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2、黄州快哉亭记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6 00:38:17

文档简介

2、黄州快哉亭记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3、体会并应用达观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1、学生:学生刚进入高中,文言水平较弱,且对文言文学习动机不强;
2、教材简析
(1)快哉亭为张梦得所建,由苏轼命名,由苏辙作记。三人皆被贬官,却都达观。亭名为快哉,此三人者亦快哉。
(2)文章主旨:全文从写景入手,以江流三边引出建亭及快哉亭命名,接着以写景、怀古交代命名原因及亭名来源(仍是原因),最后由命名来源的典故转入命名的根本原因讨论,同时探讨建亭者的人生境界: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
(3)艺术特点: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原因探讨层层深入,由表面的景写到怀古,再由怀古自然过渡到更古的讨论(亭名来历),最终由亭名来历的典故顺便过渡到根本原因的讨论。文章纵横开合,淋漓尽致。前段寓情于景,夹带叙事;后段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
3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其命名为“快哉”的原因;。
2、难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一、导入:同学们喜欢读书吗?诗歌、散文、小说?古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谁的散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唐宋八大家的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
介绍作者: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 ,晚号颍滨遗老,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著有《栾城集》等。
(苏轼、苏辙自幼生活、学习在一起,兄弟情深。入仕途以后,虽各奔东西,也时常以文字寄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对兄长敬重有加,在文学上以兄为师。而在生活上,苏辙却总是悉心照顾兄长。苏轼在艰难的关头,都是靠苏辙经济上帮助渡过难关的。在苏轼颠沛流离期间,一家妻小也是由苏辙安顿,而苏辙从无怨言,如此手足情,世间罕见。苏辙幼年时体弱多病,曾得道人传道,苦练内功。他精于道家,能做到清心寡欲,所以在道学上,苏轼则以弟弟为师。苏轼、苏辙兄弟晚年双双被贬,历经坎坷之后,更觉亲情可贵,患难一生的亲兄弟定下生不能在一起、死后同葬一地的约定。苏辙的文名虽不如苏轼,但其政治见解和文学创作都有自己独到之处,不失为一大家。)
活动2【讲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1、首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板书:标题+作者】
2、正音并解释;教师范读;学生再次齐读。
3、预习检测:
(1)快哉亭位于(),()所建,()命名,()作记。(张怀民(梦得)大家记得吗?《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试翻译如下句子:
以观览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
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心境随境遇)变化,风又怎么会干预呢?
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在山水之间释放自己,这是因为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即使)用蓬草做门,以破瓦罐做窗,都将不会觉得不快乐。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这些都是让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4、还有其他那些句子或字词需要解释?请提出来。)
全文翻译:长江流出西陵峡,才进入平地,水势奔腾阔大。从南边与沅水、湘水汇聚,向北边与汉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盛大。流到赤壁之下,江波水流水势浩大,如同大海一样。清河张梦得,被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于是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变化不定。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景物变化很快,犹言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能够在几案旁边欣赏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都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到了长江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傲视群雄的地方,是周瑜、陆逊驰骋战场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够让世俗之人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畅快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谏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
张梦得不把被贬官而作为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身心,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即使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罐做窗,都没有觉得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是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三、再自读原文,思考问题:
1、全文主要写什么?“快哉”。【板书:快哉】
2、全文写了哪些“快”?请阅读相关段落,并在文中找出证据,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解答:赏景之快,怀古之快,(“快哉”之典),人心之快。快哉之一:观览江山形胜之快;快哉之二:凭吊历史遗迹之快。【板书(是什么):美景之快,怀古之快(是什么),人心之快(怎么办)】
3、哪一个“快”是根本?为什么?人心之快。(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四、再读文章,深入探究:
(1、全文怎么写“快哉”的?请从行文思路和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并回答。行文思路:江流三变而阔——张梦得建亭以观景——苏东坡命名“快哉”;可观美景(一快)——可吊古迹(二快);怀更古的“快哉”(命名来源)——其中坦然则无处不快;举建亭者张梦得的坦然自适为例证明快然自适来自于内心。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议论浑然一体。)(1.结构严谨,而又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全文题为《黄州快哉亭记》,通篇紧扣一个“快”字而展开,条理清晰,过渡自然。“快”字屡屡出现,贯穿全文始终。文笔随意晓畅如行云流水,而又结构谨严、毫无散漫之感,堪称千古快文!
