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3)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41: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词作的背景,在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理解作品思想内涵;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手法;
3、把握“那人“的形象;体会词人的情感,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古典诗词,对辛弃疾不乏了解,他的词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但这首词婉约其表表豪放其中的风格,将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愉悦。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通过研读文本,理解文中“那人”的寓意,体会词人情感。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把握“那人“的形象形象。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课前预习
古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作,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青玉案元夕》是其中的杰作。词作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通宵欢乐、热闹非凡的景象。上阕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阕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盛装丽人,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其实,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有着作者自身的影子,或者说这简直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于是理解、品味词中千古名句的含义,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写法便是学习的主要目标。
布置学生预习:
1.对照注解熟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收集学过的或者熟悉的有关辛弃疾的名句。
3.了解王国维的三个境界。
4.熟读成诵。
活动2【导入】辛弃疾名句知多少?学生展示课外收集结果(演示文稿2)
①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③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④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
活动3【导入】介绍作者——知人论世话稼轩(演示文稿3)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代表,是两宋豪放词派的代表,是宋词的集大成者。有《稼轩长短句》。他的词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风格,把爱国词的创作推向顶峰。他的词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充满着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同时辛弃疾也吸取婉约词的蕴藉细腻的长处,兼容众体,吸取各家之长,在以豪雄英伟之气为主调的同时,也不乏妩媚、清丽之作,兼有俚俗幽默之调,形成以豪放沉郁为主调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活动4【讲授】赏读文本——初读
齐读全词,说说你印象最深的词句(学生解说)。
千古名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演示文稿4)
活动5【讲授】赏读文本——品读
相关问题显示(演示文稿5),让学生阅读文本,寻找答案:
1、词句着力刻画的形象是谁?——那人。
2、“那人”是怎样一个人?诗人是怎么描写的?
“那人”是词人着力刻画的抒情形象,她寄寓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情感。作者为什么要刻画这个形象,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应该引导学生理解。
3、词人说“众里寻他千百度”,怎么寻?在哪里寻?
4、“东风夜放花千树”化用了谁的诗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化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花千树、星如雨”,把烟火比喻成花、星,形容烟花之盛。这写出了元宵夜彩灯的繁华景象。
5、“宝马雕车香满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含蓄而又生动。
总结上片:元宵灯节的盛况——花灯之多、车香满路、烟花之盛。(板书)
6、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下片中出现了两类人,主角是谁?在极尽狂欢闹元宵的人堆里吗?作者为什么要写极尽狂欢闹元宵的热闹场面?
渲染,烘托,反衬。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主人公。
①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
②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
总之,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7、“那人”。那人在哪里?请想象一下诗人寻找那人的焦急情态(学生思考回答)。
——词人在火树银花的热闹人堆里寻:华丽的香车宝马来来往往,然而“过尽千帆皆不是”,诗人焦急的目光追随戴着亮丽饰物的美人们的脚步,她们个个面挂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曲中人尽,“那人”还是不见。词人简直要绝望了。正在伤心绝望之际,词人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零落、人群稀疏的地方。
此刻词人的心情——狂喜、欣慰。从词人寻他千百度的焦急里,我们不难看出词人对那人倾注了无限深情。
8、“那人”是怎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演示文稿6)
她是词人的意中人。她是一位高贵的女性。她与众不同、非同一般。她躲开了狂欢极乐的人群,独自一人在灯火稀疏的冷僻处,有一点孤独,又自甘寂寞,不同流俗。写出一位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独在“灯火阑珊处”的女性形象。“那人”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
9、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
活动6【讲授】赏读全文——研读
1、词人为什么对“那人”如此一往情深呢?这首词真是爱情词吗?
启发:既然说“那人“与众不同、非同一般,那么当时众人、流俗又是怎样的呢?词人对这位冷美人如此倾心,有没有寄寓别的什么意思?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鉴赏呢?(难点之一,点拨)——知人论世品诗词。
2、这首词作于什么时候?诵其词、知其人、论其事(演示文稿7)
①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
②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
③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
这首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所以才“众里寻他千百度”。
国难当头,朝廷只顾偷安,人们也都“笑语盈盈”,有谁在为风雨飘摇中的国家忧虑?作者寻找着知音。那个不在“蛾儿雪柳”之众、却独立在灯火阑珊处,不同凡俗、自甘寂寞的美人,正是作者所追慕的对象。有没有这个真实的“那人”存在?我们只能猜测,与其说有这个人,不如说这也是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又不肯与苟安者同流合污的自我写照。在这首词中,诗人寄托了他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既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卞州”([宋]林升《题临安邸》)的谴责,又有杜牧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的忧虑,更有“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的痛苦。辛弃疾是宋代的一个文能治国,武可杀敌的人才!郭沫若的对联对辛弃疾做了很好的概括:“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只可惜生在朝野萎靡泄沓的南宋時代,报国杀敌雄心无法实现,只有借诗词以抒发愤慨愁恨,借“那人”表达自已不愿隨波逐流,自甘寂莫的孤高性格。
到此,我们终于明白,“那人”就是抒情主人公的意中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不同流俗、志怀高远。
3、以美人自喻,这种托寓的写法我们早已熟悉,原来学过类似的诗歌吗?
张籍《节妇吟》、朱庆馀《近试上张籍水部》中还珠垂泪的节妇和妆罢问夫婿的新娘就是自喻。这种写法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以香草美人自喻,喻高洁的品性和与众不同的理想追求。
4、诵读小结:
上片写元夕狂欢之景;下片灯火阑珊之处。
元夕之景:花——灯火;星——烟花;宝马雕车——车马。
凤箫(音乐、花灯);玉壶、鱼龙——花灯
元夕之人:盛妆艳服、笑语盈盈的美人;灯火阑珊、孤独寂寞的那人。
5、再读全词,你认为这首词应该是婉约词还是豪放词呢?(演示文稿8)
兼具婉约、豪放两种风格。从文本的行文方式看,与传统的婉约词并无二致。但从所寄托的内容主题看,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含着一股阳刚之气。这是豪放词的特点。此词寄劲于婉,寓刚于柔,婉约其表而豪放其中。
活动7【活动】拓展延伸
1、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演示文稿9)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2、王国维读此词得到了什么感受?
王国维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指的是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经过艰苦奋斗,目标终于达到。这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当然也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这首《青玉案 元夕》,读了之后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活动8【练习】课堂检测:这首词写了什么?请简要概述。(演示文稿10)
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偏安于一隅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托寓了词人不同流俗,志存高远的高尚品格,坚持抗敌报国的正义立场。
活动9【作业】布置作业(演示文稿11)
1、背诵全词,完成课后练习第三、四题。
2、“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你喜欢哪一种境界?为什么?”写成一篇感想。
活动10【活动】附板书设计: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上片:元夕狂欢之景(倾城狂欢)——现实写照(世人)
下片:灯火阑珊之处(自甘寂寞)——自我写照(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