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
A.表示数量的多少 B.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C.既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D.以上答案都不正确
2.下列哪一种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适合( )。
A.1-6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 B.南京和哈尔滨月气温变化情况
C.2010-2016联想电脑销售情况 D.统计我国陆地各种地形情况
3.小明和小军骑自行车在同一条路上从A地出发到B地,他们离出发地的距离s(km)和行驶时间t(时)时间的关系如图。对于图中的信息有不同的说法:
(1)他们都行驶了18千米;(2)小明比小军晚出发了0.5时;(3)小明在途中停留了0.5时;(4)小军的速度是9千米/时。以上说法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D.4
4.《宋史司马光传》中记载: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下面图( )比较符合故事情节。
A. B. C. D.
5.下图左图是水滴进玻璃容器的示意图(滴水速度相同),下图右图表示的是容器中水的高度随滴水时间变化的情况(图中刻度、单位都相同)。下列对应中正确的是( )。
A.(a)-(h) B.(b)-(g) C.(c)-(f) D.(d)-(e)
二、填空题
6.下图是利润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第( )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数额增长得较快。
(2)第二门市部( )年上缴利润的数额增长得最快。
(3)( )年两个门市上缴利润的数额最接近。
7.如图是甲、乙两车的行程图,认真观察后填空。
(1)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千米。
(2)出发以后,( )时整两车相距最近;9时整,两车相距( )千米。
(3)甲车在路上停留了( )小时。
(4)到12时整,甲车行驶的路程是乙车的。
8.先看图,再完成下面的填空。
(1)纵轴上一格表示( )件。
(2)( )月毛衣和衬衫的销售量最接近,( )月毛衣和衬衫的销售量相差最大。
(3)下半年共销售衬衫( )件,平均每月销售毛衣( )件。
(4)毛衣和衬衫销售总量最多的是( )月。
9.下面是甲、乙两车的行程图,认真观察后填空。
(1)甲车在路上因故障停留了( )小时。
(2)9时整,两车相距( )千米。
(3)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 )千米。
10.下面是一辆公交车从起始站至终点站的行驶过程中乘客乘车情况统计图。
(1)从图中可以看出,第( )站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一样多,第( )站下车乘客最多。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起始站有( )位乘客上车,终点站有( )位乘客下车。
(3)这辆公交车上这一趟最多的时候有( )位乘客。
11.某出租车公司收费标准如图所示,如果李老师乘此公司出租车去展览馆花了44元钱,那么展览馆距他上车点最远可达( )千米。
12.容量为200升的水箱上装有甲、乙两根进水管和一根丙排水管,先开甲、乙两根进水管同时向水箱内注水,再由乙进水管单独向水箱内注水,最后由丙排水管将水箱里的水排完,水箱中储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信息填空。
(1)水箱内原有( )升水,到第( )分钟时水箱注满。
(2)甲进水管每分钟进水( )升,乙进水管每分钟进水( )升,丙排水管每分钟排水( )升。
13.如图1所示:一个黑色小球(用点P表示)以每秒2厘米的速度,从直角梯形的顶点A出发,沿着梯形ABCD的边匀速移动,先后途经B点、C点和D点,最终又回到A点。在点P移动的过程中,以P、A、B三点为丁点的三角形的面积也在不断变化。图2的统计图记录了点P移动时间和三角形PAB面积的变化情况。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2中的a是( )平方厘米,c是( )平方厘米。
(2)图1中梯形ABCD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三、判断题
14.折线统计图,主要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不能看出数量的多少。( )
15.为了统计商场去年各月电脑的销售数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
16.某医院要反映每天的疫苗接种人数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
四、作图题
17.AQI是环境空气质量指数的缩写。其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以下是五年级张梅同学上网查到的2022年和2023年大同市1—5月份,每个月空气质量最差一天的AQI数据。
大同市2022年和2023年1—5月每月空气质量最差一天的AQI数据统计表
1月份 2月份 3月份 4月份 5月份
2022年 270 122 117 147 67
