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点的文言字词用法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3)提升对古文中“写景”特点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探究、交流、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情怀。
2学情分析
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游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在高二上学期又学习了《游褒禅山记》,对游记这一文体有一定的认识。
而且通过前一课《小石城山记》的学习,对游记即景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有所领悟。本课内容延续对“即景抒情”这一特点的分析理解,希望对课后拓展内容《超然台记》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阅读指引。
3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
2、掌握虚实结合手法,提升对古文中“写景”特点分析的能力。
3、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情怀。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写作背景。
(2)掌握第一、二段重点的文言实词及句式,理解词类活用,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4.1.2学时重点
重点文言字词理解和积累
4.1.3学时难点
理解词类活用的语法现象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
苏辙,字子由,晚号颍滨遗老,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
2、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与“快哉亭”有关的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苏辙被贬上书为苏轼求情,也遭贬谪。
张怀民被贬被贬黄州。
苏轼被贬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活动2【活动】学习第一、二段
1、齐读第一、二段,注意字的读音。
沅[yuán]沔[miǎn]阖[hé]楫[jí]倏[shū]睥睨[pìnì]骋骛[chěngwù]
2、尝试翻译第一、二段。归纳重点文言字词,小组合作完成,然后请两组同学派代表到讲台讲解,其他组提问补充。
总结:
(1)江出西陵【省略句,省略“于”】
(2)谪居齐安【被贬官居住在齐安,省略句,省略“于”】
(3)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省略句及状语后置句。省略“于”】
(4)至于赤壁之下【至于:到。扩展:至于成立《陈情表》。】
(5)即其庐之西南为亭【靠近他居所西南建造亭子】
(6)以览观江流之胜【胜:美景。】
(7)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名,名作动,命名】
(8)草木行列【行列,名作动,成行成列】
(9)动心骇目【动,骇,使动用法】
(10)亦足以称快世俗【称快:使动,使世人称快。】
(11)南合沅、湘【南,名作状,向南】,北合汉、沔【北,名作状,向北】
(12)西望武昌诸山【西,名作状,向西】
(13)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昼,名作状,在白天。】,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夜,名作状,在晚上。】
(14)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指:名作状,用手指。】
3、词类活用之方位名词活用。
问题:如何区分方位名词的“名词作状语”和“名词作动词”情况 请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1)南合沅、湘【南,名作状】,北合汉、沔【北,名作状】
(2)西望武昌诸山【西,名作状,向西】
(3)顺流而东也。【东,名作动,向东进军】《赤壁赋》
总结:看方位名词后面是否有动词,如果有动词,方位名词做状语;如果没有相应的动词,方位名词做动词。
活动3【作业】复习作业
1、复习掌握第一、二段文言知识点。
2、小组合作完成3、4段文言知识点的归纳任务,下节课展示学习成果。
4.2
第二学时
4.2.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第三、四段重点的文言实词及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4.2.2学时重点
重点文言字词、句式的理解和积累
4.2.3学时难点
理解定语后置和宾语前置语法现象
4.2.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复习巩固
齐读一、二段,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2【活动】学习第三、四段
1、齐读第三、四段,注意字的读音。
会[kuài]计瓮牖[wèngyǒu]濯[zhuó]胜[shēng]朔[shuò]
2、尝试翻译第三、四段。归纳重点文言字词及句式,小组合作完成,然后请两组同学派代表到讲台讲解,其他组提问补充。
总结:
(1)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从:使动用法,使......跟随】
(2)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蓬、翁:名作动.】
(3)楚王之所以为乐【所以:表原因】
(4)张君不以谪为患【以为:把......作为】
(5)使其中不自得【其中:他心中】
(6)今振之以清风【状语后置,今以清风振之】
(7)有风飒然至者【定语后置句,有飒然至者风,有一阵飒然吹来的风】
(8)将何往而非病【就算到哪里而没有忧愁呢?宾语前置句,将往何而非病】
(9)将何适而非快?【就算到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宾语前置句,适何而非快】
3、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问题:请分析(7)(8)(9)句的句式有何规律?小组合作探究讨论。
归纳:第(7)句是以“者”为标志的定语后置句。和现代汉语定语相比位置后移,所以翻译时需要提前到所修饰名词的前面。扩展:村中少年好事者。《促织》
第(8)(9)句疑问代词“何”作宾语的前置句。和现代汉语相比位置前移,所以翻译时需要后移到相应动词的后边。扩展: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活动3【作业】知识复习及内容分析
1、复习掌握第3、4段文言知识点。
2、尝试分析文中“景、情、理”的关系,将分析写在课本上。
4.3
第三学时
4.3.1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提升对古文中“写景”特点分析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探究、交流、展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情怀。
4.3.2学时重点
1、掌握虚实结合手法,提升对古文中“写景”特点分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情怀。
4.3.3学时难点
培养学生面对困境“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的豁达情怀。
4.3.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1、首先请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关于“记”的文章。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等。
2、然后由“记”这一文体引入“游记”的特征分析。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写景、记事、记物、记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见解。
唐宋游记散文: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景、情、理”的关系
研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将小组思考的结果写在小黑板上,然后请一个小组到讲台用小黑板展示。
(1)景【实景,虚景】
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简要概括并分析
(2)情。用一个字概括作者情感,并简要分析。
(3)理。
分析第3段用典的用意,作者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1)景:
江上奇景【实景】:长江浩淼壮阔、瞬息万变
两岸风光【实景】:冈峦山林屋舍的明丽清新
回顾历史【虚景】:三国人物的流风余韵
(2)情:快。
(3)理
宋玉典故的用意:首先说明“快哉”两字的来历,其次,借风之雄雌来说明人有遇与不遇之别,地位处境不同,心情自然也不同。由此引出作者想说明的道理: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随遇而安,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活动3【活动】拓展探究,联系生活感悟
汪国真曾经说过:
心雨,晴亦雨;心晴,雨亦晴。
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4【作业】拓展阅读
课后练习
第8页
第一题
扩展阅读:《超然台记》苏轼
思考:苏轼是如何在精神上达到自由快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