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5)

文档属性

名称 16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5 23:4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应掌握的基础知识
铺陈、渲染的手法
比喻、借代、衬托等修辞手法
古典意象的积累
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能整体阅读古诗词,把握诗词的基本含义
通过意象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
名句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理解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以及自甘寂寞,不同流俗的高尚品格。
2学情分析
《唐诗宋词元散曲》属于选修教材,按照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及不同流派来设计课时,能使学生对唐诗宋词元散曲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为高中阶段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本课为《辛弃疾词三首》,通过三首不同风格的诗词来介绍辛弃疾的词,着重在于诗人经历及时代背景对其诗词主题及风格的影响。
高二学生对于古典诗词已有一定积累,应能通过整体阅读把握诗词大意,但鉴赏诗词的能力还只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不知道如何将鉴赏诗句与理解诗词主题相结合。(4)班学生基础较好,学习态度认真,可将内容讲深讲透,(3)班学生基础较差,有些内容不必深究,在诵读、背诵方面可加强督促。
3重点难点
对“那人”的象征意蕴的理解
知人论世,诗人经历及时代背景对诗歌主题的影响。
意象的积累及手法的鉴赏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解词释句,整体感知。
朗读、背诵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处,
举手提问,教师正音,并巡回答疑。
2.强调重点词语的意思。
3.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请用几句话概括。
提示:花灯闪亮,烟花怒放,流光溢彩,舞鱼舞龙,万人空巷,美女云集,摇曳多姿,热闹非凡。在这样一个元夕夜晚,诗人寻找着她的意中人,多次苦苦寻找而不得,正失望时,猛一回头,却发现那心爱的人正在灯火寥落之处。
活动2【讲授】(二)品味语言,鉴赏形象。
1、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作者词中的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小组讨论)
对比《诗经
郑风
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提示;主角是“灯火阑珊处”的伊人。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2、“那人”形象有何象征意蕴?(分析“美人”意象的象征意蕴)
(1)小组讨论,找出以前学过的关于“美人”的诗句。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苏轼《赤壁赋》)
点拨:“美人”作为一种意象,已成为理想的象征
3、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讨论,归纳)
提示:风鬟雾鬓的盛妆丽人纷纷走过,却都不是其意中关切之人,分明已没什么希望了,却忽然看到,在那一角残灯下,正是自己在千千万万人中所寻找与等待的那个,原来她在这冷落之处,也似有所待。“那人”是一个自甘孤独、寂寞和不同流俗的人。“那人”是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词人对他的追求,怜其“幽独”,其实“别有怀抱”,含蓄的表达了词人自己不愿随波逐流的美好品格。
活动3【讲授】(三)知人论世,理解主题
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罪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活动4【讲授】(四)学习表现手法,分析表达效果。
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都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极为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
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提示: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而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后者的可贵。
本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试分析。(小组讨论)
(1)用盛妆艳服的丽人来反衬孤高脱俗的美人。
(2)词的开头写灯火辉煌的场景,对那些“笑语盈盈”的观灯妇女来说是正衬,而对孤高的“那人”来说则是反衬。灯火越热闹,越见“那人”孤高的性格。全词十三句,用做反衬的句子有九句,而写主要人物形象的,却只有四句。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活动5【活动】五.延伸探究
王国维就曾把本词的最后一句话认为是做学问的最高境界,这三大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间词话》)请你结合具体的人事谈谈自己对王说的理解
提示: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故迷惘、执着、顿悟,成功之道无出其右也。
活动6【讲授】六.课堂小结
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和分析,到此我们已经明白了辛弃疾所写的“那人”实际上就是作者的一个影子,写出了作者自己的孤独、寂寞、清高、脱俗。这节课也同时教会了我们一种众星拱月的写作手法,也就是用不同的景致事物衬托所写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