2.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议论,又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逼人气势。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板书:】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纪念。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采药的仙人)》(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倚)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齐读这首词】(翻译:落日中卷起绣帘眺望,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的夕阳与亭台相映,空阔无际。为了我的来到,你特意在窗户上涂上了清油的朱漆,色彩犹新。这让我想起当年在平山堂的时候,靠着枕席,欣赏江南的烟雨,遥望远方天际孤鸿出没的情景。今天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方体会到醉翁(欧阳修)词句中所描绘的,山色若隐若现的景致。广阔的水面十分明净,山峰翠绿的影子倒映其中。忽然一阵飓风,江面倏忽变化,涛澜汹涌,风云开阖,一个渔翁驾着一叶小舟,在狂风巨浪中掀舞。见此不由得想起了宋玉的《风赋》,像宋玉这样可笑的人,是不可能理解庄子的风是天籁之说的,硬说什么风有雄风、雌风。其实,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这篇文章涉及到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亭记的自己。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是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文章表面上反映作者和张怀民身处逆境的旷达胸怀,实际上也很可能流露出他政治失意的苦恼和不平。)(对“快哉亭”的建造者张梦得被贬之后能“不以谪为患”,反而造亭观景,放任于山水之间的乐观处世态度的赞赏与肯定,同时也借此劝慰自己和手足情深的兄长苏轼。)
2、贬官文化传统:屈原《离骚》、贾谊《吊屈原赋》、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贬官们越来越想得开。
贬官文化(迁客骚人)(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贬官,看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的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国家不幸诗家幸。人生之不幸,文学之大幸!文章憎命达!贬官文化体现了文人对于人性和制度的反思。——实际上,贬官很多,但能留下声名的很少,因为,很少文人官员能在仕途坎坷时达观向上。毕竟,每个人的人生都会遭遇诸多挫折,只有在挫折中的痛苦体验以及对痛苦的乐观超越才能够引发后代的追忆!
同学们,今后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都要保持豁达和尽力的态度。考试失利那都不叫事儿。
(对这篇文章,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请提出来。)
五、最后,让我们一起,再齐读一遍课文,结束今天的课程。谢谢大家的配合!
课件12张PPT。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辙《黄州快哉亭记》作者名片姓名:苏辙
字号:字子由,自号颖滨遗老,谥号文定
籍贯:四川眉山
生卒年月: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星座:双鱼
性格:温和、沉稳,犹豫不决?
职业:公务员(18岁考中,后淮海沉浮一生)、文学家
爱好:文学、书法
特长:同上
理论贡献:文气说
代表作:《栾城集》等
请大家齐读课文预习检测:
(1)快哉亭位于( ),( )所建,( )命名,( )作记。
(2)试翻译如下句子:以观览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用来观赏长江的美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
在白天,船只在亭前来往出没;在夜间,鱼龙在亭下的江水中悲声长啸。
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
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罢了,百姓怎么能(和您)共同享受它呢?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心境随境遇)变化,风又怎么会干预呢?
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
在山水之间释放自己,这是因为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即使)用蓬草做门,以破瓦罐做窗,都将不会觉得不快乐。
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这些都是让伤感失意的文人士大夫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景色,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请自读课文,思考问题1、全文主要写什么?
2、全文写了哪些“快”?请在文中找出证据,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3、哪一个“快”是根本?为什么?请再读课文,深入探究1、全文怎么写“快哉”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写作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书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这篇文章涉及到三个人: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记亭的苏辙。三个人有个共同点:都在被贬之中。所以,这篇文章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心中坦然,无往不快!贬官文化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位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恢复名誉。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亲,俱着声名。(余秋雨《文化苦旅·洞庭一角》)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