2023年 187 472 482 364 167
大同市2022年和2023年1—5月每月空气质量最差一天的AQI数据统计图
从每月空气质量最差的一天的角度思考,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任务1:根据以上统计表把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任务2:观察你绘制的统计图,回答下面问题。
①两个年份空气质量指数相差最大的是( )月份,相差最小的是( )月份。
②2022年1—5月份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是( )月份,2023年1—5月份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是( )月份。
③你认为哪一年1—5月份的空气质量比较好?写出你的推测理由。
五、解答题
18.下面的统计图表示某年10月份前7天甲市和乙市每天的最高气温情况。
(1)甲市和乙市( )月( )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 )月( )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小。
(2)乙市( )月( )日到第二天的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
(3)10月1日至7日,乙市平均最高气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从图中你还能知道哪些信息?(至少写出两条)
19.中国自主研发的某品牌汽车近几年销售量情况如下图。燃油汽车销售量有整体下降的趋势,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有整体上升的趋势。
(1)将统计图补充完整。
(2)2023年,该品牌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一共销售了( )万辆。
(3)( )年,该品牌两类汽车的销售量差距最小,相差( )万辆。
(4)( )年到( )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上升最快。
20.下面是某小学2017~2021年男、女生患近视情况统计表。(单位:人)
(1)请将下侧折线统计图补充完整。
(2)根据你绘制的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个你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解答。
(3)根据统计图,你认为这所小学患近视的人数呈怎样的变化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你的建议。
21.小明生病输液,输液前瓶中有药液250毫升,输液器包装袋上标有“15滴/毫升”。输液开始时,输液速度为90滴/分钟,输液10分钟时小明感觉身体不适,立即调整了输液速度(调整的时间忽略不计)。整个输液过程中,瓶中药液剩余量与输液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1)输液10分钟时,瓶中药液剩余量为( )毫升,调整输液速度后,输液速度为( )滴/分钟;
(2)求小明从输液开始到输液结束所用的时间。
《(培优篇)五年级暑假分层作业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含解析)-2024-2025学年下学期小学数学苏教版》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答案 C B B D D
1.C
【分析】折线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条形统计图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点睛】考查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2.B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据此选择即可。
【详解】1-6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2010-2016联想电脑销售情况、统计我国陆地各种地形情况用条形统计图比较合适,南京和哈尔滨月气温变化情况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比较适合。
故答案为:B
3.B
【分析】(1)两人都是从A地到B地,所以两人都行驶了18千米;
(2)小明出发的时间是0时,小军出发的时间为0.5时,用小军的时间减去小明的时间即可求出小军比小明晚出发的时间。
(3)小明在0.5到1时一直保持在同一个千米数,这表示小明在中途停留了1 0.5=0.5(时),据此解答;
(4)小军从0时出发,2时到,所以行驶的时间为2 0.5=1.5(时),路程为18千米,用路程÷时间=速度,求出小军的速度即可。
【详解】两人都行驶了18千米,故题目(1)说法正确;
0.5 0=0.5(时),所以小军比小明晚出发了0.5时,故题目(2)说法错误;
1 0.5=0.5(时),所以小明在途中停留了0.5时,故题目(3)说法正确;
2 0.5=1.5(时)
18÷1.5=12(千米/时),所以小军的速度是12千米/时,故题目(4)说法错误;
所以正确的说法有2个;
故答案为:B
