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青玉案
元夕》这首词出自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第16课“辛弃疾词三首”,是一篇基本阅读课文。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唐诗宋词,重点是感受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要求能够在诵读涵咏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理解作品的情感美、形象美和语言美。《青玉案 元夕》是辛弃疾的代表作,塑造了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这个女性形象在花间派以来的文人词里很少见,在诗歌题材开拓上有典型意义。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她,值得仔细品味。本词表面上看是一首爱情词,然而别有寄托,寄托了词人的身世之感。
2学情分析
现在的高中学生逐渐远离了文学经典,很难再被一首首古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虽然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由于人生阅历较浅,对诗歌不能有深刻的理解,诗歌逐渐淡出学生阅读视野,平时课外也极少阅读诗歌作品,鉴于此,语文老师有责任通过课文的详细讲解,让学生与古典文学走得更近。高二学生阅读视野受限,性情单纯,如何向他们描述复杂的诗歌情感应作为教学引导的重要部分。《青玉案》看似爱情诗歌,其实不只是爱情诗歌,如何让学生突破这层认识,必然需要一个良性的引导和启迪。在教学中要多点拨、多鼓励,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逐步体会诗歌的博大精深。
3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2.合作探究“那人”的形象特点和多重解读。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品味词中的重点句子,通过导学案巩固学习成果;
2.结合辛弃疾的个性及时代背景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1.把握“那人”的形象;
2.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介绍导入
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元宵。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也是与情人相会的时机。那在某个元宵之夜,辛弃疾是如何度过?我们今天来学习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元夕是题目,即元宵。可能在我们的印象中,辛弃疾是一个爱国词人,有雄心壮志的人,但他也有他的儿女情长。集体朗读,看看辛弃疾在元宵之夜做了什么事?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一、学生朗读,把握内容。
1.说说你印象最深刻的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此词中广为人知的一句。辛弃疾在元宵夜寻人。全词以寻找那人为线索来展开。
2.诗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到哪里去寻?
在人群中寻,在元宵灯会上寻。
3.词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元宵灯会的?请读出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二、分析词的上片。
4.上片中,词人从哪些角度(调动了哪些感官)对元宵的夜晚展开具体描写?
视觉:灯火(花千树)、烟花(星如雨)、宝马雕车、玉壶、鱼龙舞。——灯火灿烂、一派奢华
嗅觉:香满路。——香气袭人。
听觉:凤箫。——载歌载舞。
5.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收到怎样的表达效果?
(1)比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星如雨,把灯火比作千树花,把烟花比作漫天的星光。形象地写出了元宵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夸张。如:花千树、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突出强调灯会的壮观和元宵夜一派奢华的景象。
(3)通感。如:香满路。香味是由人的嗅觉感知,说它满路,视觉触觉都可感知。把抽象的香具象化了,突出香气袭人。
6.词人给我们描绘的元宵夜有什么特点?——热闹繁华、流光溢彩
(读上片)
三、分析词的下片。
7.词人在这样的元宵灯会上有没有找到那人?遇到了什么人?
没有。遇到了一些打扮漂亮的女子。
从哪些方面来写?
从服饰、欢声笑语、衣香三方面。
怎么漂亮法呢?
头戴蛾儿、雪柳,身穿金黄色丝缕,在灯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尽态极妍。
除了漂亮之外还有什么吗?
她们成群结队,一路欢声笑语,幽香四溢地从人们身旁走过。
8.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只看到这些打扮入时的美人们,却不见那人。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一回首,找到了。那人在哪?灯火阑珊处。
9.灯火阑珊应该怎么理解?灯火很少,应该是在人群稀疏的地方。
(春意阑珊:将尽。意兴阑珊:衰减)
四、人物形象
1.词人在千百度的寻找和望眼欲穿的等待后终于找到了那人,那么是怎样的一个人让词人倾注了无限深情?读下片,思考。
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的人群,宁愿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可见她又有一点甘愿孤独,自甘寂寞。以前的女子常年在家,展现自己时一般以外貌吸引人,借外人的评价来形成自己的名声,特别是在元宵夜出来交谊,更要展现自己美好的一面。但那人却躲在偏僻的地方,没有尽态极妍,说明她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与那些观灯人的追求不同,可见她不随流俗,淡泊。
2.词人要寻的那人在灯火阑珊处,为何前面还要写欢闹元宵的场景?写那么多观灯的女子起到什么作用?
