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教学设计
1新设计
《诉衷情》是选修一中陆游的名篇,之前在必修中学过他的名诗《书愤》,已然对这个诗人有一定了解。现在继续学他的词,和诗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及壮志难酬的悲愤。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会抓住关键词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掌握通过对比来表达主题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通过对词中运用的典故和创作背景的了解,借助品读关键词等方法,理解作者在词句中所蕴涵的丰富情感。
3.情感与态度
体会词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壮志难酬的愤慨。
3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在必修三学过陆游的诗《书愤》,对其人有一定了解。现在再学陆游的词,进一步了解他的爱国情怀及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词要学习的是对比手法,这个比较容易学。另外是炼字炼意,这点难。学生基础薄弱,但要结合高考要求来设计本节课,关键是“授之以渔”。教方法及解题步骤。
4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梦断”“暗”“空”等字词的感悟,来理解整首词的涵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中透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诉衷情》教学设计
一、激活记忆,情境导入
1.在我国古代众多的诗人中,现存诗歌作品9300多首,号称最多产作家,是谁呢?哪一位同学能背一背所学过的陆游的诗作?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儿》《书愤》。从这些诗中你能体会出一种怎样的情感?
是啊,他的诗充满了爱国情怀,让我们由衷地生出一种崇敬之情。
2.他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还是一位著名词人。今天,我们就走近陆游,走进他的《诉衷情》。
活动2【讲授】《诉衷情》教学设计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给划线字注音:
诉(
)衷情
觅(
)封侯
匹(
)马
戍(
)梁州
貂裘(
)
鬓(
)先秋
2.自由朗读《诉衷情》,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范读
4.齐读
三、走近陆游,品悟崇高
现在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知人论世,走近陆游
简介陆游及写作背景。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父离开中原南下,少年时就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中年入蜀抗金。在仕途中不断受到当权派的排斥打击,两度因力主抗金而被罢职,退居山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回荡着爱国忧民的激情。《诉衷情》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正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
创作风格:豪放派(抒怀言志,关心国计民生,格调高昂,慷慨悲壮)
走进文本,品味崇高
解题
作者的内心到底有怎样的一种情感要诉说呢?
(2)再读课文,品悟感情
①结合注解,了解词的大意。
回忆当年在梁州参加对敌战斗,睡梦中再现旧日战斗,醒来看到的战袍却早被尘土所封,晚年无力抗敌,独自悲伤。
②圈划出直接表现词人情感的词句。用一两个词概括词人的情感。
③词人的情感主要是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来的?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
活动3【活动】《诉衷情》教学设计
④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内心?交流感受。
“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
把握中心,理解情感:
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理想中渴望着报国立功,但现实中却冷落闲置,被迫退隐中身心分离的矛盾,万般无奈,这三个短句正是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活动4【练习】《诉衷情》教学设计
四、拓展延伸,升华理解
从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是否能找出与这首词感彩类似的词句或诗句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
“白刃临头唯一笑,青天在上任人狂。”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和通过对比手法来表达主题。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陆游用血泪写出了一首悲壮的爱国之歌,而在今天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活动5【测试】《诉衷情》教学设计
评测练习
模拟检测
1、《诉衷情》作者为陆游,选自《放翁词》。“诉衷情”是词牌名。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南宋统治者的强烈不满的感情。
3、《诉衷情》中有两句词使用了“典故”,作者使用这两个典故分别有怎样的用意?
“万里觅封侯”借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求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国家,收拾旧河山的壮志。“尘暗旧貂裘”借用苏秦典故,表明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4、词中回忆自己征战疆场的句子是: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5、和“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是:
(1)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2)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3)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6、试分析“梦断”一词在词中的重要作用。
以“当年”二字开头,写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阙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7、对整首词的理解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本词是作者晚年隐居以后写的,这是一首充满爱国主义感情的作品。
B、本词的感情起伏、跳跃极为明显,特别是回忆和现实之间形成对比。
C、“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是作者想象中的边疆战斗生活。
D、本词反映的是作者在倍受打击并已年老体衰之时,仍不忘国事的心情。
8、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词的开头两句回忆了词人当年为了觅取功名、争得官职而奔赴前线的初衷。
B、“尘暗旧貂裘”暗示自己收复失地的壮志未酬的内心苦闷。
C、“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写出了词人放眼西北,残虏喂扫;回首人生,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
D、最后一句中,“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代指闲居之地。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错误的是(C、D)
A、“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两句词人再现昔日满怀壮志奔赴前线的英姿。“觅封侯”借典故写自己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B、“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中
“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饱含惆怅之情。
C、“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词人总结一生,在感慨个人不得志、不受赏识重用的同时,更表达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
D、这首词通过今昔对比抒发词人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深切悲愤。上片思昔,下片抚今。
活动6【作业】《诉衷情》教学设计
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陆游》,字数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