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1教学目标
1、体会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2、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1、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3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我国第一位女性词人,古代第一才女,她就是——李清照。我们就通过学习她的两首词《鹧鸪天》和《永遇乐》来认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奇女子。
活动2【讲授】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1、提问:上一节课老师布置大家查阅有关李清照的资料。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李清照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归纳)
明确: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李清照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收藏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2、提问:李清照在文学上有什么成就?
明确:在中国文学史上极富盛名,后人对她评价颇高。李清照的词作,从数量看,较之其他名家也不算多,但几乎每篇都是精品佳作,是公认的宋词一大家。
3、提问:同学们能具体说说吗?
明确:(1)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著有《漱玉词》。
(2)李清照词的风格以婉约为主,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3)李清照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人称“婉约词宗”。
4、提问: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前期与后期有何变化?
明确:前期风格:格调清新、妩媚秀丽。后期风格: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教师归纳: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在李清照词中,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展示本课学习目标:1、体会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的表现手法。2、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活动3【活动】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1、一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学生轮流朗读,对一些字词正音、释义,教师点拨,学生齐声朗读。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疏: sh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碧:bì)。
梅定妒,菊应羞。(妒: dù, 羞: xiū)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冠:guàn,煞:shà)
2、二读:理解字词,读懂内容
自学指导:边默读诗词,边运用课下注释理解重点词,3分钟后看谁能正确理解诗词内容。遇到不懂的字句可以标记出来,与同桌交流,也可以举手问老师。(3分钟后)
提问:同学们对诗歌的字句意思完全理解了吗?有没有难以理解的字词?(补充注释)
明确:(1)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guān①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②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2)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shā①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à①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3)何事当年不见收:为什么。
3、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提问:第一句,是对桂花的描写,但这个描写其实蕴含着词人对桂花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就是全词议论的中心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什么,它同时也揭示桂花怎样的处境?
明确: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桂花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花色,但却有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它当时的处境就是,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疏远。
(2)提问:第二句中“浅”“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自是”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明确:这两个词原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用如动词了,意思分别是“与……比深浅”,“和……论轻重”。“自是”是一个到装的动宾结构,基本意思是,“肯定自己”或“认为自己是对的”。
(3)提问: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从修辞上说,词句前两个分句的“妒”“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从表现手法上看,三个分句“梅”与“菊”与“桂”形成对比映衬的关系,所以它用了衬托的手法。)
(4)提问:第四句,写对屈原的抱怨,实质上是突出什么?这句和词的上片哪句形成呼应关系?强调了一种什么现状?
明确:屈原是词人非常崇敬的诗人,所以这句表面上好像词人在抱怨屈原把那么多花草写进了自己作品,唯独没有收录桂花,似乎指责他太没有感情和思想,其实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桂花内质很美却外貌不扬的特点,和上片“情疏迹远第一流”呼应,强调了桂花那种不被世人关注的冷寂的处境。
(5)提问:“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用来拟人、对比的手法。梅花,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6)提问: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活动4【讲授】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提问: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2、提问: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明确: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有内在美,而那些徒有“浅碧深红”艳丽外表的花,没有内在美,不能称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还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补充: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
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词人通过对桂花的吟咏,由衷地表达了对桂花的无比赞美和崇敬。通过塑造了这一形象,让人了解到隐居君子高尚的德行情操,实际上也是词人隐退生活中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反映,也展现了李清照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
活动6【练习】课堂练习
当堂完成下列练习(填空)。(展示)
1、这首词的词牌是()。
2、词的上片盛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从首二句对桂花的正面描绘来看,这是由于桂花具有()的特点,下片中的“骚人”是指(),其《离骚》中多以香花作喻,却独不见收桂花。
(答案:鹧鸪天;色泽暗淡、芳香浓郁;屈原)
活动7【作业】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2、试结合词中桂花的形象,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1、略;2、答案:词人以浅碧深红的群花与桂花对比,以傲雪怒放的梅花、深秋独放的菊花作桂花的反衬,突出桂花形迹远山、色泽暗淡而馨香浓郁的形象特点,寄寓词人注重内在品性修养却不被人注目重视的淡淡幽怨的情怀。)
课件22张PPT。李清照词二首1、生平简介 李清照 (1084——1155)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2、文学成就 【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2、文学成就【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3、词作风格前期与后期的变化
后期风格:凄清深沉、苍凉悲楚。 这首《鹧鸪天》词是一篇盛赞桂花的作品。 在李清照词中, 咏花之作很多,但推崇某花为第一流者还仅此一篇。它与《摊破浣溪沙》同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鹧鸪天·桂花》
鉴 赏 【教学目标】
2、感知词人的内心世界。 3、把握李清照婉约词的特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所表达的情感,鉴赏词的表现手法。 一读: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疏: shū)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碧:bì)
梅定妒,菊应羞。 (妒: dù, 羞: xiū)
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冠:guàn,煞:shà)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二读:理解字词,读懂内容 ⑴画栏开处冠中秋: guàn,超出众人;居第一位。 冠:guān①帽子。例如,皇冠,衣冠整齐,冠冕堂皇。②形状像帽子或者在顶上的东西。例如,鸡冠,冠状动脉。
guàn①把帽子戴在头上(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例如,未冠(不到二十岁);沐猴而冠(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其实并不像)。②居第一位,冠军。例如,冠军赛,三连冠。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二读:理解字词,读懂内容 ⑵骚人可煞无情思:shà,极,很。 煞:shā①迷信的人指凶神。例如,凶神恶煞②极,很。例如,煞费苦心,煞有介事。
shà①结束,收束。例如,煞笔(写文章、书信等结束时停笔;文章最后的结束语。)煞尾(收尾;元曲套数中最后的一支曲子。)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提问:第一句,是对桂花的描写,但这个描写其实蕴含着词人对桂花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就是全词议论的中心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什么,它同时也揭示桂花怎样的处境?