4.D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水缸里原有一部分水(未满),玩耍的孩童落入水缸中,水已没过孩童头顶,这时水缸内的水位会上升,司马光急中生智,举起一块大石头砸破水缸,水流出后,孩童得救。此时水位会迅速下降。据此对照下面四幅图进行比较即可。
【详解】
由分析得:比较符合故事情节。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5.D
【分析】在只有容器不同的情况下,容器中水高度随滴水时间变化的图象与容器的形状有关。先根据容器的上下的大小,判断水上升快慢和对应的图象,再对题中的每一种结论进行判断。
【详解】A.由于容器的形状是规则容器,所以水的深度随时间的变化也是均匀的直线,时间和水的高度的商应该是固定值;所以(a)对应(h)是错误的;
B.由于容器的形状是规则容器,所以水的深度随时间的变化也是均匀的直线,时间和水的高度的商应该是固定值;但比较(f)和(g)两幅图,(f)的起始高度低一些,更适合对应(b)的图形,所以(b)对应(g)是错误的;
C.由于容器的形状是下宽上窄,所以水的深度上升是先慢后快.表现出的图形为先缓,后陡,所以(c)对应(f)是错误的;
D.由于容器的形状是下窄上宽,所以水的深度上升是先快后慢.表现出的图形为先陡,后缓,所以(d)对应(e)是正确的;
故答案为:D
【点睛】主要考查了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能根据实际和图象上的数据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6.(1)二
(2)2018
(3)2018
【分析】(1)观察统计图,哪条折线竖直方向上的变化较快,哪个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数量增加就较快。
(2)分别计算每两年之间增长的利润的数额,比较大小,即可得出哪一年该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数额增长得最快。
(3)两个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数额最接近,找出统计图中相交的点判断出年份,从图中可以看出,2018年两条折线上的数据比较接近重合,即可解答。
【详解】(1)第二门市部上缴利润的数额增长得较快。
(2)22-20=2(万元)
62-22=40(万元)
100-62=38(万元)
120-100=20(万元)
2<20<38<40
即第二门市部2018年上缴利润的数额增长得最快。
(3)2018年两个门市上缴利润的数额最接近。
【点睛】本题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需要看懂统计图,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解答。
7.(1)70;(2)10;70;(3)1;(4)
【分析】(1)根据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用350÷(12-7)即可求出乙车的平均速度。
(2)通过观察整点时,哪两个折线点最近,则对应的整点两车相距最近;9时整,乙车走了140千米,甲车走了70千米,用(140-70)即可求出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3)实线表示甲车,观察哪个时间段,折线处于平稳状态,也就是甲车停留的时间段;
(4)根据求一个数占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则用280÷350即可求出甲车行驶的路程是乙车的几分之几。
【详解】(1)350÷(12-7)
=350÷5
=70(千米/时)
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70千米。
(2)140-70=70(千米)
出发以后,10时整两车相距最近;9时整,两车相距70千米。
(3)甲车从8点停到9点,
9-8=1(小时)
甲车在路上停留了1小时。
(4)280÷350=
到12时整,甲车行驶的路程是乙车的。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8.(1)100
(2) 10 7
(3) 4300 500
(4)11
【分析】(1)观察统计图上纵轴的数据可以发现,纵轴上一格表示100件。
(2)10月份毛衣的销售量为650件,衬衫的销售量为700件,销售量最接近;7月份毛衣的销售量为100件,衬衫的销售量为1000件,销售量相差最大。
(3)下半年衬衫每月的销售量分别为1000件、900件、800件、700件、500件、400件,把这些数据加起来即可求出共销售衬衫多少件;同样的方法求出毛衣的销售总量,用销售总量除以6即可求出平均每月销售毛衣多少件。
(4)分别计算每个月毛衣和衬衫的销售总量,继而找出最多的月份。
【详解】(1)纵轴上一格表示100件。
(2)10月毛衣和衬衫的销售量最接近,7月毛衣和衬衫的销售量相差最大。
(3)1000+900+800+700+500+400=4300(件)
(100+200+400+600+900+800)÷6
=3000÷6
=500(件)
下半年共销售衬衫4300件,平均每月销售毛衣500件。
(4)7月:1000+100=1100(件)
8月:900+200=1100(件)
9月:800+400=1200(件)
10月:700+600=1300(件)
11月:900+500=1400(件)
12月:800+400=1200(件)
1400>1300>1200>1100,则毛衣和衬衫销售总量最多的是11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观察统计图,从图中找到需要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1)1
