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预习衔接】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2024)
一、单项选择题
1.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B.使用扩音器时,改变了声音的音调
C.用B超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波传递能量
D.中考时,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2.如图,先后用木槌敲击同一音叉,示波器在相同时间内截取了两次声波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乙音调不同
B.甲、乙音色不同
C.甲、乙响度不同
D.甲、乙响度、音调、音色都不同
3.管乐器在演奏中用手指堵住不同位置的孔时,就能改变空气柱的长度,从而改变了乐音的( )
A.音色 B.音调 C.响度 D.速度
4.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包含着声学知识。对其中声现象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
B.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C.钟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
D.船上的人根据音调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
5.贵州省有很多喀斯特地貌溶洞,从中发现大量唯一真正能飞的哺乳动物——蝙蝠。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从人们身边飞过几乎听不到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蝙蝠发出声音的频率较低,响度较小
B.倒车雷达原理与蝙蝠的回声定位相同
C.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D.模拟蝙蝠发出的超声波可以用来探测月球到地球之间距离
6.如图是某品牌超声清洁器,利用它可以清洗眼镜。此清洁器工作时人站在旁边能听到“滋滋”的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滋滋”声是超声 B.超声传播不需要介质
C.超声的音调比较低 D.超声能传递能量
7.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一个玻璃钟罩内,然后,用抽气机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再往钟罩内加入空气,听到的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 )
A.响度的大小与振幅的大小有关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 D.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8.噪声对人们的休息、工作和学习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要减弱噪声。如图所示,是城市主要街道设置的一种交通标志,它与减弱噪声有关。下列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采取的减弱声音的方法,其中,所用方法与图中方法相同的是( )
A.教室外有嬉戏打闹声音时,将门窗关好
B.有不可控制杂音影响时,常常捂住耳朵
C.为改善教学环境,教室外种植花草树木
D.自习课教室内保持安静,禁止讨论交流
二、填空题
9.《曹刿论战》中曹刿善于利用鼓声。鼓声是由于鼓面 产生的,鼓声震耳欲聋形容鼓声的 大(选填声音的特性);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可以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
10.人耳能区分前后两次声音的最小时间间隔为0.1 s,有一段中空的塑钢管,当小明在一端用力敲击一下塑钢管时,将耳朵贴在另一端倾听的小华听到了两次响声,她最后听到的是从 (填“空气中”或“塑钢管中”)传来的响声,塑钢管至少应为 m。(空气中声速v1=340 m/s,塑钢管中声速v2=1 700 m/s)
11.噪声监测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道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 (填“能”或“不能”)减弱噪声;当人们感觉室外的噪声过大时,习惯于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 减弱噪声;为了减小修理桌子时的敲击声,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这是在 减弱噪声。
12.如图所示为分别敲击甲、乙两个音叉时记录下来的波形图,已知它们振动的时间都是0.002 s,观察波形可知,两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较大的是 ;其中音调较'低的声音的频率为 Hz.
13.如图是八个相同的玻璃瓶,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小明向瓶口吹气,声音主要是由瓶内 振动产生的, 瓶子的音调最高,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 瓶子的音调最低。
三、实验探究题
14.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好物理要多做实验。
(1)如图甲,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实验中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 。
(2)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
(3)如果在月球上进行实验,图 (选填“甲”成“乙”) 中的乒乓球不会被弹开,这是因为 。
(4)如图丙所示,将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几次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小明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 不同;接下来他换用塑料尺进行相同实验,与上述实验相比,声音的 一定会发生改变。(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四、综合题
15.“探索一号"科考船在大洋洲的某海域进行科学考察时,用声呐系统从海面垂直向海底发出超声波,经过 12s声呐系统接收到回声信号。(超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激光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2.25×108m/s)
(1)求该海域的深度;
(2)如果发射的是激光,则激光传播到海底需要多长时间
16.一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正对山崖以72km/h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汽车A处鸣笛,2.5s后汽车行驶到B处时司机刚好听到山崖对鸣笛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取340m/s)。求:
(1)求AB间的距离;
(2)求B处离山崖的距离。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解析】【解答】A.朗读时,朗读者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使用扩音器时,改变了声音的响度,故B错误;
C.用B超检查身体时,利用了声波传递信息,故C错误;
D.中考时,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选A。
【分析】A.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判断;
B.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振幅有关;
C.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
D.根据减弱噪声的方法判断。
2.【答案】C
【解析】【解答】AD.如图所示,相同时间波的个数相同,即振动的频率相同,音调相同,AD不符合题意;
B.都是同一个音叉,波的形状相同,故音色相同,B不符合题意;
C.波的高度不同,振动的幅度不同,故响度不同,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3.【答案】B
【解析】【解答】改变空气柱的长度,进而改变了空气振动频率,所以改变了乐音的音调,ACD错误,B正确
综上选B。
【分析】根据声音的特点判识选项
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
4.【答案】D
【解析】【解答】A.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钟声是由钟的振动产生的,A正确,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钟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客船的,C正确,不符合题意;
BD.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而不同的发声体产生的声音音色不同。船上的人根据音色知道是钟发出的声音,B正确,不符合题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5.【答案】B
【解析】【解答】A.蝙蝠发出的是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故A错误;
B. 倒车雷达原理与蝙蝠的回声定位相同,均属于超声波定位,故B正确;
C. 蝙蝠是通过超声波定位来捕获食物,说明声音能传递信息 ,故C错误;
D.真空不能传声,不能用超声波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故D错误。
故选B。
【分析】1、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传递信息的实例:利用声呐(超声波)测海深、利用雷达定位、利用B超探测婴儿信息;
3、声音能传递能量的实例:能量震碎玻璃,使得火焰动摇等。
6.【答案】D
【解析】【解答】A.“滋滋”声我们可以听到,肯定不是超声波,故A错误;
B.超声也属于声音,它的传播需要介质,故B错误;
C.超声的频率大于20000Hz,音调比较高,故C正确;
D.超声能传递能量,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A.超声波和次声波,都是人类听不到的声音;
B.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判断;
C.根据超声波的定义判断;
D.根据声音利用的信息判断。
7.【答案】B
【解析】【解答】 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入一个玻璃钟罩内,然后,用抽气机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再往钟罩内加入空气,听到的声音又逐渐变大。这个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真空不能传声,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分析】根据声音传播的知识分析判断。
8.【答案】D
【解析】【解答】根据图片可知,“禁止鸣笛”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A.教室外有嬉戏打闹声音时,将门窗关好,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不合题意;
B.有不可控制杂音影响时,常常捂住耳朵,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B不合题意;
C.为改善教学环境,教室外种植花草树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不合题意;
D.自习课教室内保持安静,禁止讨论交流,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据此分析判断。
9.【答案】振动;响度;信息
【解析】【解答】(1)根据题意可知,鼓声是由于鼓面振动产生的。
(2)根据题意可知,鼓声震耳欲聋,说明敲鼓声的响度大。
(3)战场上常用“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作为命令,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分析】(1)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解答;
(2)声音的大小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大小有关;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也可以传递信息。
10.【答案】空气中;42.5
【解析】【解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固体的传播速度,所以第二次听到的声音属于空气传播的响声,根据速度公式可计算,代入数据可计算s=42.5s。
综上 第1空、空气中; 第2空、42.5.
