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掌握常用文言“径”“垠”等实词与“而”等虚词的用法。
2.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3.鉴赏本文物我相融、景情交融的情感表达技巧
2新设计
1.让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课文,解决字词,初步疏通文意。
2.让学生利用自习课合作翻译课文。
3学情分析
1. 让学生利用自习课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翻译课文。
2. 课外复习柳宗元的诗文,查找有关生平、创作的资料。初步理解本文的写作思路。
4重点难点 鉴赏本文物我相融、景情交融的情感表达技巧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小石城山记
古人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往今来,祖国山川的美丽景色,无不成为骚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文人们观赏自然万物写成的诗词文赋,在创造出诗情画意境界的同时,也倾诉了他们的心声,如李白的洒脱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豪放旷达……那么,柳宗元于山水之中,又是寄寓着什么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小石城山记》,走进永州的山水,去探究那妙趣横生的精致中寄寓的丰富意蕴!
活动2【讲授】小石城山记
二、提问学生,复习作者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作品,将其积累为作文素材
(展示PPT):
1.《段太尉逸事状》,《永州八记》,《鞭贾》
2.子厚,柳河东,柳柳州
,唐宋八大家之一,永州司马,多次被贬,在永州待了十年
3.十三岁写文辞,才华横溢
4.《江雪》,刻画了一个独钓老渔翁的形象,孤寂寂寞
(学生齐读素材段落):
子厚先生,我想对你说,我始终不能忘了那个独立船头在寒江独钓的老人。那镜头就像一个永恒的梦,覆盖着我的童年。
水的流声我不能听到,船是否晃荡我不能看到,我所有的想像,只有那上下起伏的鱼漂,伴随着鱼儿争食的节奏,由缓慢到激烈。我有过那种感觉。我也曾驾过船儿,在船头上抛过钓竿,但我没钓到鱼儿,我常常心不在焉,不停地把思绪转向遥远的地方。我不为其他的人钓到鱼儿着恼,有了思索还会有缺憾吗
千山的鸟都已飞绝了,所有的路上没有一个人的足迹,在这种地方摆一只小舟,穿着蓑衣戴着斗笠,无论是不是老翁,都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如果不是一个被生活所逼,就一定是隐居世外的高人。
子厚先生,你一定不是高人。你没有隐居者的那种心态,虽然也唱过:“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歙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东流,岩上无心云相逐。”那只是你的一种感觉。你的心远没有你的诗更为放达!
子厚先生,是不是每一个男儿一生要背着很多东西呢
蓦然回首,我看到落日在天际处,斜斜地照着柳州,照着一棵古老的柳树。
三、文意疏通
1、听朗读,标出字音
逾(yú)垠(yín
)睥睨(Pì
nì)窥(kuī)数(cù)偃仰(yǎn
)堡坞(wù)
傥(tǎng)狄(dí)
2、学生齐读全文
3、学生课前自行解决第一段的重点字词,将成果呈现在PPT上
(看PPT):
1.自西山道口径北
副词,径直
2.逾黄茅岭而下
越过,翻过
3.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
稍;
不超过
4.有积石横当其垠
边,界
5.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
城墙上的女墙
6.窥之正黑
十分,特别
7.良久乃已
停止
8.环之可上,望甚远
盘旋攀登
9.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
美好;更加,格外
10.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密集
好象
安排布置
四、欣赏探究
1、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PPT展示):石山之形状
山洞之深窈
林石之情态
特点:奇
2、学生齐读第二段,通过完成下面的选择题,检验第二段文意的理解。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愈以为诚有(真的
)
B又怪其不为之中州(以…为怪)
C是固劳而无用(坚固)
D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展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列是夷狄(指边关少数民族)
B.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成为,动词)
C.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而:表顺承
D.
神者傥不宜如是
(或许,倘若)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B.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C.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而列是夷狄
D.不为伟人
而独为是物
4)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更:更正
B.神者傥不宜如是
宜:应当
C.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伎:通“技”,技艺,这里指美景
D.愈以为诚有
诚:如果
3、第二段中“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故劳而无用”是否影射自己?作者抒发了怎么样的身世感慨?
PPT展示:课文小结
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在古人的山水游记中,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并不是简单的自然风物的呈现,也不仅是抒情的对象。它们还是作者志向、理想的寄托之物,隐含之所。文人们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志向,寄寓于自然景物当中,表面写景,实为言志,所以自然山水也是人文山水。
活动3【活动】小石城山记
五、扩展延伸
(一)柳宗元笔下的山水往往营造出一种怎样的意境
1、学生阅读下列这首诗,分析柳宗元所写的山水诗歌的特点。
PPT展示: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着一条孤零零的小船,身披着蓑衣,头戴着斗笠,在飘洒着大雪的寒冷的江面上独自垂钓。
归纳总结:柳宗元山水诗歌的第一个特点:清冷幽寒。
2、学生阅读下列两首诗,分析柳宗元所写的山水诗歌的特点。
PPT展示:
渔翁(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归纳总结:柳宗元山水诗歌的第二个特点:宁静淡远
3、归纳总结小石城山记中的笔下山水。
PPT展示:
《小石城山记》笔下的山水
归纳总结:柳宗元山水诗歌的第三个特点:山水景物人格化的表达形式
总结:
柳宗元一生好佛,佛禅为柳宗元的山水诗提供了宁静、淡远的意境,而“统合儒释”的思想又使他对社会表现出比对自然更多的关切,因而其山水诗又表现出难耐的寂寞。
活动4【练习】小石城山记
(二)通过课堂练习,阅读柳宗元的田园诗,体会柳宗元人生的矛盾性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本诗展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表现作者怎样的心境?
作者通过对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晨出夜归的田园生活的描写,
展示了一幅悠雅清淡的图画,
表现了作者已厌倦了长期官场的拘束,在被贬之地的悠闲惬意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