身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的品格
2学情分析
所任教班级为学校较好的班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较好的语文基础。所以在诗词教学中,应该注重预习与品读。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文本,通过反复朗读、比较分析、品味鉴赏,体会作者多愁善感的情怀以及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4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新课导入
听歌手陈明的一首歌《声声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词人,她就是我国古代第一才女——李清照。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走进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PPT展示)
1、生平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2、文学成就:
(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
沈去矜曾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中也写到:“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词风变化:
(1)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少女情怀,闺中情思,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例如:
《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前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格调清新、妩媚秀丽。
(2)1127年,金兵入关,爆发了靖康之变,李清照被迫离开故乡,流落南方。1129年,她的丈夫赵明诚病逝,她精神上失去了依靠,受到很大的打击,可以说是国破家亡。后来,她孤身一人从建康到越州、四明、温州,最后到临安,颠沛流离,受了很多苦。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一反前期的清新明快,呈现出另一种风格。
李清照后期的词: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例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点评:离愁、孤寂、悲秋、伤感之情通过明白如话的语言和错落和谐的音律表现得淋漓尽致,声声凄厉,句句揪心,怪不得历代词家都异口同声地称赞此词为千古绝调!
后期词作风格可以概括为: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活动3【活动】《鹧鸪天 桂花》教学
(一)介绍背景,知人论世。
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学界尚无确考。李清照24岁时,其夫赵明诚奔父丧,加上当时的党争的连累,曾屏居乡里多年,从作品的内容格调看,或许作于这一时期。
(二)朗读、品味,并思考:
1、词中的桂花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前句重在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突出“香”字。“暗淡”、“轻黄”二词,“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淡黄、轻黄,“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用来拟人、对比的手法。
梅花,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3、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4、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提示: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朵,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所谓“何须浅碧轻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轻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活动4【讲授】小结
(三)小结:
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词人通过对桂花的吟咏,由衷地表达了对桂花的无比赞美和崇敬。通过塑造了这一形象,让人了解到隐居君子高尚的德行情操,实际上也是词人隐退生活中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反映,也展现了李清照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