(2)60
(3)60
【分析】(1)由折线统计图可以看出,甲车在8:00~9:00之间路程没有变化,说明甲车在路上因故障停留了1小时;
(2)9时整乙车行驶的路程是120千米,甲车行驶的路程是60千米,用乙车行驶的路程-甲车行驶的路程,即可解答;
(3)根据速度=路程÷时间,用乙车行驶的路程÷时间,即可求出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的速度;据此解答。
【详解】(1)9时-8时=1(小时)
甲车在路上因故障停留了1小时。
(2)120-60=60(千米)
9时整,两车相距60千米。
(3)12时-7时=5(小时)
300÷5=60(千米)
乙车平均每小时行驶60千米。
【点睛】本题是考查如何从折线统计图中获取信息,并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进行有关计算等。
10.(1) 五 六
(2) 4 7
(3)21
【分析】(1)观察两条折线在哪个地方有交点,就在对应的站点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一样多;观察下车的折线的最高点在哪个站,对应的站下车乘客最多。
(2)观察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即可,实线表示上车情况,虚线表示下车情况。
(3)根据图示算出各站点车上的人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五站上车乘客和下车乘客一样多,第六站下车乘客最多。
(2)从图中可以看出,起始站有4位乘客上车,终点站有7位乘客下车。
(3)起始站:4人
第一站:4+6=10(人)
第二站:10+7-5=12(人)
第三站:12+9-6=15(人)
第四站:15+10-4=21(人)
第五站:21+13-13=21(人)
第六站:21-15+11=17(人)
第七站:17-7+4=14(人)
第八站:14-5+3=12(人)
第九站:12-6+2=8(人)
第十站:8 7=1(人)
车上最多有21人。
【点睛】此题考查的目的是理解掌握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并且能够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11.17
【分析】从图中可知出租车的收费标准:3千米及3千米以内收费9元;超过3千米的部分,行驶(9-3)千米收费(24-9)元,根据“单价=总价÷数量”求出这部分每千米收费2.5元。
已知李老师乘出租车共花费44元,44元>9元,所以分两段收费:
第一段:行驶3千米,收费9元;
第二段:超过3千米部分收费(44-9)元,每千米收费2.5元,根据“数量=总价÷单价”,求出这一段行驶的路程;
最后把这两段行驶的路程相加,即是展览馆距他上车点最远可达的距离。
【详解】超过3千米的路程,每千米收费:
(24-9)÷(9-3)
=15÷6
=2.5(元)
最远可行驶:
3+(44-9)÷2.5
=3+35÷2.5
=3+14
=17(千米)
展览馆距他上车点最远可达17千米。
【点睛】本题考查分段计费问题,结合图中的已知信息,弄清楚每段的临界点和每段的收费标准,然后根据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列式计算。
12.(1) 50 12
(2) 45 5 50
【分析】(1)从图中可知,折线的起点是50,说明水箱内原有50升水;折线的最高点是200升,说明水箱最多储水200升,找到对应的时间即可。
(2)根据题意和图意可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0~2分钟,是由甲、乙两根进水管同时向水箱内注水(150-50)升;
第二部分,2~12分钟,是由乙进水管单独向水箱内注水(200-150)升;
第三部分,12~16分钟,是由丙排水管将水箱里的200升水全部排完。
先用第二部分的注水量除以注水时间,求出乙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
然后用第一部分的注水量除以注水时间,求出甲、乙两根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之和,再减去乙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就是甲进水管每分钟的进水量;
最后用第三部分的排水量除以排水时间,求出丙排水管每分钟的排水量。
【详解】(1)水箱内原有50升水,到第12分钟时水箱注满。
(2)乙进水管每分钟进水:
(200-150)÷(12-2)
=50÷10
=5(升)
甲、乙两根进水管每分钟共进水:
(150-50)÷2
=100÷2
=50(升)
甲进水管每分钟进水:
50-5=45(升)
丙排水管每分钟排水:
200÷(16-12)
=200÷4
=50(升)
甲进水管每分钟进水45升,乙进水管每分钟进水5升,丙排水管每分钟排水50升。
【点睛】理解储水量与时间的关系图,分析每个时间段水箱内储水量的情况是解题的关键。
13.(1) 32 24
(2)72
【分析】(1)根据图可知,a对应的是8秒的时候,由于当P在AB段上移动时,P、A、B不能构成三角形,所以没有面积,即在第4秒的时候,开始有面积,说明第4秒走到了B点,那么AB的长度是:4×2=8(厘米),当P点走到C点的时候,三角形的面积是最大的,则此时走了10秒,当第8秒时,即在BC段走了4秒,那么此时的PB长是:4×2=8(厘米),高是AB的长度,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即8×8÷2,即可求出a的值;当在10秒开始,三角形的面积下降,此时在CD线上,由于在15秒时,下降趋势变化,说明15秒时走到了D点,从D点到A点总共走了3秒,即AD的长度是3×2=6(厘米),高是AB的长度,即此时的c表示的数是:6×8÷2,据此即可求解;