【分析】1、声音的速度,在不同介质中(固体大于液体大于气体)的速度不同,同一种介质中,温度相同速度相同;
2、根据速度的公式计算分析,速度公式为v=s/t,根据题目中所给的信息,如已知速度时间求解路程,或者已知路程和时间求解速度,匀速运动的特点,在st曲线上为一条倾斜向上的直线,在vt曲线为一条水平直线。
11.【答案】不能;传播过程中;声源处
【解析】【解答】 噪声监测是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许多城市道路旁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只能检测声音的强度,无法减弱噪声, 关闭门窗,从声学角度讲,这是在 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这是在 声源处减弱噪声。
综上 第1空、不能; 第2空、传播过程中; 第3空、声源处。
【分析】减弱噪音的途径有:声源处(摩托车装消声器)、传播中(建隔音墙 )、人耳处(戴耳罩)。
12.【答案】甲;1000
【解析】【解答】图中,甲声音的振幅比乙声音的振幅大,响度和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则甲的响度大;声音的音调和频率有关,甲图中振动次数少,频率低,图中甲振动2次,根据频率是振动次数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频率为。
【分析】声音振动的振幅越大, 响度越大;发声体振动的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根据振动次数和时间的比值,计算频率。
13.【答案】空气柱;h;h
【解析】【解答】 装有高度不同的水。小明向瓶口吹气 ,空气柱振动,产生声音;空气柱越短,声音振动频率越快,音调越高,即h, 用筷子分别敲击瓶口 ,空气和水振动,产生声音,水越多,振动频率越慢,音调越低,即h。
【分析】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4.【答案】(1)振动;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能量
(3)乙;真空不能传声
(4)响度;音色
【解析】(1) 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综上 第1空、 振动; 第2空、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 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把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能量。
综上 第1空、 能量;
(3)月球上是真空环境,真空无法传声。故敲响乙图中右边的音叉时,左边音叉不会振动。
综上 第1空、 乙; 第2空、真空不能传声。
(4) 几次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小明发现钢尺发出声音的 响度不同。钢尺换成塑料尺,发声体的材料变化,音色一定发声改变。
综上 第1空、响度; 第2空、音色。
【分析】1、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某些物理量(动能、电能)难以直接观察,需要转换成容易观察的指标进行测量,如用乒乓球显示音叉的振动;
2、声音产生是由物体振动产生,通过介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点:不同材料决定音色不同;振幅决定响度;振动频率决定音频;振动频率决定音频,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1)[1]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被弹开,即音叉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乒乓球起到的作用是将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2)右边的音叉敲响后,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左边的音叉使其产生共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3)[1][2]在月球上是真空环境,故敲响乙图中右边的音叉时,左边音叉不会振动,乒乓球不会弹开,这是因为真空无法传声。
(4)[1]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故发出声音的响度不同。
[2]钢尺换成塑料尺,发声体的材料变化,故声音的音色一定发声改变。
15.【答案】(1)解: 该海域的深度:
答:该海域的深度为 9000 m 。
(2)解: 激光传播到海底所需的时间:
答:激光传播到海底所需的时间 。
【解析】【分析】(1)根据回声的时间,利用,计算距离;
(2)根据光速,利用,计算时间。
16.【答案】(1)解:汽车的速度:=72km/h=20m/s,
汽车行驶的路程:
s==20m/s×2.5s=50m
(2)解: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340m/s×2.5s=850m
由题意可知,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B处离山崖的距离的2倍,设B处离山崖的距离为,即
=850m-50m
则B处离山崖的距离=400m
【解析】【分析】(1)已知汽车速度和行驶时间求路程,可利用s=求解。
(2)利用求出声音传播距离,根据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B处离山崖的距离的2倍,可求B处离山崖的距离。
(1)汽车的速度
v车=72km/h=20m/s
汽车行驶的路程
s=v车t=20m/s×2.5s=50m
(2)鸣笛声传播的距离
s声=v声t=340m/s×2.5s=850m
由题意可知,声音和汽车行驶的路程之差是B处离山崖的距离的2倍,即
2s2=s声-s车=850m-50m
s2=400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