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黄州快哉亭记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识记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较大致翻译课文,掌握山水游记散文优美景物的描写手法。2、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欣赏情、景、理浑然一体的亭台记文,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精巧的构思、集中的文意、精美的语言),感受和品赏词的意境、情韵。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和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
2重点难点
1、揣摩情、景、理交融的写法。2、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社会人生所作的哲理思考。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设计
1、导入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亭台楼阁恰是这优美乐章中起伏的音符。建筑寄居于美丽的音乐,而这些亭台楼阁则蕴涵了感人肺腑的故事。阿房宫,三百里华美繁荣,却最终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叹;滕王阁气象万千,却要美不过王勃千古名句;波撼岳阳楼上下的洞庭水,却覆盖不住范仲淹的忧乐之心;项脊轩“桂影斑驳,珊珊可爱”,虽仅一方见丈,却让人向往,……。古今来者,多少诗情,又有多少感怀存于后世?今天,我们来看看驰名古今的快哉亭。2、题解: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 。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黄州江边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三人当时均遭贬官,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豁达处世态度。3、作者: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读书学禅以终,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此次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4、“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桃花源记》。
1、导入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亭台楼阁恰是这优美乐章中起伏的音符。建筑寄居于美丽的音乐,而这些亭台楼阁则蕴涵了感人肺腑的故事。阿房宫,三百里华美繁荣,却最终落得“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令人悲叹;滕王阁气象万千,却要美不过王勃千古名句;波撼岳阳楼上下的洞庭水,却覆盖不住范仲淹的忧乐之心;项脊轩“桂影斑驳,珊珊可爱”,虽仅一方见丈,却让人向往,……。古今来者,多少诗情,又有多少感怀存于后世?今天,我们来看看驰名古今的快哉亭。2、题解: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苏辙上疏营救苏轼,因而获罪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元丰六年,与苏轼同谪居黄州的张怀民(字偓佺,又字梦得),为了览观江流,在住所西南黄州江边建造了一座亭子,苏轼替它取名为“快哉亭”,还写了一首以快哉亭为题材的词《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苏辙则为它作记以志纪念。三人当时均遭贬官,但面对挫折却有着极其相似的豁达处世态度。3、作者:苏辙,字子由,著有《栾城集》,晚年因为隐居于颖水之滨,故自号颖滨遗老。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第。读书学禅以终,其文平稳朴实,亦如其人,人生观深受其父兄影响,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合称三苏,皆为唐宋散文八大家。苏辙此次被贬官的原因是他用自己的官爵为遭贬官的苏轼赎罪。4、“记”,是一种形成于唐代、始于柳宗元的、用于记游且发表议论的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陶渊明《桃花源记》。
活动2【讲授】课文分析
