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石城山记 课件+教案 (4)

文档属性

名称 1 小石城山记 课件+教案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0:30:58

文档简介

小石城山记
1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理念,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特点, 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已”“类”“及”“诚”和虚词“以”“而”的用法。
②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 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
设置“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探究”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1、有利因素
初中已学过其诗《江雪》及《小石潭记》,高中教材也学过其所写的《段太尉逸事状》,因此学生对作者柳宗元并不甚陌生;再有因为一直坚持使用“讲学稿”的形式教学,大部分学生基本养成课前自主预习,课后归纳整理的学习习惯。
2、不利因素
所任教的班为文科班,虽然语文整体水平比理科班高,但两极分化较严重,而且理解和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所以学生要理解作品的思想,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重难点
1、重点: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2、难点:柳宗元在文中表达的郁勃之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小石城山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一句话导入,引出柳宗元及其山水游记系列《永州八记》。
学生在老师的调动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以旧带新,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研读课文
一读读流畅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准字音和节奏。
2、要求学生齐读全文,教师适时纠错。
学生齐读全文。
文言文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这是理解内容的基础。
二读释疑难
1、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校对讲学稿中的预习题答案。教师从中释疑。
2、以练习形式,检查学生对重点文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1、学生以小组形式,互相校对讲学稿中的预习题答案。
2、学习通过检测,进一点巩固文言重点知识。
理解文意,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作品思想内容的探究。
三读理文思
1、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明确:第一段写景,第二段抒情议论)
2、指名朗读第一段,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石城山景色的句子,概括文中写了什么景物,并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景物的主要特点。
(明确:分别写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树木分布的情态。特点“奇”)
3、在偏僻的永州里发现了小石城山如此的美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明确:“类智者所施设也”
4、引导探究:小石城山的景色,引发了作者对 “造物者之有无”问题的探讨,作者讨论这一话题的意图是什么?
(引导学生探究小石城山与柳宗元境遇的相似点,补充作者的相关事迹,并归纳:作者的本意并不在讨论造物者的有无,而是在于借题发挥,借物喻人,用曲笔表达个人遭贬谪被压抑的愤懑之情。)
在教师的点拨、引导、启发下,学生品读文句,并进行合作探究,领悟作者字里行间的深意。
通过问题探讨,引导学生掌握作者写景的意图及文章的主旨。
三、总结归纳
1、让学生再读全文,体味文章的深刻意蕴。
2、引用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的评价,总结本文主旨。
3、教师总结山水游记的特点。
学生齐读全文,加深理解。
在理解感悟之后再安排诵读,有利于学生深刻领会作品的内涵。
课件19张PPT。唐宋散文选读山水游记散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小石城山记柳宗元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 “已”“类”“及”“诚”和虚词“以”“而”的用法。
2、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合作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逾( )垠( )睥睨( )
窥( )数( )偃仰( )
傥( )狄( ) yúyínPì nìkuīcùyǎntǎngdí“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一读读流畅1、下列红线词语的活用类型各属哪一种? 二读释疑难①自西山道口径北
②逾黄毛岭而下
③其一西出
④其一少北而东
⑤又怪其不为之中州(名作动,向北走)(名作动,向下走)(名作状语,向西)(名作动,偏北,折向东)( 形作动,意动。对……感到奇怪) 二读释疑难2、下列词语的古义是什么?①其上为睥睨
②不过四十丈古:城墙上的女墙。
今:斜着眼睛看,形容傲慢。古:不超过。 今:只。 二读释疑难3、找出下列的通假字①其一少北而东
②更千百年而不得一售其伎

③神者傥不宜如是(通“稍”,稍微)(通“技”,景致)(通“倘”,或许)4、翻译难句①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译:用来安慰那些贤能却被屈贬在这儿的人。②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译:那洪亮的声音,过了很久才消逝。 (被动句)(定语后置句)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译: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被人欣赏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 被动句,判断句品读鉴赏 三读理文思●作者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石山之形状山洞之深窈林石之情态奇 “类智者所施设也”●小石山的景色,引发了作者对 “造物者之有无”问题的探讨,作者最后是信其有,还是信其无?为什么? 三读理文思品读第二段:议论:造物者之有无?久疑 诚有果无乎?其疏数偃仰, 类智者所施设也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怪愤小石城山柳宗元 写石山之意图为何?借物喻人柳宗元
一代文豪,十年楚客:
   805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但不久即告失败。唐宪宗李纯上台后,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编外闲职,实为流放。永州,湖南零陵,在古代,这里偏远荒凉,素为贬官谪居之地。 明代著名文论家茅坤: “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 在古人的山水游记中,山光水色,花草树木并不是简单的自然风物的呈现,也不仅是抒情的对象。它们还是作者志向、理想的寄托之物,隐含之所。文人们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志向,寄寓于自然景物当中,表面写景,实为言志,所以自然山水也是人文山水。 课文小结 古代被贬文人,他们寄情山水,以文显情。既排遣了心中忧愤,也成就了自己的文学大业。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
  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课外探究“贬官文化”◆课后作业:
1、归纳本课的文言知识:“而”“以”
2、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加深感悟柳宗元山水游记的风格。
3、尝试探究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