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纤云弄巧)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词作的“语言美”入手,感受宋词营造的意境美。
通过辩论,让学生对爱情获取更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和认识。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鉴赏诗词方面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和能力,但同时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爱情这个主题又很敏感,可以利用本次进行正确爱情观的引导。
3重点难点
如何发挥诗词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对学生进行实质性的知识训练和思想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彰显语文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鹊桥仙
一.导入
古典文学作品出现过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佳作,如《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等。爱情是文学创作一个永恒的主题,浪漫的爱情和经典诗词一结合,便仿佛有了一种魔力,让人深陷其中,魂牵梦萦。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词人——秦观描写经典神话牛郎织女这对仙侣鹊桥相会的词作《鹊桥仙》。
板书:鹊桥仙
秦观
二、诵读词作,整体感知
1.多媒体背景音乐、背景画面诵读。
2.
学生自由读1-2遍,再放多媒体,注意词作的节奏、快慢、情感的起伏,把握词的内容。
3.学生齐读
4.设问:a
词作里面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提示:抓写事情的词语:暗度;归)
(板书: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b
你读过哪些咏叹七夕爱情故事的诗作
(学生发言后屏幕出示)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白居易《七夕》)
“乞桥楼空,影蛾池冷,佳节只供愁叹。(清
纳兰容若
鹊桥仙(七夕)
C.大家参考课本文章下面的“资料信息”,比较本词作者和上述诗家对这同一题材作出什么不同的评价?明人沈际飞对本词评价是“化臭腐为神奇”,体现在何处?
明确:学生会找到两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比较后得出结论:历代诗歌咏叹七夕是悲吟寻恨(腐朽),而秦观多了豁达之气(神奇)。
三.具体鉴赏
1.上片哪些句子描写相会情景?
景: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
“纤云弄巧”
:“纤”,言云之轻柔;“弄”,言云之变幻多姿态。作者设想着彩云是织女为爱人的到来巧手绣成的,以此衬托仙侣美好的相逢。
“飞星传恨”:为了词律,作者把仙侣相逢后互诉长期离别憾恨的情景提前,写出了牛郎织女相思之苦,相盼之切。
“银汉迢迢暗度”:“迢迢”写出了银河之宽阔,仙侣慢慢渡过鹊桥幽会,给付仙味。
“金风玉露”:作者紧扣季节,描写了秋风生起,白露为霜之景,以“金”、“玉”相饰衬托出一个冰清玉洁的背景,以此象征爱侣心灵的清澈和纯洁。
2.下片作者是如何写仙侣离别场景的?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情深意重,缱绻美好,可时限短暂。
“忍顾鹊桥归路”:这真像柳永雨铃霖中“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不忍别,可不得不别。
结语:鹊桥上的相逢,我们看到的是温馨浪漫,流光溢彩,相爱的人情深意长,景美,人美、情美,成就着这个古老爱情故事的唯美,难怪秦观感叹: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板书:唯美)
3.请大家探讨作者在本词中申明的唯美爱情观。
明确:爱情所追求的是心灵上最充分最彻底的契合。只要爱得深,爱得专一永久,即使不能朝夕共处,也同样是美满幸福。
四.设置一场小型的非正式辩论会
设问:哪些同学支持作者的爱情观——相爱重在心灵契合,无需强调朝夕相处?哪些同学持反对意见——相爱就要朝夕相处?(在屏幕出示正方:相爱重在心灵契合,无需强调朝夕相处
反方:相爱就要朝夕相处)各选三位同学代表分别站讲台两边,进行单一轮辩论。
正方一辩:结合词作,陈述观点。
反方一辩:陈述相反观点。
师提示:请正反方二辩陈述理由及依据,正方可以从人生不同阶段来谈,如中学生早恋现象;反方同学则同样可以找出文学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针锋相对的辩论。
正方二辩发言
反方二辩发言
师提示: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为了唯美、圣洁的爱情无怨无悔地付出呢?又有哪些人为了更大的责任而放弃朝夕相处的生活却依然保持者爱情的圣洁和美好呢?请正方三辩补充依据并总结观点。
正方三辩发言
师提示:请反方三辩补充依据并总结观点,可以从生活普遍现象得到依据并得出结论。
反方三辩发言
师总结:大家的辩论很精彩,理由也很充分。是的,从人生不同时期来看,在我们现在求学阶段确实不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谈恋爱上,为了今天的朝夕相处明天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倒不如把爱埋藏心底,以后再续吧!从责任来看,如果彼此承担着比个人爱情还重要的职责时,也只能舍弃小我成就大我。因为我们相信至真至纯的爱情是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的。反方同学也从现实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理由也很充分。试想,如果时机合适、条件允许,相爱的人谁不想朝夕相处呢?所以,面对爱情,我们既要感性对待又要保持理性,让爱情既保持纯洁的本性,又能承担起爱情之外的责任。
五.知人论世,探讨作者持有此豁达爱情观的背景因素。
(屏幕上打出两句话)
“古之伤心人也”
—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
(引入秦观生平资料,事先发给学生)
总结:正因为一次次命运弄,人生挫败,作者才有了对人生意义的理性思考,才能从从残缺中看到圆,才有了爱的真谛的透彻领悟,才能从失意中看到美,从少看到多,从短看到长。
六.课堂总结
一对苦苦等待的爱人,让我们感受了爱的唯美、情的永恒。
一场朝暮期盼的相聚,也让我们品茗了爱的坚贞、人生的真谛。
而一段荡气回肠的传说,更让我们涵咏了中国文化的绵延悠长。
秦观的《鹊桥仙》真配得上世人的评价:化腐朽为神奇。最后,我们再一次诵读词作,去感受它流传千年的美,让我们的唇齿留香!
【板书设计】
鹊桥仙
秦观
鹊
爱情(唯美)
桥
相
人生(豁达)
会
七.布置作业
背诵本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