二、整体感知1、读课文(范读或录音),正音并注意句式。掌握重点字词句,注重词类活用现象,注意倒装句,教师指导点拨。2、理清思路,整体感知课文第一段:略述水势、亭的建造与命名。第二段:描写登亭揽胜,叙述命名之原由。第三段:就“快哉”二字抒发议论,说明心中坦然,不以物伤性者,将无所不快。第四段:引出士人处世态度议论,以张君为例,肯定其自得、“无所不快”的人生态度,进一步衬托其旷达胸襟。3、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1)为何命名“快哉亭”?第二段为何写等亭子周围?明确:见第一段。写登亭揽胜,所见如此美景,则亭中所见,足可“快哉”矣。(2)文中提出了两种忧乐观,是哪两种?引用楚襄王问宋玉关于风的故事有何寓意?明确:“人有遇不遇之变”,因为处境不同,心情亦自不同(一般人的忧乐观);“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苏辙提出的忧乐观,即文章的中心所在。宋玉是对楚襄王微妙地进行了讽刺,寓意在借风之雌雄来说明人间之不平等。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襄王认为是快乐,而庶人则认为是忧患,这是人之地位境遇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感觉。(3)本文主旨中心是哪个字?明确:“快”
三、鉴赏点拨:1、怎样理解 “快”字呢?找出文中含有“快”的句子。明确:快乐、内心的豁达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亦足以称快世俗/快哉,此风/ 将何适而非快?/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2、全文含有“快”的境界是否相同,有几个层次?(见课文鉴赏提示)(一)物、景之“快”(1)从江水着笔,写长江浩淼水面、壮阔气势,突出描绘江流水势三变,体现水势之波澜壮阔。此处描写从江流景象发生怎样的变化?江流水势三变:奔放肆大——其势益张——波流浸灌”眼界与心境:始宽——渐宽——全开视角变化:由远及近,描绘了一幅千里江流图。(2)极写登快哉亭四周所见,南北风云开阖,昼夜瞬息万变,岸上风光万千,古今英雄,称快世俗。前半讲地理——即空间,后半谈历史——即时间;前半的地理风景之中,又有远近、昼夜之别。使人快意的江景。(二)人、情之“快”(1)“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三国英雄战场杀敌之意气风发、丰功伟绩撼动人心,令人拍手称快。(2)君(张怀民)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无往而不快。(3)“士生于世,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无往而不自得.快哉亭之所以为快的原因:①江山风物足以观赏。②古人流风足以怀想。小结:小组讨论苏辙、苏轼、张怀民三人的共同点“快”苏辙、苏轼、张怀民无往而不自得.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随缘自适、胸怀旷达、超凡脱俗、安贫乐道、旷达胸襟“自得”、“自放”、“自适”3、谈一谈,你对“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有何理解?要求:①要有观点,评析简洁;②多角度思考,几方面鉴赏。自由发言、个别发言君子以坦荡豁达的处世态度面对所有的不快,不以物喜,不以物悲,随遇而安,才能聆听自然之美。快哉亭为张怀民所建,苏轼所命名,苏辙作记。三人均遭贬官的命运(苏辙生性沉静淡泊,虽没有历经“乌台诗案”之屈辱,却也有贬官之累),故作者写做这篇文章寓勉人并自励之意,全文主旨在说明人心坦然自得,不受制于外物,便能无往而不快。
四、比较讨论1、本文所议的“不以物伤性”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有无异同?(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领悟到人生境界各有不同)苏辙与范仲淹皆在遭谪贬后作此二文,两者皆以叙述亭边之江、湖为主。将水之盛大、变幻,描写得淋漓尽致。苏辙为張梦得谪居黃州记其亭成之作。范文因滕子京之请而作。苏辙主张以“坦然自适”、“不以物伤性”,勉张氏随隨遇自适。范仲淹以“谪”为主,览物之情受客观坏境影响,抒发的是先忧后乐之仁者襟怀。苏辙在此文中仅文士所呐喊、呼呼,而范仲淹的心声已经代表文人知识分子,体现了传统文人、儒生的价值取向,这也使得他的意境、情感格调较高。
五、课文小结与拓展阅读1、文章写景气势雄浑,视野开阔,种种自然景观,尽收笔底,又各具特色。议论则层层递进,议论中带写景,借说理以抒怀。全文紧扣一个“快”字,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为一炉。着重抒发自己虽遭政治迫害但却不悲观消沉,体现出了作者胸襟豁达、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2、结合课后练习一,对比阅读《超然台记》。
六、板书黄 略述水势、亭的建造与命名州 物、景之“快”快 登亭揽胜,叙述命名之原由哉 快亭 就快哉二字抒发议论记 人、情之“快”引出士人处世态度议论
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苏辙、苏轼、张怀民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无往而不自得亦足以称快世俗 不以谪为患、自放山水之间快哉,此风 共同点 随缘自适、胸怀旷达、超凡脱俗、将何适而非快? 安贫乐道、旷达胸襟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乌睹其为快也哉!。 “自得”、“自放”、“自适”
