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1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蝶恋花》是粤教版选修1《唐诗宋词元曲选读》第三单元“漫步宋词”第19课,属于扩展阅读。此单元选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晏殊等词人的作品。通过对这些珍品的研习探究和欣赏,我们将了解宋词的各个流派及各流派的基本特征,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丰富审美经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与审美能力。
2、教材分析:《蝶恋花》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不少诗词,应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积淀了一定的诗歌素养;但本校属偏远山区普通高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掌握的知识并不清晰与牢固,对诗词的鉴赏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无法灵活运用鉴赏方法,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词牌名《蝶恋花》以及作者晏殊的生平。
2.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1.解读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2.反复诵读,把握拟人、反衬等常见的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
情感目标:1.感受词人流淌于词篇中动人的离别之情。
2.积累诗词阅读审美体验,体味作品的丰富意蕴,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4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拟人、反衬等常见的手法;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难点: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5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启发诱导式教学法 3、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灵活运用提问法、练习法,板书图示法
6课时安排
1课时
7教学用具
多媒体
8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蝶恋花
(一)导语:14岁中进士,一路攀升,官至宰相,人称富贵宰相。门生有范仲淹、欧阳修等文坛大腕。这位太平宰相曾在《浣溪沙》中写过千古佳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来表达他人生的困惑与无奈。今天,我们将学习他的另一首代表作《蝶恋花》,此词又将蕴含着怎样的故事与情感呢?
设计说明:在概述晏殊生平以及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此环节着重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二)知人论世,了解词人:1、词牌名《蝶恋花》:源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心中忧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写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2、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官拜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有“富贵词人”、“宰相词人”之称,他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作品集有《珠玉词》。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词牌名《蝶恋花》的写作特点、词人晏殊以及他的词风,积累相关的知识,为将来更好地读懂《蝶恋花》这一词牌名的作品和晏殊的词作打下基础。
(三)诵读全词,初步体悟全词情感
1.对照注释,注音,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
设计说明:朗读指导知识教师不必过多分析与讲解。“试读”可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听录音可让学生更多地通过比较领会朗读的要领,然后在实践训练中掌握。
4、(与我们所接触过的其他古代文人不同,晏殊官至宰相,一生平顺,仕途坦荡,没有苏轼宦海浮沉的历练,也没有杜甫颠沛流离的苦痛,就连柳永“浅斟低唱”的情怀也不能体会到)那么在这首词里,词人传达了什么情感?(可直接用词中的关健词句来回答)
明确:离别苦(词眼)
(高雅的富贵人家的女子与情人的离别之苦)
设计说明:此环节安排在学生完成朗读之后,让学生通过读从整体上把握词作的情感,培养学生通过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品味意象,把握艺术手法,推敲炼字,深层解读词作情感
1.古诗词中常将绵长的情感溶于景色中,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写了
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菊(愁)、兰(泣)、罗幕(寒)、燕子(双飞)、明月(不谙、到晓穿)
设计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意象,了解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2.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采用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教师作补充)
(师生先共同复习)分析艺术手法类答题格式:手法+结合诗句分析+艺术效果(表达情感)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在于引导学生掌握艺术手法类题型的答题格式,以便更好地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避免“下笔千言”,无法击中要害的尴尬局面。
(一)赏析“槛菊愁烟兰泣露”
明确: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菊、兰人的情感,菊花、兰花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衬悲情,渲染出一片哀愁凄苦的氛围,表现了女子思念远人的愁苦。
(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思考:“寒”字蕴含了什么情感?“双飞”有什么意味?
