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
1教学目标
了解高考诗歌鉴赏题的概况
2重点分析
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要领
3难点分析
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传承意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回顾高考,了解概况
明确高考诗歌鉴赏题概况:题量、题型、分值、平均得分情况,做题心态
活动2【讲授】以旧带新,分析要领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连三月”,从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乱起到至德二载(757)《春望》写作时,正好过了两个三月,所以说是“连三月”。②不胜:禁受不住。
(以杜甫的《春望》为例,分析五种鉴赏要领)1、品题目
①问:中国古代诗歌很多用“望”字命题的,如大家学过的杜甫的《望岳》、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终南山》,请问“望”字有什么含义?
明确:“望”是一个远看的动作,能从远处欣赏的一般都是景色,比“看”多了一定的敬仰之情,且“望”字有期望、渴望之意。
②问:本诗“望”的是春景,为什么作者对春天情有独钟?
明确:春天生机勃勃,物萌苏,人萌动,美丽的春景非常容易引发诗人或喜或悲的情思,生了情就要作诗,所以非但诗人独钟春天,历代流传下的诗歌也有很多是关于春天的。
(综上结论:由题目学生应获知信息,诗歌的题目很常反映了诗歌的内容,并可由此推知运用的手法。)
③高考延伸:(幻灯片演示)
2012年《余杭四月》、2014年《望江怨·送别》2、联作者
问:知人论世,你对杜甫了解多少
明确: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杜草堂,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所以有“诗史”之誉。他最幸运的就是生活在唐朝,开元盛世赋予了他的诗歌泱泱大国的气度和气魄,但他最不幸的也是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乱将盛衰兴亡的悲凉刻在了他的骨子里。
杜甫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品性是什么?
明确:忧国忧民。杜诗中有儒家思想,悲天悯人,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所以有“诗圣”之誉,所以杜甫这个人“达则兼济天下,穷也不独善其身”,如写这首诗时,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身居安处,却在听到唐肃宗即位的消息时,把家小安顿在鄜(Fū)州的羌村,赴险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春望》写于次年三月。由此可见,杜甫不仅是一个妙笔生花的文人,更是一位铁骨铮铮,言出必践的的爱国者。同学们也喜欢说“我爱中国”,“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们为祖国做过什么?(适当讨论加以引导,明确,从身边小事做起,如升国旗,说好普通话,写好汉字,学好诗歌)
问: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忧国忧民的杜甫常抒发什么情?
明确:诗如其人,爱国的杜甫即使身处乱世,颠沛流离,也忧思难忘苍生疾苦,所以本诗即便写了明媚春景,杜甫抒的也是哀情。
(综上结论:由作者学生应获知信息,诗言志,词言情,诗人的内心活动由外在经历构建引发,所以适当了解诗人生平背景,能更好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③高考延伸:
(幻灯片演示)
2005年杜甫、2009年杜甫、2010年黄庭坚、2011年苏轼3、看注释
①分析明确:连三月——战火纷飞中,久无音讯的亲人寄来的家书当然抵万金,不然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三个月没通信很正常。
不胜——禁受不住,体现了搔之狠,发之短,愁之浓
(综上结论:由注释学生可最大限度理解诗歌含义,故须细读注释)
②高考延伸:(幻灯片演示)
2014望江怨·送别
注①杪:树梢
2013鹧鸪天【宋】张炎
【注】①劳劳:遥远。②修禊:古俗春季于水滨设祭。③卖饧:清明前后卖糖粥。④苏堤:作者家乡杭州的名胜,以柳闻名。
4、析意象
①:什么叫意象?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所谓意象即诗歌具体描绘的事物形象,意象可勾勒出画面,营造出意境,从而抒发情感。
②:《春望》一诗中有何意象?起什么作用?
明确:“山河”、“草木”、“花”、“鸟”在中国传统描写中均属春天的美丽景色,营造的也是浪漫优美的意境,事实上作者眼中的景色也的确美不胜收,可是一旦与“国破”联系在一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然壮美;春天来了,虽然草木茂密深沉,长安却城空人稀,看着繁花似锦,却不禁涕泪四溅,听着鸟鸣婉转,反觉增加离恨。景物愈美,衬出情之愈悲。
(综上结论:由意象学生应获知信息,诗歌的意象能帮助我们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写作意图,传统意象往往有着固定的丰富内涵,所以我们应当适当积累一些常用意象,体味古典文化的含蓄美,传承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
③高考延伸:(幻灯片演示)我国古代传统意象及其内涵5、赏语言
①明确:《春望》一诗的语言一向倍受推崇,许多名家都予以了点评,细细咀嚼,大有深意。(幻灯片演示名家点评)这几年高考诗歌中如何鉴赏语言出题较多。多表现为“炼字”及“诗句的理解”。
高考延伸:2014年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2013年作者为什么说“不是苏堤也皱眉”?请结合词的下片分析。
活动3【活动】小结总括,深省回味
我们现在读诗歌,学诗歌,品诗歌,是为了更好的高考答题,但如果只是为了高考答题,我们永远走不进诗歌的世界,古典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品,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所以曾经有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叫做"诗的文化"。可以说,所有古典文明的精华都包容、凝结在古典诗词作品里。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影响之下,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古典文明正面临着被进一步"边缘化"的危机。危机与希望并存,现实与传统共在。传承古典诗词,弘扬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