七、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教师往往被“字字落实”束缚住手脚,文言课也变相成为翻译课了。因此我在设计时,对课文字词句的初步理解、翻译,由学生课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完成,不求字字懂,但求全文通。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对重点字词把握较好,但对文言文句式基础还比较弱,应在句式上加强指导。本课的设计中,我主要以课本鉴赏提示为指导,通过引导生学会细读文本、研读文本,抓住命名“快哉”的原因,通过分析文章重点含“快”字的词句,探究“快”的内涵、层次,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旷达情感,挖掘出文中所寄寓的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和作者逆境中自勉的精神境界。学生对于这种讨论方法比较适应,能积极参与,尤其是对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理解,并能概括出苏辙、苏轼和张怀民三人的共同点:“自得”、“自放”、“自适”。为加深学生对文中旷达胸襟、无往而不快的人生态度认识,我设计了比较思考:本文所议的“不以物伤性”与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有无异同?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探究中领悟到人生境界各有不同。在教学中,因没有给出比较点面,学生对此问题入手较难,需要引导。本课的重点在于“快”的内涵,对于文章的写作手法,我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当然,教学设计也有体现,但对学生不做要求,只有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根本所在。
12;《黄州快哉亭记》教学补充资料
【作者介绍】苏辙(1039-1112),字子由,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19岁,与兄苏轼同中进士。一生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神宗时曾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僚属,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屡遭贬斥。哲宗即位,司马光当政,他被召还朝,历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晚年又被贬出京,后归隐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筑室于颍滨,自号颍滨遗老,并谢绝宾客。苏辙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兄苏轼,被并称为“三苏”。文章以策论见长,成就虽不及其父其兄,但也能自成一家。苏轼在《答张文潜书》中称他的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著有《栾城集》。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适适,本义是“往,到”。《说文》:“适,之也。”如本文:“将何适而非快?”引申为“归”,如《左传·昭公十五年》:“好恶不愆(不过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适,又指“女子出嫁”,如《孔雀东南飞》:“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始适,就是刚出嫁不久。适,又有“适合,顺从”的意思,如《孔雀东南飞》:“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引申为“满足,安适”,如本文:“穷耳目之胜以自适。”适,用作副词,有“恰好”的意思,如《雁荡山》:“从上观之适与地平。”又有“刚才”的意思,如《中山狼传》:“适为虞人逐。”适,读zhé,通“谪”,如《陈涉世家》:“发闾左适戍渔阳。”适戍,被强迫去戍边。注意:适,在古代读kuò,疾速,多用于人名。以上各义项,古书都写作“逋”。现在“逋”简化为“适”。
快快,本义是“高兴,痛快”。《说文》:“快,喜也。”如本文:“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又如本文所引《风赋》句子:“快哉此风!”引申为“身体舒服,舒适”,如《华佗传》:“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再引申为“豪爽,爽快”,如《三国志·蜀·黄权传》:“黄公衡,快士也。”快士,豪爽人。快,后来有了“迅速”的意思,与“慢”相对,如王安石《送纯甫如江南》诗:“此去还知苦相忆,归时快马亦须鞭。”成语有“快马加鞭”。快,还有“锋利”的意思,如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松半江水。”俗语有“快刀斩乱麻”。
