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新课预习衔接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 新课预习衔接 (含解析)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07 22:0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课预习衔接】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册物理沪粤版(2024)
一、单项选择题
1.几个同学在讨论测量时出现的错误和误差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误差和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
C.只要选择较精确的测量工具误差就可以避免
D.测量中,错误可以避免,误差不可避免
2.”纳米”是长度单位,1 nm= 10-9m,纳米技术是以0.1 ~ 100 nm的尺度为研究对象的前沿科学,我国对纳米技术的研究已跻身世界前列,1.76×109nm可能是(  )
A.一个人的身高 B.物理课本的长度
C.一座山的高度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
3.刻度尺是我们测量长度的重要工具,关于刻度尺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B.测量长度时,测量的起点可以不对准刻度线
C.测量长度,选择的刻度尺的分度值越小越好
D.减小长度测量的误差,估读的位数越多越好
4.小红家厨房有一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妈妈说可能是白醋也可能是白酒。为了确认是什么物质,小红采用闻气味的方法进行鉴定,小红的做法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环节(  )
A.提出问题 B.制定计划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得出结论
5.若四次测量一本书的宽度记录为:12.38cm,12.36cm,12.38cm,12.34cm,则这本书宽度的平均值是(  )
A.12.365cm B.12.37cm C.12.36cm D.12.38cm
6.采用如图所示的甲、乙两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块的长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用甲刻度尺读数更精确些
B.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mm
C.采用乙刻度尺,物块长度应记录为2.80cm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故测量方法是错误的
7.小明妈妈新买了一部大屏手机,虽然是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思考,他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从科学探究的角度分析,小明所作的判断是科学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交流与合作
8.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甲读数比乙准确
二、填空题
9.图中物体A的长度为   cm,停表的读数为   s。
10. 小华用塑料卷尺测一张桌子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是:75.1cm、75.2cm、75.1cm、79.2cm、75.4cm,你认为以上数据错误的是   ,测量的结果应为   。
11.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尺会因受潮而膨胀。使用受潮后的木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被测物体自身形变不计),测量值将比真实值   (填“偏大”或“偏小”),这是一种   (填“误差”或“错误”)。
12.组成物质的分子的直径可用“纳米”为单位,一个分子的直径约等于   nm。 一根头发丝的直径约8.2μm,合   m。
13.如图所示,用A、B两标准的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就使用方法而言   (选填“A”或“B”)刻度尺使用正确,测得该木块的长度记为   cm。
三、实验探究题
14.伽利略通过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注:一根绳子的上端固定,另一端与一只小球相连,即制作出一个摆,“摆的等时性”是指在摆角较小的时候,同一个摆来回摆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T是一个定值,与摆动的幅度无关,我们把这个时间T称为“周期”,如图所示)。
(1)小雨用机械停表测量T时,小雨测出摆一个来回的时间如图所示,那么小雨测出的这个摆的周期是   s;
(2)小雨认为只测量一次摆锤的周期T,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在现有条件下,为了减小误差,如果测第一个来回的时间为,第二个来回的时间为,依此类推,测第n个来回的时间为,再利用式子来计算平均值,很难操作,而且每一个T的误差也不小,他想找到一个更好的办法来减小测量误差,请你帮他想一想,并写出具体的测量步骤:   ;
(3)探究“摆的周期T和摆长L的关系”实验中,为了测量摆长L,还需要增加的测量器材是   ;
(4)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将划线处补充完整,不需要填数据)。
实验次数 ①    ②   
1
2
3
四、综合题
15.有五名同学使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长度,五次测量记录分别为L1=18.98cm、L2=19.00cm、L3=19.41cm、L4=19.02cm、L5=19.04cm。请问:
(1)哪个测量的数据是错误的?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多少?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多少?
16.如图所示,某同学骑自行车上学,已知自行车的车轮直径为52cm,若这位同学沿着平直公路从家到学校,车轮转了1200转。请问:
(1)自行车车轮的周长为多少?
