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3.情感目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在高中语文必修课学习中,对词类活用和“所以”一词多义已经有一定的学习,本课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其进行深入学习。学生在此以前已经有一定数量的山水游记的学习,对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手法的鉴赏有一定的基础。但本文是一篇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因此,估计学生在把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时会比较顺利,但在感受作者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知识,体会文中那种旷达胸襟及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能熟练地翻译课文。
4.1.2学时重点
读准字音,读懂大意,交流、积累文章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4.1.3学时难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读题、释题
由鉴赏提示切入,了解张怀民、苏轼、苏辙及本文写作时间。
复习:“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岳阳楼记》叙述“览物”之情、议论“古仁人之心”、“抒”自我心志。
补充介绍:苏辙在苏轼被告贬后上书营救,用自己的官爵为其赎罪,获罪被贬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张怀民:又字偓佺。赤壁,乌台诗案,《赤壁赋》,《赤壁怀古》,望,晦。
活动2【活动】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男女生逐句接读课文后正音。
活动3【活动】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1.自由朗课文,结合注释口译课文,同桌合作,每人一句,有问题举手,师巡视,答疑。
2.师生逐句接读课文,边读边想每句意思。
3.部分句子指名翻译后师生、男女生分读原句、译文。
(1)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名词作状语,偏义复词)
(2)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使动用法)(3)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知识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4)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判断句)
(5)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主谓倒装)
(6)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反问句)
(7)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宾语前置)
(8)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往、适相同位置,意义相同,“其中“古今异义)
(9)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状语后置;固定句式)
4.合作交流与积累,师生一起共同整理文言知识,让学生举文中例子。
(1)古今异义
(2)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动词活用
(3)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4)固定句式
(5)一词多义
活动4【活动】自由朗读
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鉴赏提示明确哪些是写景段,哪些是引典况今段,哪些是抒情写意段。
活动5【作业】作业
1.分类整理文言基础知识;
2.朗读课文。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事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体会文中所寄寓的那种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4.2.2学时重点
阅读和欣赏文章,感受情、景、理、事所沾染的快意。
4.2.3学时难点
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事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
4.2.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学习写景段
1.齐读课文第1段,用文中词语概括张君“为亭”目的。
2.用文中词语概括江流之胜表现在什么地方?
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
明确:每句一个意思,立足黄州,顺着长江的流势,由远及近,构成一幅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里江流图,体现水势之波澜壮阔。
3.分层朗读“三变“,体会由水着笔,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不落俗套的写法。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旁批”方寸之亭尽收哪些美景?
找出文中起始句子,明确写了江景、岸景、历史遗迹。
5.让学生从结构、内容方面赏析第二段如何写景。
对偶句有声有色描绘了江上白天夜晚的奇景,使人不仅目睹还似耳闻。江上景象,令人快意: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時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別。
“今乃得玩句”过渡,西望即从举目远视而来。
睥睨:传神写出曹操孙权气吞对方的气势,骋骛:形象再现周瑜陆逊在上争胜角逐的情景。
5.师生合作朗读第2段:师读总写句,男生读江景句、女生读岸景句,怀想部分齐读。
6.小结1、2段,建亭及命名原因,自然地从叙事写景过渡到抒发情感。
活动2【讲授】学习3、4段
1.旁批“如何纵论快与不快”?
明确:故事---风无雌雄之异---人有遇、不遇之变—士生于世,该抱怎样的态度?
2.引用故事作用?(文章结构和表达主题思想方面)
由事入理,衔接自然,点明文章的主题,增加文章的厚重感。
3.造亭的张梦得什么心态?
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张的快乐照应前文“何适而非快”,为下文铺垫。不然两字反面说开,再深一层说明主旨:绘出一幅与前不同的幽清寂寥画面,以谪为患者自然触景生情,黯然神伤,“乌睹其为快也哉”照应“何往而非病”,衬托张“何适而非快的旷达胸怀”。
4.齐读全文,小结:鉴赏提示“浑然一体”的体现?
景中有情,理中有事,有景:亭--亭之所见--怀想—追想到更久远的战国时代,从不能共同享受同样的风引申出“人有遇不遇之变”,进而指出乐和忧和人之变的关系(命名深层原因),“今”把上文议论和张的事例紧扣在一起,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上段中提出的人生态度作出肯定。
景之“快”:江山风物足以观赏,快哉于心;人之“快”:古人流风足以怀想。令人拍手称快;情理之快: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人若心事重重,即使再好的山林美景,心中亦无快乐可言,心晴雨也晴。
5.鉴赏提示“快哉”统揽全篇,文中如何“体现?找出“快”字句梳理文章。
(1)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字的由来)
(2)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3)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亭让人“快哉”的具体原因)
(4)快哉,此风(引出楚王宋玉的对话)
(5)将何适而非快?(6)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7)乌睹其为快也哉!(道出三人的共同点,无往而不快)
三人均遭贬官,都随缘自适、胸怀旷达,勉人并自励之意,旨在说明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
6.联系《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理解文中三人境界不及滕子京及“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7.齐读全文,感受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衔接自然的写法。
活动3【活动】推荐阅读
推荐阅读苏轼《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齐读全词。
2.说说大意。
3.学习“一点浩然气”,享受“千里快哉风”。
活动4【作业】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