明确: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桂花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花色,但却有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它当时的处境就是,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疏远。 (2)提问:第二句中“浅”“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自是”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明确:这两个词原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用如动词了,意思分别是“与……比深浅”,“和……论轻重”。“自是”是一个到装的动宾结构,基本意思是,“肯定自己”或“认为自己是对的”。 1、第一句,是对桂花的描写,但这个描写其实蕴含着词人对桂花的一个基本看法,也就是全词议论的中心观点,请问这个观点是什么,它同时也揭示桂花怎样的处境? 明确:这个基本观点就是,桂花虽然没有引人注目的花色,但却有无私奉献的内在美,它当时的处境就是,不被人关注,甚至被人疏远。 明确:这两个词原本是形容词,可是在这里用如动词了,意思分别是“与……比深浅”,“和……论轻重”。“自是”是一个到装的动宾结构,基本意思是,“肯定自己”或“认为自己是对的”。 2、第二句中“浅”“轻”是动词还是形容词?“自是”是什么结构的短语?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3、第三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从修辞上说,词句前两个分句的“妒”“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而从表现手法上看,三个分句“梅”与“菊”与“桂”形成对比映衬的关系,所以它用了衬托的手法。 明确:屈原是词人非常崇敬的诗人,所以这句表面上好像词人在抱怨屈原把那么多花草写进了自己作品,唯独没有收录桂花,似乎指责他太没有感情和思想,其实词人这样写只是为了突出桂花内质很美却外貌不扬的特点,和上片“情疏迹远第一流”呼应, 强调了桂花那种不被世人关注的冷寂的处境。 4、第四句,写对屈原的抱怨,实质上是突出什么?这句和词的上片哪句形成呼应关系?强调了一种什么现状?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5、“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提示:用来拟人、对比的手法。 梅花,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6、如何理解“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骚人”,指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所以作者抱怨他“可煞无情思”。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 【三读诗词,整体感知】
三读: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有人评价它说“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作者是怎样来突出桂花的品性的?请你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明确:这是一首咏桂词,以往的咏物词都以咏物抒情为主,而这首词却以议论入词,别开生面,主要通过层层议论来展现。 ①“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花当然是以红为美的。至于碧牡丹、绿萼梅之类,那就更为名贵了。这些都是桂花没有具备的。但是作者认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为重要。“何须”二字,把各种名花一笔荡开,突出了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断定她是“花中第一流”。【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②“梅定妨,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梅花既有妍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妒忌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画栏开处冠中秋”化用李贺诗句“画栏桂树悬秋香”(《金铜仙人辞汉歌》),热情赞美桂花堪在秋天的花卉中称首。 ③“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骚人”指的是屈原。屈原在《离骚》中,用褒扬之笔,列举了各种各样的香草名花,以比况君子修身美德,可是偏偏没有提到桂花。宋代的陈与义在《清平乐?咏桂》中说:“楚人未识孤妍,《离骚》遗恨千年。”意思和本词大体上是一致的,皆以屈原的不收桂花入《离骚》为憾事,以为这是屈原情思不足的缘故。屈原的人品和才德,是人所共同景仰的,这也包括作者李清照在内。对这位先贤的抱怨,更突出了作者对桂花的珍重。【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这些议论,既有正面阐述,又有通过拟人手法侧面烘托,更有批评屈原,为桂花正名,充分表现了桂花在词人眼中的形象――花中第一流、花中之冠。经过层层的议论,外貌不扬而内秀丰富,“情疏迹远”而品格高洁的桂花的形象特征就非常突出了。 (2)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提示: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有内在美,而那些徒有“浅碧深红”艳丽外表的花,没有内在美,不能称为花中第一流。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还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在议论的过程中,也表达了作者的情志。桂花的品格和处境就是作者的品格和处境。她对这种品格的自珍和自信,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志趣的自珍和自信。
这首词一反传统,以议论入词,又托物抒怀。词人通过对桂花的吟咏,由衷地表达了对桂花的无比赞美和崇敬。通过塑造了这一形象,让人了解到隐居君子高尚的德行情操,实际上也是词人隐退生活中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反映,也展现了李清照超凡脱俗的美学观点。【课堂总结】 当堂完成下列练习(填空)。 【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词牌是( )。
2、词的上片盛赞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从首二句对桂花的正面描绘来看,这是由于桂花具有(?????????????????????
)的特点,下片中的“骚人”?是指(????????),其《离骚》中多以香花作喻,却独不见收桂花。 鹧鸪天色泽暗淡芳香浓郁 屈原
1、背诵默写《鹧鸪天·桂花》。
2、试结合词中桂花的形象,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