【作品赏析】苏辙的散文《黄州快哉亭记》,因其高超的艺术技巧,历来被人推崇备至,公认是一篇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并融为一体的好文章。最能体现苏辙为文纡徐(从容缓慢)条畅(通畅而有条理)、汪洋(气度宽宏)澹泊(不追求名利)的风格,就同他的为人一样。这篇文章由写景叙事入手,而后转入议论。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过渡自然,不露痕迹。写景,能曲肖其景,但又不实不死,做到情景俱出,境界深远,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叙事,能于简要之中插入闲情,磊落跌宕,分外远致。这篇文章最杰出的地方,还在于它的议论。文章就同样的“风”,因帝王、庶人生活、思想之不同而感觉殊异的事实,得出“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立论正确,论证有力,结论无可辩驳,令人信服。“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要能破理,立论首先要正确,要“贵是而不务华”。(汉·王充《论衡·自纪》)《黄州快哉亭记》以人对外物的感受是千差万别、因人而异的事实立论,这无疑是正确的。立论“贵是”,就要贵在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要能破理,在论证过程中还应做到,所“考引事实”必须“不使差忒”。(宋·洪迈《容斋随笔》)苏辙在文章中征引楚襄王兰台披襟当风故事,作为论证的例子,故事的出处在宋玉的《风赋》(见·梁·萧统《昭明文选》),确凿无误,足可传信。最难能的是,这篇文章的议论始终带着情韵,故虽有一股愤懑不平 之气贯注其间,却不显出伧父面目。“风无雄雌之异……而风何与焉?”“连山绝壑……乌睹其为快也哉!”等等议论就是。这些议论都近乎于言情,近乎于绘景,显得情韵十足,无丝毫议论常有的逼人气势。唯其如此,文章纡徐条畅,汪洋澹泊的总体风格,也就不致因这些议论而遭受破坏。作者在本文中畅言“快哉”二字,不仅因为快哉亭所处地理位置的景象使人心旷神怡,而且因为宦途失意之人如果“不以物伤性”,则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能“自放山水之间”而独得其快。在第三段就“快哉”二字的来历发表议论,说明人生之快,既不在身边景物的优劣,也不在遇与不遇的不同,得出了“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的结论,既赞扬了张梦得,也抒发了自己不以贬谪为怀、随遇而安的思想感情,使一篇写景文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文章清新开阔,气势奔逸,将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借用典故并加以发挥,把快意之情写得淋漓尽致。文章委婉曲致,一波三折,充分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一唱三叹”的文章风格。作者借物抒怀,本意并不在提倡士人远离尘世、自寻其乐,而在以旷达之情来慰藉不得意的士人,希望他们能胸中坦然,生于世而无往不自得。此外也应注意到,作者的快意之情中含有不平之气。
课件13张PPT。黄州快哉亭记?苏辙(1039----1112),字子由,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19岁与
兄轼同登进士第,次年同试制策。苏辙染疾,宰相韩琦惜其才,疏奏仁宗皇帝将制科考试
推迟二十日,让苏辙也能赶上。辙不负厚望,对策极言得失,并敢于批评仁宗皇帝倦于政
事,贪于女色,深受仁宗褒奖。直言而入四等。他初为商州、大名推官,后为翰林学士、
尚书右丞、门下侍郎。苏辙为人沉静简洁,鲜言寡欲,性孝友。“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
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宋史-苏辙传》)。因此其仕途也十分艰
辛。他仕途坎坷,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贬为河南推官;兄轼以诗得罪,他亦遭株连,贬
为监筠州盐酒税;元佑元年(1086)后七年间,“旧党”执政,苏辙一年之中七次处迁,由
盐酒税官升至门下侍郎(副宰相)。哲宗亲政,新党东山再起,再度受到打击,谪贬汝州、
雷州。宋徽宗即位后为大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自号颍滨遗老,终日默坐,不与人相
见近十年。逝世后与其兄同葬一地,追谥为“文定公”。苏辙长于各体散文,《宋史?苏辙传》
称其“为文汪洋淡泊,似其为人,不顾人知之,而秀杰之气终不可掩,其高处殆与兄轼相迫”。
苏辙的散文体气高妙,记叙之文尤推独步,《黄州快哉亭记》就是这样的佳作,储欣《唐
宋八大家类选》说:“《上太尉书》高奇豪迈;《快哉亭记》,汪汪若千顷波。皆次公集中
第一乘文字。”林云铭《古文朴义》更是高度评价:“文中有一种雄伟之气,可以笼罩海内,