关于燕子:李白《双燕离》:“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明确:“寒”既写出了秋天的寒意,又写出了女子内心孤单造成的凄寒。“燕子双飞去”以乐景衬哀情,用“燕子双飞”这一乐景反衬出女子的孤独。
(三)赏析“明月不谙离恨苦,到晓穿朱户。”
关于明月:苏轼《水调歌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明确:“明月不谙”用月亮的无情,反衬人有情。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以乐景衬哀情,用“燕子双飞”这一乐景反衬出女子的孤独;用“月亮”无情反衬人有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表达了女子与情人别离后的孤独和思念远方之人一夜无眠的愁情。
设计说明: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确意象、艺术手法使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引导学会解读意象、分析艺术手法,为以后的鉴赏打下基础。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物特点手法情感(意境)
菊愁1、拟人哀愁凄苦的意境
兰泣2、以悲景写悲情(衬托)女子思念远人的愁苦
罗幕寒1、秋寒
2、女子内心孤单造成的凄寒
燕子双飞1、以乐景写悲情(反衬)1、孤寂
明月不谙2、女子昨夜因相思而通宵不寐
到晓穿
设计说明:此环节以表格形式展示前两个环节的内容,这样更具直观性,便于学生更系统、更清晰地把握诗歌内容。
3.学生再读下阕。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明确: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望不见排遣愁苦而不得的
孤独、迷茫、空虚怅惘
寄彩笺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寄无所踪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下阕的情感,进一步培养学生以“读”感知诗词的能力。
4.“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从炼字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
明确:
凋“凋”使……凋零,一夜西风使碧树一夜凋去,暗喻相思对女子的煎熬和摧残之甚;“凋”字既写出景物的肃杀又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
独独自一人上楼去看;“独上高楼”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出了女子的孤独无依。
尽上高楼,极目远眺;“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开阔,写出了女子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望眼欲穿却望而不见的苦不堪言。
炼字题答题格式:解释(可略)+放入原诗词描述+手法+情感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学会从“炼字”(语言)角度去学会赏析诗词的妙处,更完整地掌握赏析古诗词的基本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小结“炼字题”的答题格式,以便更好地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避免“下笔千言”,无法击中要害的尴尬局面。
(五)小结:1、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
事古难全。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本词作者工
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
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
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对《蝶恋花》作一个小结,让学生更完整地领悟作者深切的情感与写作的手段。
2、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1)紧扣意象,深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揣摩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深入品读作者情感
(3)推敲炼字,体味语言,体味有感彩的词句
设计说明: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将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系统化、清晰化,以便学生具备独自欣赏诗词的方法与能力。
(六)拓展延伸,提升品味
1、晏殊的这首词其中有一句话很有名,曾被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引入他的人间词话中,作为阐述做学问者的第一个境界。(幻灯片展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说佳人耐不住离恨苦,怀着无限思念独自登上高楼,遥望天涯,不知情人在何处。
而王国维却把它借为古今中外,凡在事业或治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胸怀大志,高瞻远瞩,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登攀,否则是不会有作为的。这一境界是立志、志当存高远。
第二境界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说思念情人之切,触景生情,以酒浇愁,即使神情憔悴,也在所不惜。
王国维把它描述如何为此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这一境界是谈执著。
第三境界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说思念情人,辜负了良辰美景,直到神情恍惚之时,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昼思夜想的人。
王国维把它借为只要百折不挠,总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时候。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一境界是谈功到事成。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旨在拓展延伸《蝶恋花》的内容,打开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
2、欣赏以此三境界为蓝本美文:(课堂时间有限仅欣赏与本词相关的内容,其它的留作早读、晚读学生去品读与欣赏)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设计说明:上面两个环节的设计是一个整体。这一环节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亦让他们明白“学以致用”的道理。
(七)迁移运用,提升能力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3)从艺术手法上鉴赏此诗的妙处。
2、结合王国维所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谈谈你的经历与体验。
设计说明:这两道练习题的设置旨在:一、第1题的设置是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做到学以致用,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二、第2题的设置是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反思自我,对自我的人生有一个更好的规划。
附答案:
1、景物:江鸟山花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2、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用拟人手法赋予花朵以动态,摇曳多姿。3、本诗采用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碧白相映生辉,青红互为竞丽。春末夏初景色清新,令人赏心悦目,却反而勾起了作者漂泊的感伤。表达了诗人归心似箭,思念故乡和亲人的情感。
课件39张PPT。蝶 恋 花晏 殊