(2)由于AD是6厘米,AB是8厘米,BC总共走了10-4=6(秒),即BC的长度是:6×2=12(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把数代入即可求解。
【详解】(1)4×2=8(厘米)
(8-4)×2
=4×2
=8(厘米)
8×8÷2=32(平方厘米)
18-15=3(秒)
3×2=6(厘米)
6×8÷2=24(平方厘米)
图2中的a是32平方厘米,c是24平方厘米。
(2)10-4=6(秒)
6×2=12(厘米)
(6+12)×8÷2
=18×8÷2
=72(平方厘米)
图1中梯形ABCD的面积是72平方厘米。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折线统计图的分析以及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关键是找准三角形的底和高的变化是解题的关键。
14.×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很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不仅容易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反映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根据情况选择即可。
【详解】根据统计图的特点可知:折线统计图不但能清楚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反映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应根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各自的特点进行解答。
15.√
【分析】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扇形统计图表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据此解答。
【详解】为了统计商场去年各月电脑的销售数量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原题干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16.√
【分析】折线统计图:能够反应数量的多少,能够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楚的反映出数量的多少,由此即可判断。
【详解】由分析可知:
某医院要反映每天的疫苗接种人数变化情况,应选用折线统计图。原题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统计图的特点,熟练掌握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灵活运用。
17.作图见详解
①3;1
②5;5
③2022年;理由见详解
【分析】虚线表示2022年数据,实线表示2023年数据;根据各数量的多少,在方格图的纵、横的交点上描出表示数量多少的点;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标记数据即可。
①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同一月份,两数据点相距越远表示空气质量指数相差越大;两数据点相距越近表示空气质量指数相差越小;
②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数据点位置越低表示空气质量越好;
③根据折线统计图反映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因为数值越大说明空气污染状况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也就越大,因此数据点整体偏低的年份空气质量比较好,据此分析。
【详解】大同市2022年和2023年1—5月每月空气质量最差一天的AQI数据统计图
①两个年份空气质量指数相差最大的是3月份,相差最小的是1月份。
②2022年1—5月份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是5月份,2023年1—5月份空气质量比较好的是5月份。
③2022年1—5月份空气质量比较好,因为2022年1—5月空气质量指数与2023年比,整体偏低。(答案不唯一)
18.(1)10;2;10;6
(2)10;6
(3)29摄氏度
(4)乙市的最高气温是32摄氏度,甲市的最高气温是28摄氏度,乙市的最低气温是25摄氏度,甲市的最低气温是18摄氏度。(答案不唯一)
【分析】(1)由统计图观察可知,甲市和乙市10月2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10月6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小;
(2)由统计图观察可知,乙市10月6日的最高气温到第二天上升得最快;
(3)求10月1日﹣10月7日,乙市平均气温约是多少摄氏度,把这几天的气温加起来除以7即可;