(2)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经过的路程为多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 A、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A错误。
B、误差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是测量方法不当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故B错误。
C、选用精密测量工具只能减小误差,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
D、测量中的误差是可以避免的,而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 (1)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只能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减小,而不可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正确做法而引起的,是可以避免的。
(2)误差产生的原因:刻度尺的原因、由于人在估读时造成的误差等。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采用精密仪器测量等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2.【答案】A
【解析】【解答】 1.76×109nm=1.76m。
A、一个人的身高在1.75m左右,故A符合题意。
B、物理课本的长度在17.6cm=0.176m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座山的高度在176m以上,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在17m以上。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分析】 此题考查我们对常见物体长度的估测,根据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和长度单位的认识,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3.【答案】A
【解析】【解答】A、测量物体时,要根据物体的长度来选择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A正确;
B、 测量长度时,测量的起点可以不对整准刻度线,B错误;
C、 测量长度,选择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需要和物体相互适应,C错误;
D、 估读的位数和刻度尺分度值有关。D错误。
综上选A。
【分析】根据刻度尺的使用判识选项。
1、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刻度尺要注意量程和分度值,中学设计的刻度尺,分度值为0.1cm,读书时要估计到分度值后一位。
2、长度的测量:测量物体长度时,要将物体紧贴刻度尺,视线与刻度尺刻度平行。
4.【答案】C
【解析】【解答】小红闻气味是一种具体的实验活动,通过闻气味,从而判断是什么液体,所以小红的做法属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探究实验中具体操作,是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的过程。
5.【答案】B
【解析】【解答】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书的宽度是4个数据的平均值
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误差作为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值,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等。所以四此数据的平均值为最后的测量数据
6.【答案】C
【解析】【解答】A.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更小,读数更精确些,A不符合题意;
B.乙刻度尺最小一格为1mm,则分度值是1mm,B不符合题意;
C.使用乙刻度尺,物块对准2.8cm处,估计值为0,则长度为2.80cm,C符合题意;
D.甲刻度尺零刻度线没有对齐物块的一端,从某一整刻度开始也是可以的, 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估计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读数要求,测量长度。
7.【答案】B
【解析】【解答】A.新手机但待机时间却比较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提问,但是他也做了自己的猜想,A不符合题意;
B.经过思考,他认为手机的待机时间可能与屏的大小有关,这是猜想与假设,B符合题意。
C.做实验,选择屏的大小手机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而本题中没有,C不符合题意;
D.交流与合作是指实验结束后,大家相互讨论,分析,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探究实验的七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要清楚每一个步骤的具体情况。
8.【答案】A
【解析】【解答】AB.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最后一位8也是估计值,表示8mm,倒数第二位是4,表示4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所以A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
C.两人的测量结果都是正确的,测量结果的不同是由刻度尺的不同引起的,所以C是错误的;
D.分度值越小,表示精确程度越高,二者的分度值相同,所以D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A。
【分析】利用相同的刻度尺测量的精确度相同;根据长度单位换算将长度减小换算。
9.【答案】2.75;110
【解析】【解答】(1)根据左图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则物体A的长度为6.75cm-4.00cm=2.75cm;
(2)根据右图可知,小表盘分度值为0.5min,分针在“1”和“2”之间,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1min,且过了半格。大表盘分度值为0.1s,秒针在50s刻度线处,所以停表的示数为1min50s=110s。
【分析】(1)根据图片确定刻度尺的分度值,根据“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分别记录两个刻度值,然后相减即可;
(2)根据图片确定秒表大盘和小盘的分度值,根据指针读出示数后相加即可。
10.【答案】79.2cm;75.2cm
【解析】【解答】比较可知,79.2cm明显偏大,因此为错误数据,将其去掉。
那么测量的结果为:。
【分析】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略有差异,但是相差不大,据此排除错误数据,再计算剩余数据的平均值即可。
11.【答案】偏小;误差
【解析】【解答】刻度尺受潮而膨胀后,长度变长,分度值会变大,测量物体的长度,物体对应刻度尺真实值的内侧,使测量结果偏小,因测量仪器限制,产生的是误差。
【分析】刻度尺膨胀后,测量值偏小;测量结果会产生误差。
12.【答案】0.1;8.2×10-6
【解析】【解答】根据长度的单位换算,分子的直径10-10m=0.1nm;头发的直径8.2μm=8.2×10-6m。
【分析】根据长度的进率和单位换算解答。
13.【答案】A;1.71cm
【解析】【解答】使用刻度尺测两物体时,需将刻度紧贴被测物体,故A正确,B错误;物体左侧与刻度1.00cm对齐,右侧与刻度2.71cm对齐,所以物体长度为2.71cm-1.00cm=1.71cm。
【分析】使用刻度尺测两物体时,需将刻度紧贴被测物体;用刻度尺测长度时注意估读。
14.【答案】(1)1.2
(2)测量摆锤摆动n次的时间t,则摆锤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3)刻度尺
(4)摆长L/m;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
【解析】【解答】(1)根据图2可知,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2s,即秒表的读数为1.2s。
(2)实验中,可以采用测量多次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测量方法为:测量摆锤摆动n次的时间t,则摆锤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可知,研究摆球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摆球材料、质量相同,改变摆长,所以需要用到刻度尺测量摆长。
(4)实验中需要测量不同摆长下摆锤摆动30次的时间t,实验表格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摆长L/m 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
1
2
3
【分析】(1)根据图2确定大盘和小盘的分度值,根据指针的位置读出示数,然后相加即可;
(2)根据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误差分析解答;
(3)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测量的物理量,据此确定要选择的实验器材;
(4)根据实验过程确定要记录的物理量,据此确定实验记录表格。
(1)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0”和“1”之间;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1.2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1.2s,即秒表的读数为1.2s。
(2)实验中,可以采用测量多次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所以测量方法为:测量摆锤摆动n次的时间t,则摆锤摆动一次的时间为。
(3)研究摆球摆动周期与摆长的关系时,需要控制摆球材料、质量相同,改变摆长,所以需要用到刻度尺测量摆长。
(4)实验中需要测量不同摆长下摆锤摆动30次的时间t,实验表格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摆长L/m 摆动30次所用的时间t/s
1    
2    
3    
15.【答案】(1)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解析】【分析】(1)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应该排除,四组数据精确到百分位,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剩余四组数据进行平均值的计算即为这本作业本的长度。
(1)从五个测量结果看,L3=19.41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从L1=18.98cm、L2=19.00cm、L4=19.02cm、L5=19.04cm,可以看出倒数第二位对应的单位是mm,所以测量数据的分度值为1mm。
(2)这本作业本的长度应记为
16.【答案】(1)163.28cm;(2)1959.36m
【解析】【分析】1)根据题意可知,自行车的周长为
(2)这位同学从家到学校的路程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