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1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意境;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3.引导学生品味辛词的豪放风格。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辛弃疾、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能读懂浅易的宋词,但要深入理解一首诗,则有难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诗人经历对诗歌表情达意的影响。
2. 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意境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 引导学生鉴赏辛词的豪放、婉约兼具的风格。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青玉案 元夕 导入新课:
从以前学过的辛弃疾的诗歌入手,导入新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补充:了解作者,知晓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用,最终抱憾而终。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著有《稼轩长短句》,流传至今的词作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他的词继承了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把爱国词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满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还吸取婉约词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豪雄英伟之气为主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娈婉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词。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足以领袖一代,雄视百家”。他的词作长于用典。
活动2【活动】活动2
(二)问题探究:
1.词中的元夕具有怎样的特点?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
2、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
提示: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3、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提示: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他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
4、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正如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所写:“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
活动3【活动】活动3
第三教学板块――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梁启超认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活动4【活动】活动4
比较鉴赏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相同之处:都以元宵灯节为描写对象,但目的都不在表现节日的繁华热闹,渲染欢乐的气氛。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不同之处:辛词只写了今年元宵的盛况,没有回顾过去的元宵,而李词没有直接写今年元宵的繁华热闹,而重点回忆昔日元宵的盛况,因为二者立意不同,李词旨在表达身世之悲和家园之慨,而辛词则旨在表现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表达对奉行投降政策的南宋朝廷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人格。表现手法上,李词有今与昔的对比,也有我与人的对比;而辛词则只有世俗女子与“那人”的对比。
课件19张PPT。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名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北宋已沦亡十多年,出生地早已被金兵占领。他21岁时就在家乡组织了一支两千多人的起义队伍,投入抗金斗争。次年率领队伍参加耿京为首的农民起义军,任掌书记。之后,他建议耿京投归南宋,耿京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与南宋联系。当他南下时耿京被叛徒所杀,义军溃散。他在归途中得知此事,率50多人闯入金营,生擒叛徒,解至建康献
给宋高宗。从此,在南方任事,将恢复中原
的希望寄托在南宋统治者身上。到南方后,
先后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滁州知州、江
西提点刑狱、湖北湖南转运副使、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后被免职,闲居江西上饶。1187年,又被起任福建提点刑狱,代理安抚使。后又被谏官弹劾罢官,回上饶,徙居铅山。一住八年,1203年,起用为绍兴知州,兼浙东安抚使,知镇江府。1207年,回到铅山,9月病卒。
他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一直存在对金妥协和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和战之争。辛弃疾是主战派,有出将入相之才,智勇兼备,一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力主恢复,矢志不渝。但南宋小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对主
战派多般排挤打击,对辛弃疾这样的爱国
志士,始终不敢放手使用,使一生不得重
用,最终抱憾而终。 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成就 ▲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
▲他流传至今的词作计有620多首,数量居两宋词家之冠。
▲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成就青 玉 案 元 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问题一:上片描写了元宵佳节怎样的场面?主要从哪些方面展开具体描写的?采用了什么方法?(链接) 问题二:下片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从哪些方面来写?表现了她们各自怎样的特点? (链接) 问题三:你觉得词中的“那人”是作者的意中人,还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要借此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链接) 明确一: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花千树”夸张手法写花灯之多,“星如雨”用比喻手法写烟花之盛,“宝马雕车”写观灯的贵族女性的华贵,“香满路”写观花灯和烟花的贵族女性之众多。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用动、转、舞三个动词写舞灯之欢。运用了铺陈手法,渲染元宵节的热闹气氛。
花千树(花灯之多)
星如雨(烟花之盛)
香满路(贵族之众)
动转舞(舞灯之欢)
(返回) 明确二:一是写盛妆的贵族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
写贵族女子,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她的服饰,她们戴着蛾儿、雪柳、黄金缕,表现她们妆扮的华贵和高贵的身份。二是写她们的欢声笑语,用“笑语盈盈”表现她们节日之欢。三是写她们纷纷离开后,衣香还在空中飘散。通过这些描写,进一步具体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写“那人”着墨不多,既没写她的服饰,也没有写她的表情,只写了她所在的环境,是一个僻静的角落。但我们可以想象到她的表情,感受到她的品性,作者就是要表现她的自甘淡泊,不同流俗。(返回) 题临安邸 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明确三:当时祖国的半壁江山处在侵略者铁蹄的蹂躏之下,但南宋小朝廷置沦陷的中原故土于不顾,夜夜笙歌,醉生梦死,偏安江南一隅,对力主恢复中原的爱国志士排挤打击。作者在《青玉案》一词中借盛妆丽服、一夜狂欢的贵族女子讽刺歌舞升平、不思恢复的南宋朝廷,借“那人”表明自己不愿与主和派同流合污的政治立场和自甘淡泊的理想人格。(返回)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本词主旨:问题:这首词在描写和抒情上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风格?
明确:
1、托寓手法。借对元宵盛况的描写,表现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格,寄托作者不同流俗的理想人格,表明不与媚敌求荣的主和派同流合污、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2、善于铺陈。从花灯之多、烟花之盛、游人之众、舞灯之欢等方面表现元宵佳节的繁华热闹。
3、对比手法。将世俗之人在元宵佳节上的表现与“那人”的表现进行对比,表现了“那人”自甘淡泊、不同流俗的品性。
4、豪放、婉约兼具。写的是元宵灯会的盛况,写花
灯、烟花、龙灯,写贵族妇女的盛妆丽服和欢声笑
语,形式上是婉约的。但表达的是不同流俗的政治
理想,可谓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对比阅读 辛弃疾《青玉案》和李清照《永遇乐》都是写元夕的,试比较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方法上的异同。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招、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 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比喻、白描、对比、渲染等多方面的对比(今昔、他人与我、乐与悲)以乐写哀等。作业布置1.背诵默写《青玉案 元夕》。
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