与乃兄并峙千秋。”苏辙也喜欢作诗,以立意为工,诗才虽不及其兄,但诗作颇得当时著名
诗人黄庭坚、秦观及后世大诗人陆游、杨慎的推崇。苏辙学识渊博,著作颇丰,有《栾城
集》、《栾城续集》、《栾城后集》等。
莫道登科难, 小儿如拾秸; 莫道登科易, 老夫如登山 二苏手足情深
二苏自幼一起长大。苏轼长苏辙两岁,少年时兄弟俩便同戏同学,或登山临水,或切磋琢磨,未尝一日相舍。及学成出蜀迎考,二苏兄弟又同登进士,同策科举。父亲苏洵去世后,二人更是相依为命。“手足之爱,平生一人。”在苏辙看来,平生有兄长一人的关爱足矣:“自信老兄怜弱弟,岂关天下少良朋。”苏辙敬爱兄长,甚至以“师”礼相待。他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说:“扶我则兄,诲我则师”。二苏政见相同,平时真诚相待,危难中生死与共,肝胆相照。“乌台诗案”后,苏轼贬谪黄州。苏辙上书皇帝,表示愿效法汉缇萦以身赎父故事,愿以一切在身官爵来替兄长赎罪。元祜六年春,苏辙升为尚书右丞,苏轼除翰林承旨乞外任。
苏轼病殁后,其子苏迈、苏迨随叔父苏辙归许,一时生活艰难,苏辙及时倾力相助
在二苏兄弟互相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以“夜雨对床”为话头的诗时相凸现,记录着二苏共同谐隐之志 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东坡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问旁人,这是什么鸟叫?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他虽懂得地方上的风俗人情,也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何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后几次被贬.
朗读-置疑- 释疑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出不懂得字词。
小组解决翻译中碰到的疑难字词
翻译方法:留、补、删、选、调、换
一一对应,单音节转为双音节
试翻译下面划线的词语
1、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
2、名之曰“快哉”
3、盖亭之所见
4、动心骇目
5、草木行列
6、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1、向南面 2、命名 3、所看到的东西 4、使
------震动;使------惊骇 5、排成行;排成列
6、把蓬草当作 ;把破瓮当作基本解读
第一段,记述快哉亭的建造和命名
江流之三变:①江出西陵------其流奔放肆大;②南合湘沅------其势益张;③至于赤壁之下------与海相若
造亭目的是为了观赏江景从而产生快感
由水着笔,顺理成章,起笔不凡,不落俗套第二段,写亭以“快哉”命名的原因
①登亭所见,令人快哉;
长江:浩淼壮阔,昼夜不同
岗峦山林:风光明丽清新
②凭吊历史遗迹,感受古人流风余韵,足 使世俗之人称快 。
第三段,从《风赋》谈起,谈到一般人的忧乐观,提出新的(自己)忧乐观 作者引用宋玉“快哉”的文句加以发挥,谈谈引用部分
对文章结构和表达主题思想方面的作用
由事入理,衔接自然,增加厚重感,点明主题
这段中,作者认为快乐与否,关键是什么?请找出相关的句子。
关键在心态;“使其中------将何适而非快?”,心中坦然,无往不快。(背诵作者观点句)
文章一共涉及几个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建亭的张怀民、名亭的苏轼,以及作此记的自己。三人的共同点:被贬之人,胸怀旷达。作此记,不仅是抒写襟怀,也是彼此共勉的文字
第四段,以张梦得的具体行为来对上段中提出的人生态度作出肯定。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和苏轼的《超然台记》是宋代亭台记文中耀眼的双璧。这两篇文章都寓有自得其乐之意,请你对照阅读,谈谈兄弟二人在精神上是如何达到自由快乐的。附《超然台记》翻译参考答案:忘却忧愁,胸襟开阔,
寄情山水,自得其乐 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这是外物蒙蔽人呀!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拘于从它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它以高大的形象横在我们面前,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反复不定了,就象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争辨,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县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象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大家一面吃一面赞叹: “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