1.?解读诗歌意象,感悟全诗意境。2.?反复诵读,把握拟人、反衬等常见的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
3、掌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
4、积累诗词阅读审美体验,体味作品的丰富意蕴,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教学目标 《蝶恋花》:源于梁简文帝乐府“翻阶蛱蝶恋花情”,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又名《鹊踏枝》、《凤栖梧》、《一箩金》、《黄金缕》、《卷珠帘》等。
一般以抒写缠绵悱恻或心中忧愁的情感为多,虽有部分写山水,但还是寄情于物的表现 。词 牌 来 历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南昌进贤)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他一生富贵,官拜宰相,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的文学成就以词最为突出,有“富贵词人”、“宰相词人”之称,他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了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作品集有《珠玉词》。作 者 简 介
晏殊的词,主要承袭晚唐、五代的遗风,多为遣兴娱宾而作,内容比较狭窄,大多是反映士大夫宴游嘉会的生活以及对良时易逝、欢事无多的感慨。描写男女相思、离情别绪的作品,是晏殊词另一主要内容。
蝶 恋 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jiàn,栏杆ān,了解jiān使……凋落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1)紧扣意象,深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揣摩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深入品读作者情感
(3)推敲炼字,体味语言,体味有感彩的词句
诵读全词,初步体悟
在这首词里,哪个词明确地传达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离别苦(词眼)(高雅的富贵人家的女子与友人(恋人)的离别之苦) 请同学们找一找,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菊 兰 罗幕 燕子 明月愁 泣 寒 双飞 不谙,到晓穿品味意象,深层解读 作者描写这些景物时采用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把握手法,深层解读 分析艺术手法类答题格式:
手法 + 结合诗句分析 + 艺术效果(表达情感)
(一)赏析“槛菊愁烟兰泣露”
菊 愁
兰 泣
和词人一样痛苦
拟人
以悲景衬悲情 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菊、兰人的情感,菊花、兰花和词人一样痛苦,以悲景衬悲情,渲染出一片哀愁凄苦的氛围,表现了女子思念远人的愁苦。 (二)“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思考: “寒”字蕴含了什么情感?“双飞”有什么意味? “寒”既写出了秋天的寒意,又写出了女子内心孤单造成的凄寒。
“燕子双飞去”以乐景衬哀情,用“燕子双飞”这一乐景反衬出主人公的孤独。关于燕子:李白《双燕离》诗:“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
晏几道·《临江仙》:“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明月不谙”用月亮的无情,
反衬人有情明月离愁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关于明月: 苏轼 《水调歌头·中秋有怀子由》:“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以乐景衬哀情,用“燕子双飞”这一乐景反衬女子的孤独;以“月亮的无情”反衬人有情;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其哀,表达了思妇与远方之人别离后的孤独和思念远方之人一夜无眠的愁情。词的下阙:在词的下阕中,主人公用哪两种方法来排遣离愁别恨?有效果吗?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看不见
“寄彩笺” “山长水阔知何处” 寄无所踪
排遣愁苦而不得的
孤独、迷茫、空虚怅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从炼字角度说说它好在哪里?推敲炼字,深层解读 独 独自一人上楼去看;“独上高楼”与上阕“燕子双飞”映衬,写出了女子的孤独无依 。 凋 “凋”使……凋零, 一夜西风使碧树一夜凋去暗喻相思对女子的煎熬和摧残之甚;“凋”字既写出景物的肃杀又体现了人物的悲哀孤独 。 尽 独自上高楼,极目远眺;“尽”与碧树凋尽呼应,境界开阔,写出了女子急切地盼望能见到日夜思念的情人,望眼欲穿却望而不见的苦不堪言。 炼字题答题格式:解释(可略)+放入原诗词描述+手法+情感 本词作者工于词语,炼字精巧,善于将主观感情熔于景物描写之中。菊愁、兰泣、幕寒、燕飞、树凋、西风、路远、山长、水阔,这一切景物都充满了凄楚、冷漠、荒远的气氛,从而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 小 结诗歌赏析基本方法:
(1)紧扣意象,深临意境,体会作者情感
(2)揣摩手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等),深入品读作者情感
(3)推敲炼字,体味语言,体味有感彩的词句 晏殊的这首词其中有一句话很有名,曾被我国国学大师王国维引入他的人间词话中,作为阐述做学问者的第一个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拓展延伸,提升品味王国维《人间词话》“三种境界”
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说佳人耐不住离恨苦,怀着无限思念独自登上高楼,遥望天涯,不知情人在何处。
而王国维却把它借为古今中外,凡在事业或治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须胸怀大志,高瞻远瞩,敢于独辟蹊径,勇于登攀,否则是不会有作为的。这一境界是立志、志当存高远。
是说思念情人之切,触景生情,以酒浇愁,即使神情憔悴,也在所不惜。
王国维把它描述为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这是执着的追求,忘我的奋斗。这一境界是谈执著。 第二境界出自柳永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是说思念情人,直到神情恍惚之时,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昼思夜想的人。
王国维把它借为只要百折不挠,总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时候。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年的磨练之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东西他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能豁然领悟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一境界是谈功到事成。 第三境界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 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欣赏以此三境界为蓝本美文: 诗意地生活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断天涯略”。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用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习题。
绝 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的十分传神,请简要分析。
(3)从艺术手法上鉴赏此诗的妙处。
2、结合王国维所提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谈谈你的经历与体验。迁移运用,提升能力 谢 谢 指 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