(4)可以知道两市10月份前7天的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两市10月份前7天的最低气温分别是多少?(答案不唯一)
【详解】(1)甲市和乙市10月2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大,10月6日的最高气温相差最小。
(2)乙市10月6日到第二天的最高气温上升得最快。
(3)(25+29+30+28+32+27+32)÷7
=203÷7
=29(摄氏度)
所以,10月1日至7日,乙市平均最高气温是29摄氏度。
(4)乙市的最高气温是32摄氏度,甲市的最高气温是28摄氏度。乙市的最低气温是25摄氏度,甲市的最低气温是18摄氏度。(答案不唯一)
19.(1)燃油;新能源
(2)73
(3)2021;0.2
(4)2022;2023
【分析】(1)观察图中的两条折线,实线呈下降趋势,虚线呈上升趋势;结合题意,燃油汽车销售量有整体下降的趋势,低碳、环保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有整体上升的趋势,即可得出实线表示燃油汽车销售量,虚线表示新能源汽车销售量,据此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2)把2023年该品牌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相加即可求解。
(3)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当两条折线的叉口最小时,表示这一年该品牌两类汽车的销售量差距最小,再用减法求出相差的销售量。
(4)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虚线的变化,2022年到2023年虚线向上倾斜角度最大,表示2022年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上升最快。
【详解】(1)如图:
(2)13.6+59.4=73(万辆)
2023年,该品牌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一共销售了73万辆。
(3)23.2-23=0.2(万辆)
2021年,该品牌两类汽车的销售量差距最小,相差0.2万辆。
(4)2022年到2023年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上升最快。
20.(1)见详解
(2)问题:2021年男生患近视的人数比女生患近视的人数少多少人;10人
(3)变化趋势: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计2022年男生、女生患近视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我的建议: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分析】(1)根据统计表先把男生对应年份患近视的人数进行描点,再把这些点用虚线顺次连接起来即可。
(2)选择一个相同的年份,比较男生患近视的人数和女生患近视的人数,可以求该年份男生患近视的人数比女生患近视的人数少多少人?
(3)该小学2017~2021年男生、女生患近视的人数逐年增加,预计2022年男生、女生患近视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因此要在校内多加宣传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详解】(1)如图所示:
(2)问题:2021年男生患近视的人数比女生患近视的人数少多少人?
60-50=10(人)
答:2021年男生患近视的人数比女生患近视的人数少10人。
(3)根据统计图,我认为这所小学患近视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计2022年男生、女生患近视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我的建议: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不要长时间玩电子产品。
21.(1)190;60;
(2)57.5分钟
【分析】(1)先用乘法表示输液10分钟时一共输液多少滴,即90×10,每毫升为15滴,再用除法表示输液10分钟的药液量,即90×10÷15,瓶中药液剩余量=输液前瓶中的药液量-输液10分钟的药液量;由折线统计图可知,输液30分钟时瓶中剩余药液量为110毫升,用减法表示出调整输液速度后20分钟的药液量,即(190-110),每毫升为15滴,用乘法表示出(190-110)毫升是多少滴,即(190-110)×15,最后除以输液时间20分钟求出现在的输液速度;
(2)用调整输液速度后的药液总滴数(190×15)除以现在的输液速度60,表示出调整输液速度后的输液时间,最后加上原来的输液时间10分钟求出小明输液一共用的时间,据此解答。
【详解】(1)250-90×10÷15
=250-900÷15
=250-60
=190(毫升)
所以,输液10分钟时,瓶中药液剩余量为190毫升。
(190-110)×15÷(30-10)
=80×15÷20
=1200÷20
=60(滴/分钟)
所以,调整输液速度后,输液速度为60滴/分钟。
(2)190×15÷60+10
=2850÷60+10
=47.5+10
=57.5(分钟)
答:小明从输液开始到输液结束一共用了57.5分钟。
【点睛】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是解答题目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