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东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7 20:53:46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二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纲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
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
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叙事中的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类似于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体验,话语时
间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时间。短视领微叙事的话语时间体验,是与故事时间相比较而出现的主体心
理感受,整体表现为话语时间对故事时间进行加速处理。
短视频话语时间的加速具体表现为:在时序上,常常采用高潮和“爆点”前置的预叙和倒叙:
在时距上,短视频微叙事时距多为叙述时间大大短于故事时间的概述:在频率上,同一时间的重
复叙述降低陌生感,比如短视频博主热衷于反复讲述自己最吸引人的一件事情,或者把同一个故
事模板经过元素变换重复讲述等。因此,在时序、时距和频率上,短视频微叙事极力通过一次性
的、瞬间的戏剧引爆,不断制造短暂即时的吸引力,一环又一环地勾住用户的好奇心,然后形成
短视频整体上的长时间连续不断的叙事沉浸召唤。
短视频主体对时间的感知是加速基础上的扭曲。时间知觉扭曲是沉浸的重要特征,当用户以
积极的情绪和高度的注意置身于短视频微叙事中,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造成了对时间加快流
逝的麻木。当主体融入影像加速流转的短视频世界,会被迫从日常时间感知中剥离出来,对短视
频之外的感知保持关闭,将注意力集中于短视频观看,重复同质的视听刺激造成了维利里奥所说
的“失神症”,对时间感知的扭曲也便形成了。
短视频微叙事具有即时性特点,文本的叙述时间、刷情铺垫、情节引爆、情感唤起、结局公
布往往都只在瞬间,甚至只有几秒钟。用户从一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世界,再到播放结束或
一个戏刷性内容释放结束,复归内心平静的刹那间重新恢复理智后便容易产生怅然若失的瞬间失
意感。对游戏式沉浸观看短视频的用户而言,多个无意义瞬间的失意不断刺激造成心理上麻痹,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这种“麻木的愉悦”,是文化工业的本质一“娱乐变成了人人皆知的谎言,
变成了宗教畅销书”。
总之,短视频游戏式观看取代了传统影视的被动接受,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字世
界中,而在游戏互动中,实现社会的短视频化与短视频的社会化的相互建构。但同时,无数影像
碎片形成洪流冲刷过主体的意识,只留下些微经过的痕迹,重复同质的内容让主体在无聊和忙碌
之间来回重复。究竞是人在刷短视频,还是人被短视频控制,变成了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摘编自刘俊、董传礼《数字时代短视频观看的游戏式沉浸及其审美批判》)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查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1.D原文:“这不仅可能带来感知的碎片化、主客观时间的混乱,以及无序、混乱的空间感,
而且还可能造成意义的消散、焦虑的生产和荒诞感的蔓延”。选项把原文的或然变成必然。
2.B根据材料一信息推断,短视频用户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沉浸于短视频的观看中,这主要
与短视频的加速特征有关,而不是与短视频内容的重复同质有关。
3.C“成功没有捷径,我们来聊一聊!”未体现出“加速”的三个特征。“3分钟教你读懂《红
楼梦》。”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时距上,短视频微叙事时距多为叙述时间大大短于故事时间
的概述”。“3天瘦5斤,就靠这个动作!”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时序上,常常采用高潮和“爆
点”前置的预叙和倒叙”。“如何用同一个素材写遍考场作文。”体现了原文所说的“在频率
上…把同一个故事模板经过元素变换重复讲述等”。
4.答案:①短视频的话语时间对故事时间进行了加速处理,不断制造短暂即时的吸引力。
②用户沉浸在短视频中,被迫从日常时间感知中剥离出来,对短视频之外的感知保持关闭,
形成了时间感知的扭曲。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5.答案:①从短视频的洪流中抽身出来,重启传统的钟表时间意识,不让短视频蚕食了自己
的碎片时间与整体时间。
②要对短视频的内容所指有所甄别,不能只沉浸在短视频视觉狂欢的形式中,这样体验到的
只是浅表性的快感。
③人们在观看短视频时,不能沉溺于其中,要与短视频保持妥适的距离,要有清晰的自我意
识与反思的时空。
[6分。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满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的情给分。]
6.DA项错误,“两个世界”的“隔阂”并未被消除。B项错误,“踏在别人的头上”主要表
现桥的立体构造(桥下行人和车辆通行),并非表达对阶层分化的厌恶。C项错误,场景描
写并非“随机拼接”,而是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有序展开,体现作者对海珠桥的观察与思考。
7.C括号中的内容并非本段核心观点。
8.①“都市”和“机器”为人们提供了便利(1分),如文中“桥上电灯明亮,海珠桥就像
一个会场,夜晚好像是工人的节日。”(1分)②海珠桥作为工业物质文明的产物,让作者感
受到“人的力量能够完成一切”(1分),并因此产生“创造的喜悦”(1分)。
9.内容:材料一主要围绕海珠桥的构造、日常使用场景、与桥相关的居民活动展开,呈现对
都市文明的思考。(2分)材料二主要突出桥的扩建成果、桥上所见珠江夜景的繁华,展现
新时代建设成就。(1分)
情感:材料一暗含对劳动者的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但更强调对劳动者力量的赞
美与对物质文明的肯定。(2分)材料二表达了对新时代的赞美,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自
豪。(1分)
10.BEG
11.D原文中的“绳”意为“约束”,而《劝学》中的“绳”指“木工用的墨线”,引申为“准
则”。
12.C原文“趋利若骛”是部分洋人的本性,并非是“设立海关协助监管税务”导致的。
13.(1)他们(外夷)同类之间,势力相当就互相争斗,不懂得礼义:力量不足就屈服顺从,
不以臣服为耻。(“绌”、“羞”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虽然(我的文字)像周勃、灌婴一般缺乏文采,知道难免被行家嘲笑,但海疆有了防
备,或许能稍稍表达我报效国家的赤诚罢了。(“文”、“庶”各1分,句子大意2分)
y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