(1)对比。一夜鱼龙舞的狂欢与灯火阑珊处的冷落形成对比。
铺排,大力渲染元宵佳节欢乐热闹的气氛,就是为了突出那人与众不同的形象。这些环境都是为那人而设,倘若没有那人,一切的存在便失去意义。
(2)反衬。以笑语欢快、浓妆艳抹的女子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活动3【活动】讨论探究
一、多元解读“那人”
(一)立于灯火阑珊处的她遗世独立,不合流俗,清寂中流露出几许苍凉。这样的女子才是词人苦苦追寻的人。如何理解那人?那人指什么?
1.意中人。词人努力地多次地寻找,经历无数的艰辛劳苦,直到回首那零星灯火的暗处,才发现她就在那儿,一直在自己身后。如此近的距离,也许他们曾经多次擦肩而过,只是词人未能及时发现。最后找到了,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言情词的角度来看,那人是词人的意中人。
2.这首词仅仅在写爱情么,还能有一些更深入的理解。
词中没有正面描写那人,我们来想象一下那人的形象。可以从前面描写的美女的反面去推测。在金银装饰边,那人应该是淡妆素裹,天然本色;在扑鼻暗香里,那人应该是不施脂粉,洗净铅华;在盈盈笑语中,那人应该是矜持端庄,不拘言笑。但是,这样的一个女子却吸引辛弃疾千百度的苦苦追寻,说明她打动词人的是她的品格。这种品格就是孤傲清高、不入流俗/不随波逐流,志怀高远。词人追寻那人,实际上就是在追寻那种品格。那人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想人格或理想境界。词人追求一种高洁、淡雅的美,对那些美女们的浮华的美,则是鄙弃的态度。
既然是她的品格吸引词人,说明这种品格是符合词人的要求,可以说是词人把内心追求的理想人格寄托在那人身上。这是一种托寓的手法。托,即借助某种东西,寓,即寄寓,把情志寄托在某物某人上。
3.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这首词读起来是细腻婉约。这首词表面婉约,但主题深刻豪放。对那人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借助鉴赏诗词的重要方法,知人论世。
了解背景。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此时的南宋统治者偏安于江南,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在对金问题上,辛弃疾是主战派,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力收复失地,统一中原。
那么词人能否实现他的志向?不能,当时的朝廷长期由主和派把持朝政,所以辛弃疾一直被排挤被打击,空怀壮志却无路请缨。联系这首词,词中描写的元宵灯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达官贵人们,甚至百姓仍是“笑语盈盈”,不受国难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词人要寻找的是什么样的人?同样为国家忧虑,不愿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人。在词中唯一无法加入欢乐观灯大军的只有“那人”。作者正是借对那人的追求,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那人是作者的政治寄托,自我写照。词人无法改变现状,只有洁身自好,在心境里另辟一块灯火阑珊的单纯天地。
(二)那人可以象征某些东西,可以是实际存在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单纯从这三句话,如何理解那人?
4.理想、梦想。心中有个雏形,盼望与之相遇,经过无数次寻觅,最终找到了。
5.爱情、亲情、友情,一切喜欢的珍视的东西。也许它离你不远,但需要不断地用心寻找。
6.人生境界。王国维为什么把它理解为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路上总会茫然,需要你坚持下去。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虽然饱受摧残但决不后悔,仍要继续坚持。第三,在寻找的过程中可能会走很多弯路,但只有经过千百次的探索后,灵感突然迸发,豁然开通,最终才能有所收获。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坚持,一个是顿悟,要有充足的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二、主题:通过写在繁华热闹的元夕之夜寻觅那人,寄寓了词人不随波逐流,自甘淡泊,安于寂寞的高洁人格,表明作者的抗战立场。
活动4【讲授】教学板书设计
活动5【练习】课堂练习
1.《青玉案·元夕》的作者辛弃疾,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朝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词人。他是__________派的代表词人。诗歌风格_________。
2.《青玉案·元夕》中“青玉案”是__________,“元夕”是____________。
3.“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即___________。
4.“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一句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展现了一幅元夕夜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
活动6【测试】课堂检测
5.“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从_________觉、_________觉、_________觉等角度描写了看灯的妇女。蛾儿是指________。
6.“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写出了主人公追寻时__________的精神。
7.“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的失望和__________的喜悦。
8.《青玉案·元夕》中作者借“灯火阑珊处”的“那人”,暗示自己不__________,不__________,__________的孤高性格。
活动7【作业】课后作业
9.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表现手法和立意上的异同。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齐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