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南吕 一枝花]赠朱帘秀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20 [南吕 一枝花]赠朱帘秀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0:13: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选修120.关汉卿散曲二首【双调·沉醉东风】
【南吕·一枝花】赠朱帘秀 关汉卿(约1225—1300),号已斋叟(一作已斋,又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我国古代杰出戏曲家和元代著名散曲家。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范式的开创者, 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知人论世话汉卿 【南吕·一枝花】 赠朱帘秀 关汉卿
关汉卿是玉京书会的杰出代表。他写的杂剧大多数由旦角主演。朱帘秀是著名的戏曲女演员。可以想象,当朱帘秀主演关汉卿的《望江亭》、《救风尘》等新作时,该多么眉飞色舞,神采焕发;而关汉卿在写那些聪慧绝伦而身世不堪的妓女的杂剧时,又怎样从朱帘秀等优秀女艺人身上找到原型,汲取素材。这套散曲记录了一代戏曲作家与女演员的亲切关系,是我国文艺史上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由于当时朱帘秀已经委身(可能还是被霸占)于一个道士,关汉卿不可能明白表示对她的思念与爱惜,只好通过对珠帘的吟咏来表白。表面上句句咏珠帘,骨子里句句写帘秀,艺术上也特见巧思。 写作背景:问题一:这支散曲表面上句句咏珠帘,骨子里句句写帘秀,请找出相关例子进行赏析。
问题二:此曲分明是赞朱帘秀,为何作者不直道其名?作者从哪几方面赞美朱帘秀?
问题三:此曲用了哪些双关语,试一一找出?
轻裁虾万须,巧织珠千串;
金钩光错落,绣带舞蹁跹。
似雾非烟,妆点就深闺院,不许那等闲人取次展。
摇四壁翡翠浓阴,射万瓦琉璃色浅。明写:珠帘的形态——帘卷、珠灿。 喻写:朱帘秀姿容秀美和嗓音圆润。明写:珠帘的装饰、动态美。 喻写:朱帘秀漂亮扮相和袅袅娜娜的舞姿。 明写:珠帘的妆点效果、实用功能。 喻写:化妆室朦朦胧胧,化好妆的朱帘秀酝酿感情,蓄势待发,不需旁人担心何时出场。明写:珠帘展开来时的光彩——摇动起来,四壁如同披上翡翠的绿阴,它的光彩使金色的琉璃瓦也黯然失色。 喻写:朱帘秀出台亮相时光彩照人,色艺俱绝,赢得满堂喝彩。曲文赏析:富贵似侯家紫帐,风流如谢府红莲,锁春愁不放双飞燕。
绮窗相近,翠户相连,雕栊相映,绣幕相牵。
拂苔痕满砌榆钱,惹杨花飞点如绵。
愁的是抹回廊暮雨萧萧,恨的是筛曲槛西风剪剪,爱的是透长门夜月娟娟。明写:珠帘的华丽与富贵。 喻写:以帘的华贵喻人品的高贵。明写:珠帘与窗、门、雕栏、帷幕的亲密关系。 喻写:朱帘秀与爱人的相亲相爱。明写:珠帘飘荡,惹得台阶洒满榆钱、杨花飞絮。 喻写:朱秀帘的美丽聪慧引来轻薄子弟侵扰、流言蜚语。明写:珠帘的喜怒。 喻写:朱帘秀的好恶、爱憎,突出了她尚雅图静的心情,以及对恶浊社会空气的深恶痛绝。(写出其品质美,曲折表达了他对 朱帘秀真挚的倾慕之情 )凌波殿前,碧玲珑掩映湘妃面,没福怎能够见。
十里扬州风物妍,出落着神仙。
恰便似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
你个守户的先生肯相恋,煞是可怜!则要你手掌儿里奇擎着耐心儿卷。明写:再现珠帘的美及其高贵。 喻写:朱帘秀之美及不能相见的伤感。化用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赞美朱帘秀人才出众,色艺俱佳 。明写:运用比喻,写珠帘的光洁、艳丽和活力。 喻写:朱帘秀的光洁、艳丽和活力。祝愿帘秀的丈夫洪丹谷道士能对她好,将她擎在手里,保护她。(表达出杰出的戏曲作家对一位天才女演员的关怀与爱惜 ) 通过对“珠帘”的多角度、多层面的咏唱,极其生动地赞美朱帘秀这位著名女演员的秀美风姿与高超技艺,同时表达作者对民间艺人的真挚情感与真诚爱护。主旨: 这里的“双关艺术”,是指意义双关的语言艺术。即用词造句时表面是一个意思,而暗中隐藏着另一个意思,即一语双关。
在这套曲中,最形象并直接写朱帘秀其人的双关语有:
“巧织珠千串”暗含朱帘秀之名;“侯家紫帐”、“谢府红莲”中的“紫帐”、“红莲”,暗含“朱帘”;“一池秋水通宵展,一片朝云尽日悬”中的“秋水”、“朝云”与朱帘秀的美目、温艳也有相关之意。写作手法:双关语 一是为赞美朱帘秀提供更自由开阔的艺术创作空间;
二是名花有主,形格势禁,关汉卿不可能明白表示对她的怀念与爱惜,只好托物喻人,语意双关,通过对珠帘的吟咏来曲折寄意。 为何作者不直道其名?思考探究:阅读下面两首曲,回答问题。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闲适 关汉卿
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
1. 第一首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2. 这两首元曲在语言方面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塑造了一个向往那种闲适清静、无拘无束的散诞生活,豪放、及时行乐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两首元曲在语言方面体现了元曲通俗浅白、质朴无华的特点。 延伸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