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
2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3鉴赏词作的表现手法。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理解词意,把握桂花形象分析表现手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鹧鸪天 桂花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李清照
(1084一约1151),自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其父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她的丈夫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的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很优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共同从事学术研究。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家庭遭到严重的摧残,她也被迫南渡,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遭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四处流浪。此后即在孤苦寂寞中度过凄惨的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文学家。诗词文都写得很好,可惜诗文流传至今的为数不多。她的作品留存至今较多的是词。她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早期的作品,韵调优美,内容只限于闺情相思之类。南渡之后,深厚的故土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使得她的词作内容丰富得多,主题的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她的词,从内容看,绝大多数是言情写愁,都写得很精到,很富于特色。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善于用白描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艺术形象,在语言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从艺术风格看,绝大多数作品是婉约的,她被看作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
(二).读词,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结合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朗读并思考:词中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①.词中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描写议论
②.哪些是描写 哪些是议论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描写)
(议论)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三).品词,鉴赏形象
1.课文是怎样描写桂花的特点?
明确:
前句重在赋
“色”
,兼及体性;后句重在咏怀,细
突出“香”字。品
“暗”“淡”“轻”三字是形容桂花的色是暗黄、味
淡黄、轻黄。
“体性柔”说这种花的花身和性质。
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
颜色
悦于
的颜色取悦于人。
后句“情疏迹远”,并没有得到什么荣耀和宠
幸,更不会有人给她热捧恭维。但是她的体性温
柔,香留天地之间。
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品格高洁
形神兼备地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这不仅仅是
写桂花浓郁的芳香,而是寄予了作者美好的心灵。
2.
词句是怎样通过议论表现桂花的特点的?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从这两句起直至歇拍,都是以议论的方式行文。这两句是议论的第一层。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这是议论的第二层。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是议论的第三层。“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四).
合作探究: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1.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托物抒情。作者借“桂花”表达了怎样的情志?
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
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桂花的品格和处
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
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
趣的自珍和自信。
2.
本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抑扬、衬托等手法的运用。②“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
七、作业:
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